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病程管理是传统医疗与互联网医疗的融合,也是未来DRG/DIP付费或者按人头包干付费等支付改革机制下必要的解决方案。本书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全病程管理领域8年探索的经验总结,主要介绍全病程管理的理念、个案管理的内涵、22种心血管疾病的全病程管理等。多学科合作贯穿院前、院中、院后。力求推动中国个案管理方法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帮助医疗机构在新的支付体系下开启新的价值医疗和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附有全病程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患者版本)、全病程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医护人员版本)、心血管疾病个案管理收案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信息登记和个案管理计划、心血管疾病复诊后信息登记和个案管理计划、心血管内科患者线上问诊资料。 本书适合心内科医生、护理人员,以及相关的个案管理师、社工、营养师、康复师、药师、管理
本书紧密结合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以新近的医学、护理本科生教材及相关科研文献作为依据,重点介绍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心血管系统解剖与生理,心血管病护理评估,基础心电图,心血管病常见症状体征及护理,心血管常用药物,心血管内科常用护理技术,高血压等12类心血管常见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病理解剖与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诊断和护理要点,冠状动脉介入术等24种诊疗技术与护理,急性心力衰竭等12种危急症的判断与救治,以及心脏康复、教学科研等内容。本书力求符合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的知识结构和储备以及学习与接受能力。本书图文并茂,贴近临床实际,适用于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阅读参考。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防治进展》共14章,介绍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并发症,包括其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同时,对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也进行详细阐述。《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防治进展》有以下特点:,着重介绍疾病并发症预防与诊治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现目前国际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第二,详略得当,注重临床实用性。《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防治进展》为心血管医师及内科、外科医师学习了解心血管领域新进展的重要参考书。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将占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我国对南北不同地区的10余个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也证明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因复杂,发展过程长,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历经研究已逾一个世纪,迄未阐明。近30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临床试验已证明降压治疗可减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终末期肾衰竭,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血压控制得越严格效果越好。基础研究也已达到分子和基因水平,这大大促进了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目前比较几种降压药物,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危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并在创伤外科、肿瘤科、脑系科等多个学科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美国,VTE被认为是继上呼吸道感染后,第二个造成损失社会劳动日最多的疾病。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从VTE发生的频度和广度来看,显然我国同样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VTE患者。因此,积极诊治VTE和预防它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但南于VTE在临床上涉及多个学科,既往一些临床医生所掌握的VTE诊治与预防知识多为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此我们组织了多位我国在VTE诊治和预防中经验丰富的血管外科专家与他们的团队,共同完成了这本著作的撰写。本书分为总论篇l3章和各论篇27章,共40章,50余万字。它从基础理论、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诊治学等多个角度,系统、完整地描述了VTE,诠释了国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以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主,包括血管内超声的基本测量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作用、在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价及虚拟组织学五个部分,同时对有关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进展做了适当介绍。《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中绝大部分图片是我们从临床收集的典型资料,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快速理解、快速掌握及快速使用的能力。《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很实用,把血管内超声的独特之处呈现给读者,真诚地希望《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能为指导及拓展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实践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随着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的飞速发展,心血管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一本既系统介绍CT技术又反映新概念的专著。特别是旨在短时间内较全面、系统地了解CT新技术及其应用,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因此,作为以心肺血管疾病为特色的医院,在刚刚撰写出版《心血管疾病磁共振成像》一书后,即开始总结并编写《心血管疾病64排CT诊断学》,希望两书作为姐妹篇的系列专著能够全面介绍当前MRl和CT在心血管系统的临床应用。使读者能快而全地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以达到知识更新之目的。希望本书能够受到从事心血管临床及影像工作的医师及广大医学院校师生的欢迎。
本书系统介绍了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标准护理管理,术中急性并发症标准护理管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危险评分、数字化导管室标准化管理,远程心电监测标准化管理、临床常见危急值的管理、心脏康复标准化管理、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系统的建立及血管可视化技术实际应用等内容。
自1958年世界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以来,起搏器作为心动过缓的治疗方法,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起搏器白70年代开始应用,植入总量逐年增长,特别是近5年发展较快,植人量由2005年的l8000台增至2009年的50000余台,植人医院达800余家。起搏器的适应证也不断拓宽。目前起搏器系统不再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应用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成为相应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随着起搏器、ICD和CRT的新功能不断涌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程度逐步提高,同时伴随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临床适应证和治疗观念进一步更新。 自1987年师从陈新、孙瑞龙教授进入心脏起搏领域以来,已从业20多年,经历了我国起搏事业的发展,深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目
自1958年世界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以来,起搏器作为心动过缓的治疗方法,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起搏器白70年代开始应用,植入总量逐年增长,特别是近5年发展较快,植人量由2005年的l8000台增至2009年的50000余台,植人医院达800余家。起搏器的适应证也不断拓宽。目前起搏器系统不再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应用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成为相应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随着起搏器、ICD和CRT的新功能不断涌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程度逐步提高,同时伴随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临床适应证和治疗观念进一步更新。 自1987年师从陈新、孙瑞龙教授进入心脏起搏领域以来,已从业20多年,经历了我国起搏事业的发展,深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目前起搏器植
本书采用生动的临床实例介绍了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管显像、心血管CT及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每个临床实例的讨论和点评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具体阐述了心血管辅助检查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这些分析既具体生动,又具有代表性,可以使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临床医生成长过程中十分必要的参考书。可以使医学生或临床医生体会心血管辅助检查之妙用,就如同在临床实践中,遇到具体患者疑惑不解时,得到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点拨,对于临床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适合医学院校学生及心血管科临床医师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