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 塞诺(1916~2011)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内亚语言与历史研究的泰斗级学者,其影响至今不衰,依然是同一领域数辈学者赶超的对象。本书在塞诺自己推荐的以英文撰写的内亚史论文中选出20篇予以汉译,可以稍稍反映他在内亚史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书后还附有塞诺自己编订的论著目录。
对许多人来说,美国西部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平原、牛仔、印第安人的异域服饰等赋予西部冒险和浪漫的印象。向西扩张的历史被营造成勇敢、上进的白人拓荒者历尽艰险改造蛮荒部落、打造现代文明的过程。而本书作者则呈现了美国西进运动中血腥、残酷及满是欺诈、背信弃义和毁灭的一面。 迪伊 布朗通过整理目击者的叙述、部落的历史和其他档案文件,记述了从纳瓦霍人的长途迁徙开始,到伤膝谷对苏人大屠杀结束的西部边疆三十年冲突史。作者以达科他人、尤特人、苏人、夏延人和其他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和武士们的口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战斗、大屠杀和那些被蓄意破坏的条约。美国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的西进运动,终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生命和自由。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 拼图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探源论丛》(第二辑)在2023年出版的《中华文明探源论丛》(全三册)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路径、模式、要素、成果、理论、制度、礼仪等重大问题;从理论层面总结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环境因素;分析了不同区域文明进程的特点、模式;探讨了中原中心形成的原因、早期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决定因素、中原文化对周边区域的多层面影响;讨论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梳理了古代中国信仰与观念的发展。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起源模式、内生动力、发展演变,以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本书以专题形式研究中国巫史——萨满文化问题。分三篇二十四题。理论篇探讨了中国巫史——萨满文化的发生学与文化功能学诸问题。在旧、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巫史文化,巫觋为智者、圣者,为知天知地的专家,他们独占沟通天地的神权,王权来于神权,确定了文明产生的中国模式。巫觋即萨满,《唐书?回纥传》记回纥族“呼巫为甘”,甘读音qam.为突厥语cham,珊蛮;殷商武丁大巫甘盘,名为盘的大萨满。则巫觋实即萨满,为通天阶级;巫觋——萨满用以通天的工具有头骨、面具、玉器、彩陶、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巫史——萨满的宇宙观是把世界分层次的,其中有大宇宙观观念和地下王国观念。人物篇有五题,伊尹、姜尚、阔阔出为巫者,为王师,为国相;伊尹助成汤灭夏建商;姜尚辅周文武灭殷;阔阔出帮助成吉思汗建立汗国,并授以具有神格的汗号。西王
《柔然传奇》以时间为主线展示了柔然帝国300余年的历史。柔然帝国是距今1700多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是融合东西文化的先驱者。兴盛时期成为横贯欧亚的一代草原霸主。作者描述了柔然帝国的盛衰、十几位汗王的传承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与变革,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还原那个时代的人物与故事,以期增加人们对柔然的认识,让那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
瓦剌,时代汉文史籍对卫拉特蒙古诸部的能称,蒙古语oira (复数为oirad或oyirad)的汉译。蒙元时期译为斡亦剌、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偎剌,时代译为瓦剌,清代译为卫拉持、额鲁特、厄鲁特等。汉语意为“亲近”常引申为近亲者、邻近者。有的学者认为其名来自“oi-yin-arad(森林民)”一词,即拉施特《史集》所说的“林木中百姓”。此外,还有其他的解释,不一一列举。 在有明一代两百多年中,瓦剌既有千军万马乘风驰骋,大地为之颤动的强盛时期,又经历了四面受敌,陷于困境的艰苦岁月,但瓦剌人民始终顽强不息的拚博、奋斗着。本书就是要提示这一历史进程,并触及瓦剌社会生活诸方面,以献给至今尚生息繁衍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卫拉特蒙古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