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弓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北京聚元号弓箭铺曾是皇家御用兵工厂。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聚元号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
北京门头沟琉璃渠村琉璃窑是按清工部规制烧制皇家建筑琉璃构件,一直被视为传统建筑琉璃之正宗,形成了中国标准的官式琉璃烧制技艺。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翔实流畅的行文把中国琉璃的历史、传说及北京琉璃烧制制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以及成品的优雅、精妙和其深刻的寓意尽情讲述,同时也表现了北京琉璃渠人那种对中国琉璃的情感和传承精神。
本书讲述了中国绚烂的茶叶史、瓷器史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那部分。因为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也是瓷器的代名词,长久以来,中国一直以茶和瓷器的两张名片,成为世界古代及中近代商品贸易的执牛耳者。以外销瓷器为载体的中国茶文化,通过驼路和海洋,改变着欧洲、亚洲各个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社会风俗和人文思想。茶瓷文化在欧洲,是与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整个发展道路相关联,推动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经典美学流派的产生,在宫廷和贵族社会里,衍生出纷繁的下午茶文化,造成美轮美奂的建筑,仿中国之风几近狂热;茶瓷文化在亚洲,对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影响巨大,尤其是影响了日本的贵族社会,直接推动了日本禅宗茶道的产生,并最终结合日本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人类发明了“针”,“针”赋予了人类广阔的物质文化空间。古人用骨针、兽筋实现“而衣皮苇”,无意识地产生了线的纫迹——刺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纹样。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实用性外,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刺绣这一载体有所表现。刺绣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可称之为刺绣文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历史,是人类创造独特精致物质生活的历史,也是人类积淀深厚人文意蕴和艺术精神的历史。
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生中最后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是他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搜集、整理、研究、编印的一部中国木刻版画史料《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中的一种。2006年1月,《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主分十二章,主要从汉唐时代的版画,一直介绍到清代的年画,重点介绍了明清两代我国的木刻画作品和其特点。书末并附录五篇作者在编著《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版画资料丛刊时的序言。此书现已进入公版,我社于2006年据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第九册的的内容进行整理出版,此次再版,改正了前版的错误,并增补了一些价值较的彩色版画作为插页,以供读者欣赏阅读。
本书从我国民间艺术的认知和内涵讲起,对剪纸、印染、风筝、竹编、脸谱、皮影、年画、曲艺、民间元素的现代表达、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赣剧等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展现到制作技艺的分析、表演和传承,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和现状。本书不仅体现出我国民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也对民间艺术原始资料收集与整理有一定指导意义。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参考。
该书是国内全面系统研究潍坊风筝这一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书,也是作者对中国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地方性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特质的学术思考。内容包括:风筝的起源与世界风筝文化,潍坊风筝产生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潍坊风筝的分类与制作工艺,潍坊风筝世家与“雅俗”风格的变化,潍坊风筝的功能变迁与复兴策略,潍坊风筝的传统产业模式及其传承,“国家在场”与潍坊风筝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紫砂壶大师顾景舟把紫砂工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末清初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布衣壶宗”。本书是顾景舟先生弟子葛陶中逐一还原其制壶技艺,由徐风先生执笔记录的珍贵大师级匠心文献,是对顾景舟先生一生不凡技艺的回顾和还原,更是对紫砂壶优选工艺的完整展示,具有大师级的范式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
本书选取战国至汉代时期作为漆器纹样研究的切入点。战国至汉代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高速发展的时期,彼时漆器生产规模大、产量大,分工细化程度高,漆器纹样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艺术高峰。该书并非从社会史的角度全面铺开地概述战国至汉代漆器的器型、工艺、生产方式等内容,而是有重点、有聚焦地将这一时期的漆器纹样进行展示与解读。书籍前半部分将战国至汉代的漆器纹样进行分类并加以说明,后半部分为读者呈现出琳琅满目的漆器实物及其纹样线描图,以高质量的视觉图片展现漆器纹样的独特之美。本书展示了汉代漆器纹样的发展历程,探究特定时期内各式漆器纹样在物质文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水平,以及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对于增补和丰富汉代漆器纹样研究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青花瓷的烧制、手工皮影的刻制、传统漆器的打磨、古建筑的修复……作者带我们亲临守艺人的工作现场,以丰富的图文诠释工艺流程,细腻地呈现守艺人面对传统如何坚守手艺之道、不忘本心,传承东方艺术之美。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录,更是一次见证,见证在时间之外,坚守与传承的一代人是怎样用一生守护一门技艺。
《中国葫芦文化 天津宝坻卷》从葫芦文化的起源、葫芦文化的艺术展示、葫芦文化的产业生态、范制葫芦文化的新时代传承等方面对天津宝坻范制葫芦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对挖掘、整理和传播葫芦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内容。一是传统工艺的相关理论内容,主要从传统工艺的概念、分类、发展、实用性、艺术性等方面来梳理和介绍。二是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的内容,主要从古人的设计思想中寻找启示,对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蕴含在传统工艺中的地域文化、吉祥文化探索创新的途径。三是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的实践,以不同的工艺类别、不同的创新途径,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和展示。本书适用于普通高校设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使用,也适合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产品设计、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及对传统工艺设计感兴趣的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竹编工艺的文献资料汇编,内容围绕四川地区竹编文化的发展渊源、竹编类型、工艺特点、价值体现、竹编企业、传承体系,竹编产业开发与创新等,通过对四川竹编新一代传承人的访谈、文字笔录,以口述史的形式,将他们的亲历、困境和思考如实记录下来,聚焦四川竹编发展的现状与现实问题。从当代设计的视角来看,竹编工艺是启迪当代可持续设计未来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本书的最后精选了部分四川竹编的精品佳作,既可作为教学授艺的参考,又是四川工艺竹编文化的历史文献,对发扬四川竹编工艺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广东省“文化技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图片精美,文字详实准确。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口述史的形式,让当代琉璃厂的艺匠追忆细节,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均为*手资料,是研究丰厚的文化宝藏、城市文脉重要资料和宝贵财富。
《优雅07:篆刻的雕琢》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欣赏篆刻的书。作者将有关篆刻的知识按主题分解,包括篆刻的起源、分类、形状、材料、类别,以及构成印文的内容、字体、图像和边款等,每个主题分专章介绍,同时提供大量精美图片,使读者获得直观感受。*后对历代著名的篆刻家与篆刻作品进行了具体的风格分析,使读者对篆刻作品能有整体的把握。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 国学 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 传统文化 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 国学 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 传统 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
在传统工艺式微的今天,人们怀念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怀念手工制品带来的温度和情谊。也开始追求那种不和时间赛跑,只专注于眼前事物,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本书将采访近20位传统手艺人,包括银花丝、蜀锦、夏布、龚扇、竹纸、年画等手艺的传承人,真实地记录他们的成长生活、精湛技艺以及与所处社会环境的融合等。本书图文配以视频、音频,补充图书视觉、听觉缺陷,更加鲜活生动。除此以外还根据内容开发相关文创周边产品。
本书是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 中的一本。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是国家ji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具有皇家气派的京作技艺。本书从中国家具的历史发展讲起,主要内容包括京作硬木家具的历史、技艺特色、选材、制作工艺、历史沿革以及京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不乏许多精美的图片。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京作硬木家具小知识,为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京作硬木家具,以及想要选购、收藏硬木家具的读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信息。
中国漆艺源远流长,其生产繁荣灿烂,但与漆艺相关的专书却所传甚少。成书于晚明的《髹饰录》正是迄今所见专享一部得以流传至今﹑关于中国古代漆艺的独特文本。《髹饰录》以其完整且细致的工艺知识作为表达的载体,在框架安排上奠基自“天人合一”的观念,分为乾、坤两卷,又在此架构下将所涵盖的漆艺技术知识尽可能贴合地编排进各门划分之中。从概念到术语,从系统到分支,《髹饰录》稳固地构建起了一座连接漆艺思想与实务之间的桥梁,对于明代漆艺史研究乃至整个中国漆艺史研究具有珍贵价值,至今仍不可小窥其贡献和影响。本书以“何谓髹饰”切入,详细剖析了《髹饰录》这一奇书的版本和文本,并讨论了如何由《髹饰录》指导漆器鉴赏、如何发展漆艺髹饰学,集合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值得一读。
本书主要以喜庆祝福为剪纸题材,书中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这是一部个人学术研究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西部项目)成果。主要从兵团垦区社会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方面入手,对其概念、类别、内容以及民俗生活变迁等进行阐述,以挖掘、探讨兵团垦区民俗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并对垦区社会民俗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保护措施,尤其提出垦区社会民俗文化中军垦特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构想和前瞻有着独到见解。在广泛阅读、收集资料和实地田野的基础上,对流传、存活在老一辈军垦人中的民俗文化口述史、文字资料、词曲、图片、实物等进行梳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运用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对其文化内涵、特征、价值影响等综合分析和阐释,解决为什么要研究的理论问题;对一脉相承、有生命力价值的优秀民俗文化遗产,进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药香制作技艺”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从药香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讲起,内容包括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药香制作的各个环节、药香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以及药香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不乏药香的制香秘诀。此外,还记录了药香的家族传承和制香故事,以及本项目的传承人对药香在当今社会意义的思考。
作为国内第一部《中国工艺美术史》,本书是田自秉教授三十多年探索和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的一部权威著作,曾收入庞薰琹先生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丛书”。本书汇集和整理了我国自原始社会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工艺美术史料,系统阐述了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丰富的史料,详尽的图录,使本书不仅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学习和研究的推荐参考书,也成为重要的鉴宝收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