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引自国际知名的 Springer 出版社,由美国皮肤病学专家 Allison Hanlon 教授精心编著。 全书共有 12 章,对临床中常见的皮肤癌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黑色素瘤、附属器肿瘤和皮肤淋巴瘤等,每种疾病独立成章,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描述,同时配有总结性的表格和丰富的图片,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法。 书中所述引用了大量文献,以支持相关数据和观点,可为读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视角,对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皮肤癌的临床一线皮肤科医师或从事皮肤癌治疗的医师有重要参考价值。
后疫情时代,抑郁、焦虑正在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常态”。根据蕞新调查,我国有近1亿人罹患抑郁障碍,其中百分之29.8的患者合并患有焦虑障碍,然而,与这种普遍性相对的是,得到充分治疗的抑郁患者不足百分之1。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重大公共危机,其治疗进展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未来。 在《抑郁、焦虑和药物的那些事》中,有11年临床治疗经验的知名心理学畅销书作家劳伦·斯莱特以学者、医者、患者三重身份,带领读者一起探索精神医学领域中那些改变人类世界的药物和前沿技术。斯莱特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以划时代的药物为切入点,呈现了近100年来人们与“心魔”的抗争历程——从药物的诞生过程与坎坷的上市之路,到药品监管机构、制药公司与医学人士的各种考量,再到患者,包括作者本人35年的服药治疗经历。从这本书中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大脑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从增强神经可塑性、降低炎症水平、保持肠道菌群均衡等角度介绍了如何通过食物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作者基于营养精神病学理论找到了12种抗抑郁关键营养素——叶酸、铁、长链ω-3脂肪酸、镁、钾、硒、维生素B1、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和锌,并介绍了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另外,作者还提供了一个6周饮食计划,旨在一步步指导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以及其他饱受情绪问题困扰的人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心理健康。
李福伦、李欣主编的《李斌/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重点介绍李斌教授的皮肤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全书分为医家小传、学术思想、方药心得、特色疗法、临床验案撷英、医话与文选、学术成果、年谱等部分。本书内容丰富实用,对于开拓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将大有裨益,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爱好者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李斌主编的《湿疹防治》分病因、诊断、临床分型、中医的认识、中西医的治疗与常见问题答复等几个章节,阐述了湿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中医部分深入浅出,系统简洁地论述了一些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对湿疹的认识、辨证和治疗,并附有典型医案。书末的常见问题答复从生活实际出发,对长期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些中西医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湿疹防治》适合临床各科特别是皮肤科医师、中西医结工作者阅读参考,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为《临床护理指南丛书》之一,介绍了皮肤性病科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专科护理,其中包括常见的带状疱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药疹,银屑病,性病、痤疮、结缔组织病及血管等的护理。本书在结构体系上与其他同类书籍具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皮肤专科的临床常见疾病的外用药疗法、物理疗法、皮肤美容保健、中药疗法、自我护理等方面,是其他同类书籍中没有涉及或涉及极少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临床实用性;其中的“前沿进展”和“知识拓展”将为读者介绍本专业的知识。本书完全立足临床,服务临床、指导临床,是皮肤专科护理人员及临床综合科室的专业护士的实用手册。
本版内容有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收录的病种共1440余种,其中还不包括某些同类病或亚型,因此,本书是一本收录病种齐全的大型参考书。在总及各认的具具体内容方面,都根据近年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理论的进展作了修改,反映了皮肤科学的科学新进展。作为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总论,内容全面实用,保持了本书的特色。
李元文教授融会贯通中西医学,对中医皮肤科造诣深厚。张丰川、李楠主编的《李元文/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有对其生平的记述、学术思想的阐发及用药、疗法、验案的详述,并有其医话文选。适宜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和学习。
高天文和王刚主编的《西京皮肤科临床工作手册》内容涉及临床工作的多个方面,包括工作制度、工作程序、诊疗技术、用药常识、抢救预案以及重要设备的维护管理等,希望为开展皮肤科临床医、技、护、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打下基础。我相信,这本凝聚了全科同事大量心血的手册,对规范诊疗程序、树立医院良好形象将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湘雅医院皮肤科专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编写的皮肤性病学住院医师手册。该手册对住院医生在接诊各种不同的皮肤病时,如何正确地询问病史、如何观察常见皮肤病的皮损特点、如何掌握诊断要点、如何因病施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有助于年青医师构建皮肤病知识体系和培养必要的实用技能。 本书稿内容丰富,文字简练,条理清楚,实用性强,可作为广大皮肤科住院医师工具书使用。
中医诊治皮肤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仍被广泛而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现代皮肤病临床,并深得广大患者的欢迎。本书从中医外治法的角度来探讨,大量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临床经验,博采众说为一体,以指导临床诊治为宗旨,突出皮肤病治疗中以中医外治为核心的方案。全书从“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外治方法”、“现代研究”等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寄生虫昆虫及动物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反应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皮肤附属器疾病、色素障碍性皮肤病、黏膜疾病、性传播疾病等38种病证。是一部较为完善和实用的中医外治方法临床用书。可供从事皮肤病、性病及美容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同道参考、借鉴,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好的读物。
本书介绍皮肤美容西药外用制剂、中药外用制剂和化妆品的概述,详细介绍皮肤美容与化妆品409种药剂辅料性状、作用与用余,121种中药的来源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作用、适应证及用法。分别叙述皮肤美容245种西药、214种中药外用制剂,178种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制法、适应证、用法。可作为皮肤科、美容科、日化工业的医疗、医药、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医药院校的学生用美容制剂教学用书,促进相关学科的融合和发展。
《皮肤病理鉴别诊断彩色图谱(翻译版)》以组织学模式为纲要,通过“诊断标准”“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诊断难点”的篇章布局,以简练扼要的文字重点阐述,以1237幅精致的临床及病理照片为佐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梳理出皮肤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皮肤病理鉴别诊断彩色图谱(翻译版)》适合皮肤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及相关专业研究生阅读和学习。
《廖万清院士集》是《中国医学院士文库》的分册之一。本书由六部分组成。部分奋斗历程,介绍了院士的主要经历和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第二部分学术贡献,包括院士的主要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以及学术年表等,反映了院士在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主要成果及其价值;第三部分治学之道,阐述了院士的创新意识、严谨作风和刻苦精神;第四部分大师风范,记载了院士在培养人才和团队建设上为人师表的生动事例;第五部分社会影响,汇集了社会各界对院士学术成果和先进事迹的评价和赞誉;第六部分人生风采,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了院士在不同时期工作、讲学、国际交流、社会活动和业余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采。《廖万清院士集》全书充分诠释了廖万清院士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和学术风范,可供广大医学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皮肤病临床、科研、教学的
本书为《临床护理指南丛书》之一,介绍了皮肤性病科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专科护理,其中包括常见的带状疱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药疹,银屑病,性病、痤疮、结缔组织病及血管等的护理。本书在结构体系上与其他同类书籍具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皮肤专科的临床常见疾病的外用药疗法、物理疗法、皮肤美容保健、中药疗法、自我护理等方面,是其他同类书籍中没有涉及或涉及极少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临床实用性;其中的“前沿进展”和“知识拓展”将为读者介绍本专业的知识。本书完全立足临床,服务临床、指导临床,是皮肤专科护理人员及临床综合科室的专业护士的实用手册。
临床医学首先要求对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对于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对绝大多数就诊的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断是不太困难的。然而,疑难的病例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大的医疗中心,不少病人是转诊来的,疑难病例就更为多见。 作为疑难病例,一种类型是罕见或少见的病种,限于经验不能及时诊断;另一种类型则是常见病,但临床表现异常,甚至十分隐蔽,临床医师为其困惑不能及时确诊。遇见疑难的病例,临床医师需锲而不舍,想方设法寻求诊断依据,去伪存真,最后弄清真相。这往往需要医师具有认真负责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意愿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当然,运用现代的诊断方法、手段,要求具有先进的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项任务很自然地落到大的医学中心上去。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一向重视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致力建设为专科服
为了便于读者对皮肤微生态的理解,《皮肤微生态》首先概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本书着重介绍了皮肤微生态与健康,皮肤组织结构和功能,皮肤微生物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皮肤微生态与皮肤、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皮肤微生态失衡带来的皮肤问题和疾病。之后,系统地介绍了皮肤微生态与人体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包括皮肤-大脑轴、肠道-大脑轴、肠道-皮肤轴、肠道-皮肤-大脑轴等的关系。此外,还介绍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后生元以及在维护皮肤健康和干预皮肤疾病中的作用。后,对皮肤微生态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主要包括皮肤微生物菌群结构特征对问题皮肤的早期诊断,基于皮肤微生态的科学护肤等。本书系统介绍了微生态与皮肤健康的关系,总结归纳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后生元平衡皮
皮肤这一特定器官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是人体审美的观照对象。因此,皮肤科医生应该凭借其对皮肤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全面了解,以医学美学为指导,以皮肤科学为基础,把审美、心理与内科、外科或理化治疗技术等医疗手段相结合,更好地维护、改善、修复和再塑人体皮肤的健美,调理人体皮肤的功能,使人体皮肤的健康与美在新的层次上展开与回归。本书试图从皮肤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叙述美容皮肤外科技术的设计与操作,力求每个章节都为某一特定问题或技术的临床实践和技能训练提供较为实用而全面的讨论,拟为我国从事皮肤美容外科学专业的中高级人员提供一部新颖的教学、科研及医疗用书和继续教育用书。
该书作为“珠江医学系列丛书”之一,由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所著,内容涉及儿童皮肤病的诊断、防治等,具体介绍了儿童皮肤病的特点、发病机制、防治方法,有大量的皮肤病图片。读者对象为皮肤科、儿科临床人员。在图书的整体设计上要有统一的风格,既要体现出每种图书的专业特色和学术水平,又要展示珠江医院的整体水平和珠江医院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