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10章,包含慢性病防控概论、慢性病监测、社区诊断、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健康管理、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疾病管理、评估、慢病组学、慢病信息化等内容。目前有关于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防控等单个方面的专著,但是在*层面还没有针对慢性病防控的系统的综合的专著,本书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阐述慢病性预防与控制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大杀手之一,一直备受关注。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一些老的传染病时有卷土重来之势,生物战、生物恐怖导致传染病疫情暴发的可能性不可轻视。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与控制三者相互关联,如何基于实际监测结果快速、准确地进行疫情预测?如何基于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测结果进行科学控制?又如何通过监测、预测与控制三者的相互反馈信息,提出最优控制方案使疫情发展引起的损失和控制代价最小?如何实现传染病一体化防控?以上都是传染病疫情防控领域的科学技术难题。本书从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和疫情优化控制三个方面较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其中大部分属于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本书中首次公开。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在疫情肆虐的战场上,千千万万平凡的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中国医务工作者以大无畏的行动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 疫 篇章,以大爱唱响了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的英雄战歌! 历史不能忘却,英雄应该被铭记。为讴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美中国医务工作者群体,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宣部出版局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作出专门批示,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策划出版 白衣执甲 逆行出征 致敬*美战 疫 医务工作者 丛书。丛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丛书包括三册:《致敬*美战 疫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触发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痛点。无论是 2003 年发生的非典,还是 2020 年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从近期人类经历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看,公众对传染病规律认识的缺失,往往致使其在疫情期间产生恐慌心理,也让谣言获得生长的土壤。 因此,在疫情预防阶段、预警应对阶段、扩散应对阶段、疫情缓和平息阶段以及总结反思阶段,为公众还原传染病的科学真相,梳理重大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提升公众健康应急科普技能,补全这门有关生命教育的公共卫生课是亟需且必要的。本书从 这十二种传染病,您了解吗 传染病是如何入侵人类的 人类应如何反击传染病 三个部分具体展开。
当一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新型高致死率流感病毒出现时,通常会导致巨大的社会混乱。发生于西班牙的1918年大流感无疑是迄今为止*毁灭性的流感大流行,而罗伯特 G.韦伯斯特博士毕生的工作就是找到其根源。韦伯斯特博士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即开始他的研究,对数千只鸟类进行了艰苦的追踪和测试,*终从这些病毒宿主身上找到了与人类流感大流行之间的联系。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者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追寻致命病毒的缜密的侦查过程,同时还介绍了不少令人着迷的科考工作,如从北极永久冻土中挖掘1918年流感大流行导致死亡的患者尸体,并采集含有病毒遗传物质的组织样本。 那么,全球流感大流行是否会再次发生? 答案或许正如韦伯斯特博士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不仅仅是可能,而且只是时间问题。
传染病是21世纪全球头号威胁,因长期存在且难以察觉,成为全人类的致命敌人。大流行病的暴发,一夜之间改变全球的贸易、工业、旅行和日常生活,我们所关切的不仅是感染率和死亡率的数字,还有疾病对世界经济、政治、人类福祉的次生灾害。 但如今我们对现代大流行病的类型、传播途径、治疗手段和预防方法了解得太少,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给予的关注和投资太少。每当人类战胜一次重大疫情,常将疾病的伤痛和损失抛诸脑后。只有少数科学家在积极准备应对下一次流行病。 作者以美国流行病专家、传染病研究与政策负责人的视野,讲述他在艾滋病、结核病、疟疾、SARS和MERS直至新冠暴发期间40余年的工作经验与个人回忆,让大流行病的全貌走出公卫教科书,走进21世纪的真实社会环境。他不仅解答什么是流行病、如何为致病微生物分类、疾病的传播方式与
根据国内外传染病流行情况及我国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本书从我国法定报告的39 种传染病中选择出21 种重点传染病,加上近年来对人们健康构成威胁的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对其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控制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重点突出其识别与防制技能。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曾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准确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狂妄地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病菌。然而他们错了。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老兵神秘死亡的军团病,到使新生儿出现畸形的寨卡疫情,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病菌的突然到来一时间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微生物猎手”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猎手”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最终又是如
皮肤病学是一门形态学,根据我们肉眼所能观察的皮肤损害,结合皮肤病理学及实验室检查来诊断与描述疾病。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各异、病种繁多,如何从大量的专业信息中尽快地掌握常见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一本好的参考书必不可少。本书内容简洁,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每种疾病的要点,再分别进行扼要叙述,针对性强,并附有典型的临床彩色照片,浓缩了皮肤病的精华,给读者以很好直观深刻的印象,是临床医生案头推荐的口袋书。
在很多介绍纵向数据分析的书中,数理统计理论 往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几乎所有的此类书由统 计学家编写,但他们通常无法用一种简单、让人容易 理解的方法来解释其中的内容,而研究人员往往*关 注如何应用及怎样解释分析结果。乔斯 W.R.特维斯 克是一位流行病学家。相对于统计学家,流行病学家 *多关注如何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且如 何解释得到的结果。《实用流行病学纵向数据分析方 法(第2版)》着重介绍了纵向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的 实际应用,旨在提供实用性的指导来帮助研究者处理 纵向研究的数据资料,对纵向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可 靠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本书同样适合于 非统计专业 研究者阅读。
《实用预防接种手册(第2版)》(作者夏宪照、罗会明)于2010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陆续收到许多相关行政和业务管理领导人、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医学院校学生等读者赞誉,有的地区将本书列为预防接种工作者资质培训教材,许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点把本书列为工具书,同时也收到部分读者极有意义的反馈意见。 根据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预防接种技术发展的需求,《实用预防接种手册(第2版)》在保持第1版架构风格的前提下,增加了疫苗与循证医学;疫苗中的添加剂、载体与残留物;疫苗储运不当事件的处置等节次;各论中增加了3种疫苗;修订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与补偿等内容。
《预防医学(第3版)》共4篇30章。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二篇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服务,阐述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包括生活环境、职业环境、膳食对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和传染病、慢性病、伤害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及防制策略,突出临床预防的特点。第三、第四篇为人群健康研究中的医学统计学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分别阐述了数值变量、分类变量、直线相关与回归、病例随访资料等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现况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试验、筛查等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及资料分析方法。与同类教材相比,《预防医学(第3版)》具针对性,其临床预防服务、健康管理、健康风险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保健策略、循证医学方法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将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知识有机地融合于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服务的水平。
本书通过讲述发生于人类历史上不同时空中的50个瘟疫故事,向读者展示了疫病流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在疫病应对中的智慧积累。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暴发,中国古人谓之为 天行 ,意指其非人之祸,乃天意所为,人当遵天道而生。然纵观历史,面对疫病,人类并非全然逆来顺受,而是敬天慎行,自强不息。
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害。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目前对许多传染病流行的探制,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原有的传染病不容易被消灭,并发症也会出现。《传染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编者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教学实践,编写的这本书,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通俗易懂、可读性高。本书由李天兴、胡旭东主编。
《深圳媒介生物及其防制》是在对深圳市媒介生物多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防制经验和研究者的亲身实践完成的,反映了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联合对深圳市媒介生物的科学考察结果。书中详细地记录了深圳的蝇、蚊、蠓、蚋、虻、蜚蠊、蚤、虱、臭虫、蜱、革螨和鼠类的类别、形态、生态习性和医学重要性等,并介绍了媒介生物控制的*药物的性质以及施药器械的维护等技术,是对我国媒介生物区系和防制研究方面的有益补充,具有很高的科学参考价值,也为深圳市今后控制媒介生物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我相信,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深圳市媒介生物和相关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工作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国在和传染病作斗争中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广大医务工作者团结全国人民群众,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灭了烈性传染病天花,控制了鼠疫和霍乱,并使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降到了很低水平。 然而,要完全消灭和控制传染病是困难的。至今在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严重的疾病。传染病病原体的变异、抗药性菌株的蔓延、老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和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传染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困难。要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奋斗。 为了给传染病消毒提供规范的技术和方法,我们提出编写和发布《传染病消毒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一想法得到了上海市卫生局领导的支持,将其纳入了“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
本书分为四篇,分别是医学统计学的定义,重要的基本概念等;基本统计方法,包括基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及其应用;高级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方法,协方差分析方法等;第三篇医学科学研究设计,包括观察性研究设计,实验研究设计等;第四篇数据处理与统计软件应用,如SPSS,SAS和STATA。 这种编排格局可进一步适应各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学位课程设置和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按不同学历背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统计学基础水平,不断类型研究生可根据专业要求及个人背景,有针对性地分篇必修或选修有关内容。 本书除作为教材外,还可供医药院校博士研究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等作为参考书或工具书使用。
李晓松、冯子健、殷菲、刘元元、蒋敏等编著的《传染病时空聚集性探测与预测预警方法》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同研究基础上完成的,收录了20余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传染病时空聚集性探测与预测预警方法》共分 5篇22章。“概论篇”对传染病数据的数据特征、结构、来源及质量进行介绍,并对当前时空分析方法进行综述;“空间聚集性探测篇”“时间序列分析篇” “时空联合预警篇”“时空变异及规律挖掘篇”分别围绕传染病预测预警技术、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挖掘展开,具体统计学方法按概述、基本原理与实例分析三部分进行讨论,并配有相应分析软件的简要介绍。与为数不多的同类书相比,《传染病时空聚集性探测与预测预警方法》更加全面、系统、先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主要
朱广瑾编著的《中国人生理常数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数据集(2011)(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场调查结果,数据于2011年10月至12月采集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三区一县的30多个调查点,涉及1.5万人,其中包括汉族和回族,内容丰富翔实。专著主要以数据表的形式公布调查结果,提供了重要调查检测指标的统计量,包括率、均数(标准差)、分布百分位数等。相信能满足广大专业人员及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并对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群的人体基础数据及健康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读者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的再加工、组合和再分析。
王素萍主编的《流行病学(供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临床医学类专业用第3版)》分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理论篇为理论课讲述的内容,实践篇为课间实习教程,也可看作案例教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的合二为一,形成简而精的教材编写理念;坚持编写内容以总论为主,分支小总论和疾病小总论为辅的原则,疾病各论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内容不在书内安排;理论篇的设置既强调重点突出、经典内容为主,又体现与时俱进的理念,在第2版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增删,新增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章节;实践篇作为课间实习教程既涵盖了各类重要的流行病学方法应用技能的培养,又包括了综合应用流行病学理论与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既设置了流行病学传统的案例讨论内容,又安排了分子流行病学相关技术的操作,以强调实践教学的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是部以方法和应用为中心的环境流行病学著作。此书以方法原理和应用为重点,深入解读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所有从事环境与健康的研究人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国内普遍关注的化学事故与自然灾害、健康风险评价和全球环境变化对未来的影响都有专门的章节讨论;后,本书中对于“研究实施中实际问题”“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关于伦理道德”和“流行病学在政策论证中的作用和局限性”等问题的深入浅出的讨论,对于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人员、环境健康管理和其他相关人员认识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
《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年)》由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组织医院感染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共同编写,从临床角度阐述如何正确预防与控制感染,内容涵盖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技术、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转运、检验报告的解读、临床用药及重点病原、重点人群和重要部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以及职业防护与培训等多个领域。 《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年)》有以下特点:,注重临床实用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第二,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如重点病原(MRSA、VRE、CRE等)、重点人群(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患者)、重点科室(ICU、手术室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以及抗菌药物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重点介绍;第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