《汉语动词同义度分析方法与等级划分》借鉴框架语义学的词语分析方法,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单一释词与其被释词构成的同义动词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同义等级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同义关系远近研究的分析方法与程序,按照一定原则,将动词同义关系的远近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为汉语同义动词的语义关系与等级划分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系列”精选了近20年来国内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论文,共有五个分册。本系列集中展示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成果,为国内语言学研究者、语言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献。 构式语法理论虽然传入国内时间还不到20年,但对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有见地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式语法研究》收录了其中的37篇,分为8个专题:基础理论研究,词义与构式互动关系研究,中动构式研究,双及物构式研究,“把”字句研究、致使构式研究,构式与论元结构研究,动结式结构研究,这些论文从认知的视角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由刘正光主编的《构式语法研究》对构式语法研究具
以兼顾核心词和层次的 向心层次分析法 ,以及由有限多项式构成的 向心轨道 的语法描写形式、结构观念为出发点,对词本位、短语本位等进行系统分析。
《功能语法导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教授的代表作,是一部可供语篇分析参照的语法理论巨著。它建构了一种语法体系,阐述了现代英语的口笔语语篇。 《功能语法导论》所依据的理论就是作者自己创立的系统语法。不过,这里的宗旨并非系统理论本身,而是系统的输出部分。它之所以称为功能语法,是因为它是为探讨如何使用语言而设计的:探讨个体怎样依据所表达的意义从可资利用的句法结构和词汇中作出选择以及为什么作出这些选择。事实上,韩礼德教授是要详细确立功能语法分析的基本原则,而读者可以据此分析语言使用的任何一种语境,诸如教育语境、发展语言学语境、人种学语境或文学语境。 《功能语法导论》是一部实用教程、一种针对各类语篇的描写和分析工具。它又是一部令人振奋之作。在将理论应用于语言分析的
本书运用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原型范畴、动词配价、构式语法、语法化与词汇化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结构、意义、功能进行了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考察与分析。在深入挖掘动补式复合词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揭示了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语义特征,从句法角色、组合能力、与某些特殊句式和句法格式的关系等方面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描写与阐述,也尝试对复合词特别是句法复合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元曲选 状态词用法词典》是专书的专类语词词典,收录并解释了《元曲选》原文中1300多条状态词的结构、意义、用法、语音变化等。书中的状态词包括拟声词、拟态词、状态动词和状态形容词。本词典所收条目首先按词条的音节排列,分为《元曲选》双音节状态词、《元曲选》三音节状态词和《元曲选》四音节状态词三个部分。每一词条下一般由意义、用法、相关词语、语音构拟、按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意义和用法是所有词条的内容。本词典有两大特色:一是穷尽性的计量统计。每个词条在《元曲选》中的出现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每个词条下的每个义项的使用频率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每个词条下的每种用法的使用频率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二是运用 变形重叠 的理论分析了部分状态词构成过程中的语音变化。
事件语法是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事件语法研究事件在语言表征和语言认知中的作用。事件语法由一系列的相关理论构成。提出事件语法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利用相邻学科对事件研究的成果,解决语言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事件语法研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 我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世界的形式,事物和事件是世界的内容;两组概念又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时间和空间与事物和事件,四位一体。研究四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必须触及其他三个概念。鉴于以上关系,我们认为仅从语言现象本身研究语言,无法触及语言的本质。深入研究语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深入研究事件。语言学之外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对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语言学对事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语言学对事件的
吴福祥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共分12章,讨论 近代汉语语法的若干基本问题,重点考察和分析近代 汉语语法的一些重要语法词和句式。**章统领全书 ,介绍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文献和重要成果;* 后一章从一般历史句法学的角度讨论近代汉语语法研 究的对象、目标、理论和方法。其余各章涉及的语法 词有 代词 、 助动词 、 副词 、 介词 、 连词 和 助词 ,涉及句法结构(包括句式)的 有 述补结构 、 被动式 、 处置式 和 疑问 句 等。本教材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构建了比较完整 的学科体系,既有整体的宏观概述,又有个案的微观 分析;既有共时用法的描写,也有历时演变的探讨; 既注重形式上的一般考察,也关注功能或意义上的深 入探索。
本书是一部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该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义项细密,释义精深,书证宏富,资料丰赡,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出版后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辞书中的一面旗帜。 作为是一部大型历时性详解语文词典,《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所以在每一词条的书证中,既要溯源,又要探流,这样才能反映该词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其中的工作,尤以溯源为重要,因为早的用例即“早书证”或“始见书证”标志着一个词语的正式产生。在溯源的基础上,才可能探究语词的流变乃至定型,寻求其体式沿革、意义更迭,理清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之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汉语大词典》在书证溯源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
本书是对我们过去十几年来研究语法化的一个理论概括,研究对象以汉语发展史为主,并参照其他语言的有关现象,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语法化理论系统。本书重点讨论了诱发语言发展的各种可能因素,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基础、诠释角度、句法环境、使用频率等。此外还讨论了语法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一一类推和重新分析,以及多标记之间的竞争关系、语言接触对语法发展的影响等。当今国际语法化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对诱发语法变化动因的探讨很不充分,国内的语法化研究则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弥补这些缺陷就是本书的特色与价值所在。
本书是作者所构拟的“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尝试和实践。全书分为四章,包括字和词、词类、词组-熟语-固定格式、句子。建立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远非笔者的学力和智力所能毕其功的,但是,笔者也愿作这方面的“食蟹者”路是前者出来的。
《杂糅与会通:词汇语义学与修辞的交叉研究》是一部研究词汇学、词汇语义学和修辞的跨学科论著。书中讨论了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如下基本内容:词与词位、词汇化程度、语素、词根以及派生法、复合构词法、转类法、缩略法等构词方式;语义场以及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同形或同音异义关系、一词多义、上下义关系、整体一部分关系六种语义关系;语义泛化、语义缩窄、语义扬升和语义贬降四方面的语义演变;当代隐喻理论、原型理论和衔接理论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在知识介绍的过程中,穿插着它们同修辞的关系的活泼描述;在讨论“形而下”的应用中处处有“形而上”的或拓殖新荒、或深耕细作的理论挖掘。
《诸子锦言录》是一部汇编诸子名言的著作。所谓“诸子”即以先秦汉魏诸子为代表的子学著作,“锦言”即体现诸子思想精华的佳言妙语。全书收录先秦至隋代的诸子类著作近百种,对每种著作都有简要介绍,选文近八千条,均依据 版本选录原文,并加以注释翻译,末附主题分类索引。 由于本书收录的诸子类著作基本是隋代以前的著作,故大体依《隋书·经籍志》的分类和顺序排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 等十二类。选文原文多依据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本(如三全本、新编诸子集成本等)为底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负责注释翻译,准确可靠。为方便读者查找相关主题内容的选文,我们编制了《主题分类索引》,根据选文内容将其分到八十多个主题之下,括注出处,标明册数页码。 我们致力
本书稿以藏语词类为基本分析单元,分别开展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法研究,其中名词从派生词和复合词两方面展开研究,动词从形态和复合词两方面研究,形容词和副词是派生词和重叠词研究。为了开展这些研究,本书稿还对藏语构词语素进行分类描述,建立起完形词和形类概念,为具体分析奠定理论基础。藏语词法从总的方面看,复合词数量居首,但派生词在词类分布上占 地位,名词、形容词、副词这几类开放式词类都有大量派生词,特别是形容词基本都是派生形式,副词派生词也占相当多数,名词派生词也是名词的主要类别,实际口语使用频率不会低于复合词。藏语典型动词都是单纯词,使用频率 ,复合动词是新生形式,处在典型复合化的词汇化过程中,性质尚不稳定。藏语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派生词缀各司其职,形式上相互区别,都具有词
nbsp nbsp《普通话 了1 了2 的语法异质性》通过尽量充分地观察语言事实,证明普通话的时体词 了1 了2 共时上存在梯度异质性。具体而言,这两个 了 句法性质上皆存在 动相补语 助词 的连续统,它们均有多个时体功能,这可称为 汉语 了 的梯度异质假设 。该假设的直接证据来自普通话 了1 了2 的分布态势和语义效果,间接证据是北方方言里 了 类词的语音变体现象。另外,全书的分析支持了雅洪托夫(1958)以来提出的 了1 了2 是时体混合标记的观点,认为两个 了 除却标示结果达成、完整体等情状体貌义,它们的大多数功能还兼有相对非将来时的意义。
互动语言学着力探寻行为和互动之间的互育关系。互动语言学研究既关注会话序列位置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主张超越单句视角,以位置敏感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也关注语言形式在互动中所实现的社会交际行为,关注 所言 之 所为 ,聚焦语言形式与社会交际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本书以互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从回应角度探究问的本质,从 问-答 互动出发,希望能够更好地对问与答在形式上的不对称现象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