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第3版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汇集了116种常见血液病的国内外诊断及疗效标准,并由近70位血液病学知名专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体会,对诊断和疗效标准做了评论与诠释,以帮助读者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项标准。
本书为血液透析护士层级培训的专业教程,内容包括肾生理功能与功能障碍的基础理论,血液净化各项技术的应用、护理操作、并发症及处理,透析质量管理、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护理科研等。本书突出系统性、专业性、实用性,并以《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血液透析专科护理操作指南》《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护理操作指南》《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防控护理管理指南》为参考,制订培训目标与学习大纲,同时增加了拓展内容,以满足各层级透析护士学习的需求。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共15章,以国家《血液净化标准操 作规程》为蓝本,结合临床护理实践,详细阐述了肾病基础知识,血液透析原理,血液净化技术的治疗原则、方法、护理及应急处理。同时,也介绍了血液净化的常用药物与检验、血管通路的操作技术及护理、患者体液平衡的管理、患者营养管理、患者运动及康复指导、血液净化室的环境及资料管理等。
《哈里森内科学(第19版):血液系统疾病分册》选自世界领域公认的标准内科学教科书 《哈里森内科学(第19版)》血液系统疾病部分,适合各大医学院校医学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住院医师在规范化培训阶段使用,也可供高年资医生随时查阅与提高。进一步获取更
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的医疗行为和提高临床诊疗质量已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习和熟悉各类指南的要点,是当前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临床医师在学习、理解和应用各类指南时,常遇到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对各类指南制定的背景资料不熟悉。 《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第1版于2004年出版,第2版于2006年出版,第3版于2008年出版,深受广大临床医师的欢迎。 《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第4版)》在重点介绍各类心血管诊疗指南要点的同时,还全面地复习各种指南中所依照或参考的重要临床研究证据。
本书共分红细胞系统疾病、白细胞系统疾病、出血性系统疾病、血液病与其他系统疾病的关系、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五篇,包括血液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对策、治疗对策、病程观察处理、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价。内容保持基础与进展并重,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注重新知识的引入,使本书在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不失科学性和前瞻性。 可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科研机关人员参考。
经过全国许多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同道戮力同心、辛勤耕耘,《白血病》书稿业已完成,并于2004年1月付梓,我们全体参编者以能为本专业乃至我国医学的发展再尽绵薄之力而备感欣慰。 《白血病》版于1979年春问世,迄今已整整24年,赢得了专家的赞许和读者的欢迎。但现今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领域瞬息万变,就白血病防治工作而言,其研究进展的目新月异,不禁令人有沧海桑田的感慨。在此期间,有关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由“冷”至“热”,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热门”之一,这一进展,使我们对白血病发生、发展机制有了更透彻的了解,看到了预防和征服白血病的曙光;免疫学、分子生物研究的深入,使白血病的分类有了更科学的基础;一些前所未有的化疗药物,正作为新的武器,支持着血液病医
《血液学检验技术》由多年从事临床血液检验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老师编写,旨在进一步贯彻教育*关于做好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教材以血液学内容为中心,编写中强调“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实用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编写理念,贴近临床和实际教学需求.教材共二十章,在每章正文内容之外增设导育、案例、链接、知识拓展、目标检测等内容。为了方便学生自学,书后附有实训、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并配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PPT课件。
本书汇集了100种常见血液病的国内外诊断及疗效标准,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原)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主编,50位血液病学知名专家共同编写,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实用性。在各种疾病的诊断及疗效标准之后,作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和体会对标准作了评论与诠释,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正确运用各项标准。 本书自初版以来,深受专业人员欢迎。很多血液科医师将其作为学习和日常工作中的参考资料,并为许多学术论文所引用。第二版增加了一些病种,对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补修订和更新。第三版概括了近十年血液病学临床与研究的进展和成就,介绍了公认的新概念、新标准,并进一步将国内标准与国外标准衔接,使其尽可能保持一致,加强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时效性。 本书可供血液专科医师及其他内科医师、实验诊断工作者、教学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的特点是:1.实用性:①着重描述关键性实用技术,用70%的篇幅(10章/14章)详细叙述;②介绍国际相关实践指南和中国2009~2010年相关血液净化规范。2.新颖性:①理论新,参考国内外近年来的*文献,进行综合描述;②介绍*进展性技术,比如生物肾、透析膜未来等。3.广泛性:①本书读者群广泛,多学科,不仅针对肾脏科医生、透析医生,还针对急诊医学、感染科、免疫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医生,介绍以上科室相关疾病的治疗,比如多脏器衰竭-CRRT、儿童透析、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血脂分离技术、人工肝、妊娠与透析等;②介绍相关透析护理技术,细述护理操作规范;③介绍透析中心管理、质控知识。这对已建和将新建的透析中心的准入和规范化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闫树旭、周合冰、李晓辉编*的《实用血液病鉴别诊断指导》共22部分,包括血液病诊断方法、症状鉴别诊断、相关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血细胞学鉴别诊断、骨髓细胞学鉴别诊断、溶血检查鉴别诊断、出凝血鉴别诊断、抗凝系统鉴别诊断、流式细胞学鉴别诊断、染色体鉴别诊断、基因鉴别诊断、血液病影像学鉴别诊断、血液病超声波鉴别诊断、血液病各论鉴别诊断、血液病综合征鉴别诊断、与血液病相关疾病鉴别、血液病中医辨证(鉴别)、血液病实验室检查正常值、血液病实验室检查的选择、血液病病情评估等。
本书对血友病的历史沿革、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替代治疗、各种专科处理及优生优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全书共分六章:章主要对血友病的历史进行回顾,同时对血友病的临床流行病学、正常止血机制和血友病的分子缺陷进行详细介绍;第二章主要介绍血友病的临床表现;第三章重点介绍血友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家系调查以及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第四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血友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第五章则探讨了血友病患者的心理等问题以及出血的预防;第六章主要介绍了其他国家血友病防治的经验以及世界血友病联盟推荐的防治指南。
《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第2版)》由国内知名的权威专家编写,以临床病例为基础,通过展现作者从接诊病人到患者出院全过程的诊疗思维,启发和引导读者建立起科学缜密的临床思维。
李红兵、辛玲芳主编的这本《血液透析操作技术 及护理》分15章从多个角度解析了透析管理、透析设 备、透析技术及护理、透析技术操作、血 管通路技术及护理、抗凝方法及护理、特殊血液净化 技术、特殊人群的血液透析技术、常见并发 症及处理,以及医务人员自我防护、血液透析患者的 健康教育、中医学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等; 系统介绍了腹膜透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模式的 选择与指征、腹膜透析患者的培训、腹膜 透析中心的设置与管理、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率的测量 、腹膜透析标准操作流程等相关内容。本 书内容翔实,针对性强,适合血液透析相关医护人员 参考阅读。
本书共分10章,详细阐述了嗜酸性粒细胞的发生、生理特性与调节,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及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机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评价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感染性疾病,如寄生虫、球孢子菌等;嗜酸性粒细胞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以及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支气管哮喘、非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与嗜酸性粒细胞性肺浸润、胸腔积液、肉芽肿等;嗜酸性粒细胞性皮肤疾病、消化道疾病,血液病与肿瘤(包括克隆性、反应性与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他系统疾病概括了心脏疾病、脑膜、膀胱、肾脏、肾上腺疾病及眼部疾病等;药物或化学物质等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免疫学与风湿学疾病,如变应性肉芽肿病伴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病与类风湿性关节
怎样优化导管置入的流程、使右侧颈部置管的寿命增加或者使这个部位多次置管成为可能,尤其是右无名闭塞后的再次导管置入。多年来,做梦都在想:在血管资源耗竭的时候,一定要让右侧颈部再次置管成为可能!因为这个梦想的存在,几年的累积下,突然就进入了 物我两忘 的状态,从而设计了这么一条安全的进针路线,开始了经皮右侧无名静脉穿刺、经皮上腔静脉穿刺的历程,减少了很多血管资源有限或耗竭患者左颈部或股静脉再次置管的概率,为这些患者再次内瘘的建立提供了机会。 该书以及随书配置的手术视频,主要是描述右颈部再次置管的流程和操作要点,以普及这个技术,期待能对更多的患者有用,这是主编团队的心愿!
除了费用、医疗环境等客观因素之外,医生的培训不足是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医生对溶栓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理解不深,对溶栓治疗的信心不足,没有把溶栓治疗做为缺血性卒中必须使用的治疗方法,没有把没有使用溶栓治疗做为严重治疗缺陷。另一方面,即使理解溶栓治疗的重要性,但对溶栓治疗的具体过程不熟悉。包括病例选择、药物剂量、溶栓过程的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对医生的培训不足,而培训就需要一本好的培训教材。正基于此,王拥军、赵性泉编写了这本《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 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提供的内容更多的是实用性的操作环节,突出使用。书中很多内容是天坛脑血管病中心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希望这些手的经验总结对其他同事在开展溶栓治疗中有所参考和借鉴
血脂主要是指存在于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异常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冠心病急性事件(冠脉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起重要作用。人类探索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已经历了100余年,充分认识到,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已进行了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其结果反复证实: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不仅能显著减少冠脉事件发生的危险,而且是目前针对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一项有效措施。这些临床研究的丰硕成果又转而推动了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基础研究,从而使临床血脂学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现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卫生部近期公布的国人健康调查资料表明,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发生率在快速地增加,中国约有1.6亿人存在血脂异常
本书全面介绍溶血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遗传方式、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全书共分四篇十三章,篇介绍红细胞代谢和溶血性疾病总论,这是理解溶血机制、溶血性疾病分类和诊断策略的基础。第二篇介绍先天性溶血性疾病,包括一些少见或国内未见报道的溶血类型,侧重论述各种溶血病因导致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进展。第三篇介绍后天获得性溶血性疾病,利于溶血疾病的排查和及时正确治疗。第四篇介绍溶血性疾病常用实验诊断的操作方法、数据质控和正常参考值,便于临床医师查询和实验室人员操作。另附典型病例分析,提示诊断要点,特别强调对双重杂合子系统分析重要性,有助于临床医师在诊断、治疗工作中拓展思路。 本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反映本专业*进展,理论价值高,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