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第3版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汇集了116种常见血液病的国内外诊断及疗效标准,并由近70位血液病学知名专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体会,对诊断和疗效标准做了评论与诠释,以帮助读者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项标准。
本书为血液透析护士层级培训的专业教程,内容包括肾生理功能与功能障碍的基础理论,血液净化各项技术的应用、护理操作、并发症及处理,透析质量管理、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护理科研等。本书突出系统性、专业性、实用性,并以《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血液透析专科护理操作指南》《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护理操作指南》《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防控护理管理指南》为参考,制订培训目标与学习大纲,同时增加了拓展内容,以满足各层级透析护士学习的需求。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共15章,以国家《血液净化标准操 作规程》为蓝本,结合临床护理实践,详细阐述了肾病基础知识,血液透析原理,血液净化技术的治疗原则、方法、护理及应急处理。同时,也介绍了血液净化的常用药物与检验、血管通路的操作技术及护理、患者体液平衡的管理、患者营养管理、患者运动及康复指导、血液净化室的环境及资料管理等。
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的医疗行为和提高临床诊疗质量已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习和熟悉各类指南的要点,是当前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临床医师在学习、理解和应用各类指南时,常遇到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对各类指南制定的背景资料不熟悉。 《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第1版于2004年出版,第2版于2006年出版,第3版于2008年出版,深受广大临床医师的欢迎。 《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第4版)》在重点介绍各类心血管诊疗指南要点的同时,还全面地复习各种指南中所依照或参考的重要临床研究证据。
《哈里森内科学(第19版):血液系统疾病分册》选自世界领域公认的标准内科学教科书 《哈里森内科学(第19版)》血液系统疾病部分,适合各大医学院校医学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住院医师在规范化培训阶段使用,也可供高年资医生随时查阅与提高。进一步获取更
本书共分红细胞系统疾病、白细胞系统疾病、出血性系统疾病、血液病与其他系统疾病的关系、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五篇,包括血液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对策、治疗对策、病程观察处理、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价。内容保持基础与进展并重,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注重新知识的引入,使本书在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不失科学性和前瞻性。 可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科研机关人员参考。
经过全国许多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同道戮力同心、辛勤耕耘,《白血病》书稿业已完成,并于2004年1月付梓,我们全体参编者以能为本专业乃至我国医学的发展再尽绵薄之力而备感欣慰。 《白血病》版于1979年春问世,迄今已整整24年,赢得了专家的赞许和读者的欢迎。但现今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领域瞬息万变,就白血病防治工作而言,其研究进展的目新月异,不禁令人有沧海桑田的感慨。在此期间,有关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由“冷”至“热”,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热门”之一,这一进展,使我们对白血病发生、发展机制有了更透彻的了解,看到了预防和征服白血病的曙光;免疫学、分子生物研究的深入,使白血病的分类有了更科学的基础;一些前所未有的化疗药物,正作为新的武器,支持着血液病医
《血小板疾病(第2版)》由侯明、戴克胜、彭军主编,本书曾于2009年出版版,当时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有关血小板的生理和病理资料,以便读者解决或发现问题。编者们在完成本书的版编写后,由于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关于血小板研究的新的文献又陆续发表,有些甚至是该领域突破性的成果。因此在版的基础上,补充这些新的文献和资料不仅必要而且急需。该书修订时,为保持编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原来参与编写的人员基本保持未变,同时又适当邀请了某些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比如苏州大学戴克胜教授对血小板疾病基础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和延伸,使得本书变得更加厚重和丰富。恰如当初编著该书的心愿,如能给读者提供有关血小板的相关知识,我们付出的汗水都是值得的。
血脂主要是指存在于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异常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冠心病急性事件(冠脉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起重要作用。人类探索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已经历了100余年,充分认识到,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已进行了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其结果反复证实: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不仅能显著减少冠脉事件发生的危险,而且是目前针对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一项有效措施。这些临床研究的丰硕成果又转而推动了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基础研究,从而使临床血脂学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现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卫生部近期公布的国人健康调查资料表明,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发生率在快速地增加,中国约有1.6亿人存在血脂异常
本书总结了近10年铁代谢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进展。全书共26章。第1~11章是基础部分,讨论了铁的生物学作用、毒性、吸收、转运、释放,以及参与铁代谢的主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第12~26章是临床部分,讨论了常见铁代谢紊乱疾病如神经变性疾病、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运动性贫血、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低氧、骨质矿化异常、妊娠期贫血等与铁代谢的关系,阐述了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系统在药物运输和定向给药中的应用及铁调素相关药物的药理学应用。 本书可供高等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相关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为白血病学术专著,共29章。全书系统介绍白血病流行病学、病因学、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各型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分型、化学治疗、诱导分化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和基因治疗,以及残留白血病的检测。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的*进展,且重点突出,切合实用,适合于内科、儿科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侯振江和杨晓斌主编的《血液学检验》修订继承 第3版的特色,创新网络增值内容。在强调“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思想性 、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全书除“绪 论”外,包括“造血检验”、“红细胞疾病与检验” 、“白细胞疾病与检验”和“血栓与止血检验”四篇 ,分别从基本理论、检验方法和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 行介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
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实用性的教材与之相适应。近几年来,血液学进展迅猛,找到适合血液病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学的教材已很困难。本教材由国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血液科专家编写,编写者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有血液界的中青年骨干。本教材力求先进性与实用性并举,涵盖了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及血栓性疾病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相关内容,在力求全面涵盖血液学的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临床的实用性,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参考本教材进行临床实践。 本教材为血液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低年资血液专科医师及进修医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教育,为基层、社区和农村培养人才的目标,进行了整体内容的优化,在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全书除“绪论”外,分“造血检验”、“红细胞检验”、“白细胞检验”和“血栓与止血检验”4篇。每篇都从基本理论、检验方法和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注重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在检验方法中,仅描述了“概述”、“参考区间”和“应用评价”,具体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质量控制等在本书配套教材《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中详细介绍。因本书形态学分量较重,增加了图片。本书还配有多媒体教学光盘,方便广大师生使用。
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了血液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火量先进的技术手段如PCR、流式细胞术、血细胞体外培养与扩增等,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新的概念、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如:血液肿瘤的诊断在形态学基础上加人了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指标,肿瘤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提出及应用等。 全书分为基础血液病学、红细胞疾病、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恶性血液病、其他疾病的血液学改变、血液病诊疗技术六大部分。内容力求反映相关领域的*进展,并注重临床实川性,以供血液学工作者、研究生及前来学习的卫生部血液病学进修班学员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学科人员参考。
《血液学检验技术》由多年从事临床血液检验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老师编写,旨在进一步贯彻教育*关于做好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教材以血液学内容为中心,编写中强调“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实用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编写理念,贴近临床和实际教学需求.教材共二十章,在每章正文内容之外增设导育、案例、链接、知识拓展、目标检测等内容。为了方便学生自学,书后附有实训、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并配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