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释例》是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至误的类例,总结概括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是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校勘之学起因于文件传写中的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概率也越高。校勘学的任务就是要改正这些传写中出现的错误,恢复文本的本来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别最微。 《史讳举例》举八十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方法,以及与必会有关的诸问题。是一部避讳学总结性的著作,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工具书。避讳为我国古代所特有的,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古书版本常谈》为学习古籍版本知识的入门书。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书版刻的起源和发展,历代版刻的概况和特点、善本的界定、巾箱本活字本书帕本套印本的特点等版本知识,对抄本、稿本、校本等特殊版本也作了介绍,同时,对如何鉴别古书版本也作了指导。 本书在过去的版本基础上增加了 清刻本述略 常用版本术语 版本书目 版本避讳举要 等内容,并配有插图。 本书对爱好古籍收藏的人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对一般文史爱好者也有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先生在北京各大学教授文献目录学时的讲义,是其目录学研究的代表作。 《目录学发微》从理论上对古代目录学著作的优良传统进行系统阐发,还对目录书籍发展源流及得失利弊进行了详尽论述。全书共分为十章,可以分为四部分:目录学的意义及功用、书目文献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目录类例的沿革。 《古书通例》就汉魏之前的古书给出通例,以助读者阅读古书。全书分为四部分:案著录、明体例、论编次、辨附益。
刘学询、黄璟、罗振玉*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周功君校注的《刘学询考察商务日记黄璟考察农务日记罗振玉扶桑两月记罗振玉扶桑再游记(精)/走向世界丛书》收录了刘学询《考查商务日记》、黄璟《考察农务日记》、罗振玉《扶桑两月记》、罗振玉《扶桑再游记》。《考查商务日记》记录了作者在考察日本众多企业的过程中,与多名政界要人会晤,探讨清末的宪政改革及两国商务合作的情形以及日本企业的各种状态。《考察农务日记》记录作者在日本考察农务的行程及见闻。《扶桑两月记》详细记述了作者走访日本多地,考察教育、财政等制度的情况,对清末 癸卯学制 的制定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扶桑再游记》是作者再一次东渡日本写的游历和见闻。
当前各地兴起的 国学热 书院热 ,无不说明以国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华传统文化无疑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本套丛书定义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市场上的国学类书籍众多,要想突出特色,无非就两种途径:注释精准、体例有特色。本丛书从经史子集中精选了四十九种典籍,同时以专业的注释、准确的注音、精确的导读、适当的配图、美观的体例作为补充。作者在编辑、注释、注音坚持以《四库全书》为主,遍搜各种版本,尽量多地参照*研究成果,力争做到每个字从注释到注音都有出处,所选的必是全本。这样就*限度保证了书稿的质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可以在目前良莠不齐的国学市场中占得先机。尤其是选文的配图,都是作者精心挑选而成,有些甚至是作者拍卖取得的孤本,为本书增色不少。由于所选经典篇幅不一,个
本书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原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此书为《儒藏》精华编选刊之一。《白虎通德论》,省称《白虎通》,两汉时期最有名的学术事件即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汉章帝建初四年,为协调今古文经学之争,统一经义,召集数十位今古文经学两派的知名学者,于洛阳白虎观召开会议,会议记录由班固整理成书,即《白虎议奏》,或称《白虎通德论》。这是一份经学研究指导纲领,也是当时具有官方性质的国家法典。今古文之争是经学目前的大事,由优选统治者官方组织的这次会议的会议记录,其重要性不容置疑。此书之前有中华书局陈立《白虎通疏证》,所据底本为长期流传的通行版本,此本经历代尤其清代学者学者校勘,对读者理解古本有极大帮助,但据他书改易之处较多。此次校点,以《四部丛刊》影印元大德本《白虎通德论》为底本,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元刻小字本为校本,反映宋元时期
《诗本义》十五卷,是欧阳修在经学方面的代表作。卷一至卷十二,择取《诗经》中有代表性的各类诗作一百十四首重点论析,说解本义;卷十三至十五,则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讨论《诗经》各类诗作的分类原因、撰作时代及诗序等问题;卷末附有《郑氏诗谱补亡》一篇,是欧阳修根据他书相关资料对郑玄《诗谱》的订补之作。欧阳修首倡探求《诗经》之本义,怀疑毛郑、辨明是非,发疑《序》之端,,开宋代《诗经》学之先。欧阳修,以其大胆疑古精神、求实谨严的态度,“据文求义”,提出以“人情说诗”的诗说理论和“以意逆志”的本义观方法,开始注重从文学方面说诗,同时其说经平实,训诂谨严,为《诗经》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代朱熹至清代姚际恒、方玉润等人的治《诗》精神与方法无不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本书为
王褒,字子渊,出身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东晋宰相王导之后,是南北朝文学,特别是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后人常将其与庾信并称,历史地位极为重要。王褒的作品集久佚,牛贵琥先生从《艺文类聚》《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书中搜集王褒诗文,共得乐府17首,诗30首,文25篇,依据文体分为3卷。王褒博通经史,学淹百家,运用典故繁多,不易阅读。牛贵琥先生师从著名学者姚奠中,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再传弟子,学识深湛,今在重辑王褒作品的基础上,对所涉典故、事件、时代背景一一施加注释,并作串讲。本书系当前《王褒集》唯一重辑校注本,对现代读者阅读、研究王褒的诗文,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尚书》是传统“五经”之一,是上古历史档案资料的汇编,是探索研究上古文化风貌的重要元典之一。由于其源流久远,传习过程历经劫难,版本、文字、编次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化与错乱,形成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两个系统,历代对此也众说纷纭,且《尚书》文字也十分古奥,极其难读。为此我们特请《尚书》研究专家对今文、古文分别详注精译,希望《尚书》这一经典能为更多人阅读、了解。
王芝*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王芝海客日谈(精)/走向世界丛书》是一本充满荒诞色彩的记游之作,作品背景模糊,经历离奇,作者自叙是自云南腾冲地区,途经缅甸,由海上至欧洲旅行的,时在同治十年十月,次年正月即返。查考当时云南地方历史,发现当地少数民族起义军**杜文秀义子刘道衡使英商图联英抗清一事与作者王芝此行前后时间吻合,王芝疑为刘道衡的随行人员。
通过对《坛经》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以《坛经》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文化典籍的斟酌特点和斟酌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把印度佛教中蕴含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精神的影响下,形成和其特有的重现实和人生的特点。《坛经》所代表的惠能南宗在充分肯定每个人的真实生命所透露出的生命底蕴与意义的基础上,融解脱理想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中。近现代涌现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潮,是《坛经》中注重现实人生、心性的最好说明。这一特点也正是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和人生中能生发慧光、助照人生寻找自我无价大宝的契机所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了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那时所著的《白话译解墨子》。本书用通俗的白话语言,逐段逐句的将古语《墨子》进行了译说,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来,仍然是学习国学经典著作较为适当和适于阅读的读本。
《大明律》颁布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条,分为七篇、三十门,它上承唐律,下启清律,是我国古代法典沿革史上一部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内容和立法技术既融合了历代律典的成就,又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进行了调整,是研究明代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重要文献。收入 三全 的《大明律》,以明万历七年(1579)张卤校刊《皇明制书》中所收《大明律》为工作底本,参校他本,在尽可能保持古代律典原貌的同时,尽量用现代语言完整表达法律的本意。
《中说》主要记录了隋代大儒王通的思想言论,由王通门人记录,王通弟王凝整理成书,少子王福畤编为十卷。王通又称文中子,字仲淹,生于隋开皇四年,卒于大业十三年。王通以继承周孔道统为职志,生前就有“王孔子”美誉,其学被后世誉为“河汾道统”。今见署名王通的著作仅存《中说》和《元经》,其中《元经》系伪作,因此《中说》是我们研究王通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主要文献。 北宋阮逸、龚鼎臣曾分别为《中说》作注,龚注亡佚而阮注流传至今,现在所能见到的多个版本都以夹注形式保存了阮注。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双鉴楼藏宋刻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刊本和重刻明世德堂《六子》本为主要校本,阮注文字全部收入,并以正文夹注的形式排出。阮注着力点主要在注释人物和史料钩沉两方面,很有价值,但其
如作者"前言"谓,兼有选与评之意:"别","于公共标准之外,别存一个自己的标准";"所裁者,古人之 评而尔."全书选了 四十七篇而述,每一首下面都有注释,但和一般读本的不同之处是她总是选择她认为最妥帖的古注来注释诗中的文字,有时候在一处有多个解释,让读者自己选择合适的意义. 本书别树一帜之处在于:一,以情心去体会,二,或正面赞美,或侧面反证,重现了 时代初民天地的美好.
《氾胜之书》是汉代氾胜之所撰的一部农书。书中记载了当时劳动人民种植稻、黍、麦、大豆、麻、瓜等的种植方法,还记载了区田、溲种两种极其重要的耕作方法。该书久佚,后人从《齐民要术》等书的引文中重辑该书。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著名的农史学家万国鼎、石声汉等先后对《氾胜之书》进行了整理。万国鼎先生所整理的成果即为《氾胜之书辑释》一书。该书在校辑《氾胜之书》的基础上,对《氾胜之书》进行释证。由于校辑完善,释证清晰,《氾胜之书辑释》成为研究《氾胜之书》的之作。《陈旉农书》是宋代陈旉所编撰的一部农书。该书共三卷,上卷论述了农田整治、水稻栽培,中卷记载了牛的畜养,下卷则阐说桑的种植和蚕的养殖。该书是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事业的专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万国鼎先生首先对《陈旉农书》进行了校注整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