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庭、医院和警察局里,在护照、许可证和通行证上,照片被频繁地用于档案、证据和记录。那些置于镜头前的事物与摄影影像之间的对应联系被理所当然地建立了起来,似乎照片就可以断言一种压倒一切的真实,证明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现实。然而,照片作为此种“证据工具”,它所拥有的此种“证据之力”又是如何且在何时被确立并被接受的?哪种类型的照片能够以这种方式被生产和使用?哪些组织和机构有权赋予它这一地位?这涉及哪些摄影表征的概念,又会产生何种结果?通过对摄影进行严格的历史和体制分析,本书从摄影记录与现代国家(涵盖卫生、市政、司法、社会控制等)的关系着手,展示了被织入国家机器与社会网络中的摄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呈现了现代国家和社会的“规训实践”与作为“观看实践”的摄影的相互关系。作者将摄影纳入现代国家
《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旨在回顾和检讨20世纪中国学术界有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特别是来自西方的文化史理论)与实践,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成就得失,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特点。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即把文化史研究置于整个20世纪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通过对期间流行的各种文化史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考察,来揭示这一史学分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及特点,以便为的文化史研究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每个人都经历过孩童时代,但是能够保持孩童时代的精神,保持其纯洁的心灵,则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情。于“成年人”而言,心灵的纯洁不过是生存于社会的无用之物,抑或是纯粹的属之物罢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在每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处于冬眠状态的“自我的孩提”,遇有机会它便会苏醒,再现于成年人的眼神、声音等。至少,在“成年人”的内心中,如果他想要生活得自我主体化又想要生活得真实,那么,他在孩提时代所埋下的以及所确认的对待世界的感觉,都将会成为其今后成长过程中身体的骨骼、血流等等,以资其养分的补足。这意味着,人始终都是以“成年人”的形态的顽童。不,不如说,此种二分法式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或许说,“成年人的顽童”,抑或是“顽童的成年人”,才是人类社会普遍性的存在。
这是一本关于西樵地方武术史的普及性读物。全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发生在皇权时期的事,由于材料所限,重点放在发掘西樵地区的军事活动、武装叛乱等等史事。后一部分是皇权晚期至现在,这一阶段能找到更多的史料记载,也是田野调查访问的有效时段,因而在具体人事上比较丰富一些。同时笔者结合在东南亚的访谈经验,加入一些前人所未及的个案,以期海外的西樵籍甚至广东武术家将来也成为受关注的研究对象。本书兼顾处理一些武术界盛行的传说和故事,也涉及与西樵密切互动的周边地区发生的事。要把历史学擅于层析史料的学科特点真正与武术研究很好地结合,还需要很多的尝试。本书可以算是这个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