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分为10章,包含慢性病防控概论、慢性病监测、社区诊断、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健康管理、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疾病管理、评估、慢病组学、慢病信息化等内容。目前有关于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防控等单个方面的专著,但是在*层面还没有针对慢性病防控的系统的综合的专著,本书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阐述慢病性预防与控制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疾病分类可以解释为按照既定标准将疾病单位纳入类目的一种系统。分类可以有许多轴心,而轴心的选择将根据编制统计表的用途而定。疾病的统计分类必须在易于管理的类目数目内包含全部的疾病情况。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是早形成于1893年作为贝蒂荣〔原译名伯蒂隆、分类或国际死因列表的一系列分类中的*版本。本书第二卷对该分类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本书的标题已做了适当修改,使其内容和目的更加清楚并能够反映在疾病和损伤以外不断发展的分类范围,而熟悉的简称“ICD”仍予以保留。在更新分类的过程中,疾病情况的分组是以一种被认为*于一般流行病学目的和卫生保健评价的方式进行的。 ICD的第十次修订工作始于1983年9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一次关于ICD一10的准备会议。工作方案由定期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
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每个国家面临的传染病都是一样的,但是防止或减轻流行病劫掠的预防策略,在不同的国家却极其不同。传统观点认为,导致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和政治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有关。本书认为,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对于一个国家防治传染病的策略选择确实有一定影响,但首要原因是各国在传染病流行轨道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这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反应以及对病人和社会各自的权利要求的不同预期。本书从这个视角出发,详细论证了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典在公共卫生政策方面出现差异的历史原因,以及面对诸如霍乱、天花和梅毒之类的传染病威胁时的不同反应。
疫苗接种作为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已为世人公认。但在数以亿计的接种人群中,也会出现 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因此,及时发现和分类应对AEFI,关系到接种疫苗人群的安全。全书共10章42节,在多年来积累的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作者团队结合工作实践,对AEFI的概念、分类、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应对处理、鉴定补偿和防范进行详细介绍,系统分析各种异常反应与接种疫苗的相关性,并对16种常见疫苗近10年来的AEFI监测情况作了精要介绍。 本书可供国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单位、接种单位的医疗卫生人员、疫苗生产和科研人员,以及医学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和参考。
《基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R语言实践》一书分为十四章,以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为主线展开,在R语言基本介绍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交叉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序列分析、Meta分析、倍差法、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等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同时描述了其中涉及的统计方法R语言代码实现过程,并介绍了R语言作图和空间制图,可为预防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以及流行病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利用R语言研究医学问题提供参考。
1990年第43届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WHA43.24)并且批准了1989年9月26日至10月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ICD第十次国际修订会议对在10年修订周期内对其进行更新的建议。 该建议在1996年于日本东京举行的WHO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年度会议上被投入运作,随后建立了指导进行更新的一个正式机制。按照这样的更新机制,每年进行较小的更新,如果需要的话,每三年进行较大的更新。 有关进行更新的更多信息以及更新内容的累积列表请见:http://www.who.int/classifications/。今后的更新也将在该网址列出。 ICD-10第二版包含了版第三卷中作为补遗对卷的勘误表以及在。1998至2003年间生效的更新内容。
《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图解》由胡必杰教授和刘荣辉教授共同主编,国内数十家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以国内外有关法规、规范、指南为依据,与中国国情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几经讨论、数易其稿,*终编写而成。本书旨在指导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快速方便地掌握当前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要求。 《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图解》提供了大量关于重点部门、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标准操作规程,采用图解的形式,便于读者迅速掌握相关操作中的关键点和重点要求,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效率。本书不仅可供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考使用,而且是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尤其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检验科、
本书根据对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要求,结合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专业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内容。全书共分8章,分别介绍了传染病学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螨虫病,涵盖了 51 类常见的传染病种,全面反映了传染病学的基本理论、相关疾病的发展变化、诊治预防的经典方法及临床进展现状。本书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可作为传染病学医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教程,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医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三卷是卷[简称类目表]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索引[简称索引]。当一个诊断术语和其他情况同时报告,或者处于特殊情况下(例如,某些情况并发于妊娠)时,尽管本索引可以根据卷对诊断术语变更指定位置的注释去反映类目表中的规定,但它不能全部表达在索引术语中这样的变化。因此,应把卷看作编码的主要工具,而字母顺序索引则是类目表不可缺少的辅助部分,因为它包含了未出现的卷中的大量的诊断术语,所以这两卷书应一起使用。 在类目表的一个类目中所包含的术语并不是全部的,它们只是该类目内容的一些举例或只作为类目范围和界限的指标。另一方面,索引力求收入大多数当前使用的诊断术语。总之,为确保按照索引给出的编码与一份具体病案记录所提供的信息相适应,总是要回到类目表及其注释
第一章介绍了媒介生物监测与防制发展简史。第二章内容为相关名词及释义。第三章介绍了常见病媒生物的形态特征、种类、生活史、分布以及所传播疾病、方式等基础知识。第四章介绍了常用防治器械以及常用病媒生物防治技术。第五章针对各种常见的病媒生物,介绍了其监测和综合防治的详细技术与方法。第六章介绍了常见病媒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式。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病媒生物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方法、大型活动中的病媒生物安全保障工作以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全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配有大量插图和表格,方便查阅,尤其适用于从事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基层人员。
编写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分类、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制度建设、医院感染的意义、存在问题及进展,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分类及监测方法、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调查与控制,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消毒与灭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基本措施,包括标准预防、手卫生、个人防护、隔离、职业暴露的处置、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防控、医院建筑布局、医废处置、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病原学、多重耐药菌、重点部位(呼吸科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医院感染防控、重点科室(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移植病房、口腔门诊、内镜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等)的医院感染防控。
临床流行病学是一门以临床医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临床基础学科,它围绕临床疾病,从群体的层面科学地设计研究方案,釆用量化科学的方法准确测量指标,并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展开严格评价,以期创造临床硏究成果,为临床循证个体化实践保驾护航。本书共设上下两篇26章,系统科学阐述如何根据疾病负担,以及创新、可行等原则选题立题、确定研究的重点、抉择与可行的研究设计方案、合理选择研究对象、确立的试验与对照性干预措施、选定敏感特异的终点指标,制定防止偏倚因素干扰的系列方法及控制混杂的统计分析方法等,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再进一步结合临床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生存质量、临床经济,以及临床决策等研究实际,就如何进行具体科学设计与评价方面,予以深入地阐述,有利于读者联系实际
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大杀手之一,一直备受关注。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一些老的传染病时有卷土重来之势,生物战、生物恐怖导致传染病疫情暴发的可能性不可轻视。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与控制三者相互关联,如何基于实际监测结果快速、准确地进行疫情预测?如何基于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测结果进行科学控制?又如何通过监测、预测与控制三者的相互反馈信息,提出最优控制方案使疫情发展引起的损失和控制代价最小?如何实现传染病一体化防控?以上都是传染病疫情防控领域的科学技术难题。本书从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和疫情优化控制三个方面较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其中大部分属于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本书中首次公开。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大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风险识别与防控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六章,每章均围绕大健康产业的不同领域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了大健康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剖析,揭示了该领域面临的法律风险与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聚焦于医院、医药企业、 互联网 大健康 产业以及大健康新兴产业的风险识别与防控。其中医院篇详细探讨了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在院长任职责任、投资并购、股权融资、托管、融资租赁及外商投资等方面的法律风险与防控策略;医药企业篇则涵盖了药企经营的常见法律风险、外资并购风险、研发环节风险及中医药领域技术委托开发合同等方面的法律风险防控; 互联网 大健康 产业篇介绍了AI中医药云平台、中医药信息化、中药材电商产业等新兴业态的
全书共分十六章。 章 第四章旨在阐述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现和确定、新发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新发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与处置及其相关的关键技术。第五章 第十一章则针对近年来全球关注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或能够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预防控制的介绍,这些疾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等。第十二章 十四章,分别介绍了经血或体液传播的新发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和猴痘。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分别介绍了导致儿童感染并传播的手足口病和以及病媒传播的莱姆病。每个章节都提供了详尽的案例研究和应对分析。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触发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痛点。无论是 2003 年发生的非典,还是 2020 年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从近期人类经历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看,公众对传染病规律认识的缺失,往往致使其在疫情期间产生恐慌心理,也让谣言获得生长的土壤。 因此,在疫情预防阶段、预警应对阶段、扩散应对阶段、疫情缓和平息阶段以及总结反思阶段,为公众还原传染病的科学真相,梳理重大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提升公众健康应急科普技能,补全这门有关生命教育的公共卫生课是亟需且必要的。本书从 这十二种传染病,您了解吗 传染病是如何入侵人类的 人类应如何反击传染病 三个部分具体展开。
我国麻疹控制仍面临挑战。从疾病监测到免疫策略等,也有不断调整。特别是随着医学生物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免疫预防疫苗,为了更加全面的推动麻疹防控,需要系统全面的更新有关知识。本书从免疫预防的角度,由疾控系统的免疫规划专家与临床专家联袂编写,主要包括疾病介绍、疫苗介绍和疾病控制三大块内容。书中在概括介绍麻疹及其免疫预防简史的基础上,对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治知识作了专门介绍,进而对麻疹疫苗的研制与生产、接种应用进展情况作了重点介绍,还对麻疹的监测、控制和消除相关知识作了介绍,可供国内疾控系统免疫规划人员和基层免疫接种人员深入阅读参考。
流行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和专业人员提供重要的方法和防病理论,同时也为医学其他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和护理等)提供重要的方法学。该书以系统介绍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为主,强调介绍各部分*的进展,同时介绍流行病学中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总体特色是:方法介绍的系统性,实用性,及时推出*的研究成果。
本专著分两个专题进行研究,专题一为新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重点跟踪了远程诊疗技术、健康码技术、无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5G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案例;专题二为国内外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了中国国家一体化应急信息平台的搭建、中国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及中国应急预案编制等问题,同时研究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并对我国应急体系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改进建议。
李六亿、吴安华、胡必杰主编的《如何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在阐述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理论的基础上,以科学、符合我国医院院情的大样本实际案例,分别阐述了医院感染防控特别关注的领域如器械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泌尿道插管相关尿路感染)、操作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重点病原体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点部门医院感染(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的监测及防控。案例不仅包括详细的监测及防控方法,还包括国际相关监测及防控进展,使我们在开展实际工作的同时,还能了解国际动态,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可操作性和借鉴作用。 本书的特色是将医院感染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提升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体现相关医院感染
全书共分12章,约15万字。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与措施(国际国内政策、战略、策略、措施),常见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公众传染病防治素养等创新实用的内容。本教材融基本理论、实用方法和具体案例为一体,突出权威性、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预防医学(第3版)》共分绪论、环境与健康、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三部分。绪论概述了预防医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发展简史、三级预防的定义与特色,目前预防医学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临床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篇 环境与健康 包括第1~6章。第1章 人类和环境 为新设章节,主要介绍构成人类环境的基本要素、环境的分类、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等。第2~6章主要论述环境因素与健康及疾病的内容,包括生活环境、职业环境、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与健康,其中,生活环境、职业环境、食物与健康及疾病的内容在保留第2版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了预防医学的新进展和知识,如空气污染部分增加了公众关注度极高的PM2.5的内容等;另外,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与健康部分也进行了修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