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皮肤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皮肤镜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并且以病例分析的形式详细讨论了各种良性、恶性黑素细胞性和非黑素细胞性病变的特点,涉及病例数多达105例。其中,除了常见的头、颈、躯干和四肢部位,还加入了毛发和甲部位的病例。每个病例都包含了病变的皮肤镜下特异性变化和编者依据多年经验总结出的临床要点,可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皮肤镜的临床应用技巧。 本书条例清晰、内容简明且重点突出,以图片为主,对每幅图片均附以细致的分析,有助于皮肤科医生学习皮肤镜的知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伍德灯皮肤科实用技术图解》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皮肤科王宏伟教授和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王秀丽教授共同编撰。书中收集整理了他们多年积累的各种常见皮肤病的临床照片与伍德灯下照片,配合精练的文字,进行对比,简洁、实用,据之可看图识病;对伍德灯的发展史、伍德灯操作环境、使用方法、应用价值及适用的皮肤病做了详尽介绍,并配有大量首次应用和从未公开发表的珍贵精美照片,展示了伍德灯的临床应用要点。 《伍德灯皮肤科实用技术图解》为我国介绍伍德灯在皮肤科应用的专著,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简便实用,非常适合作为各级皮肤科医师临床工作的指导用书,可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伍德灯的临床应用,提高皮肤科医师的临床诊疗技能。
《中西医皮肤性病学》是一本大型专业型著作, 十三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该书组织全国中西医皮肤科界100 余名专家共同编写,历时2 年。本专著200多万字,其中含病种近600 种,涵盖了皮肤科临床常见疾病、部分少见病、少数罕见疾病。本专著有几个突出优势:①内容丰富,有传承、有创新,亦有突破。②图文并茂,便于读者一目了然认识疾病。③中西并重,从中医之 辨证 谈到西医之 辨病 ,以 病证结合 的诊疗思路,将中医与西医融汇贯通,促进中西医互相学习。本书的出版,为提高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医疗力量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提高我国皮肤性病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和国际医疗核心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引自国际知名的 Springer 出版社,由美国皮肤病学专家 Allison Hanlon 教授精心编著。 全书共有 12 章,对临床中常见的皮肤癌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黑色素瘤、附属器肿瘤和皮肤淋巴瘤等,每种疾病独立成章,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描述,同时配有总结性的表格和丰富的图片,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法。 书中所述引用了大量文献,以支持相关数据和观点,可为读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视角,对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皮肤癌的临床一线皮肤科医师或从事皮肤癌治疗的医师有重要参考价值。
后疫情时代,抑郁、焦虑正在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常态”。根据蕞新调查,我国有近1亿人罹患抑郁障碍,其中百分之29.8的患者合并患有焦虑障碍,然而,与这种普遍性相对的是,得到充分治疗的抑郁患者不足百分之1。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重大公共危机,其治疗进展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未来。 在《抑郁、焦虑和药物的那些事》中,有11年临床治疗经验的知名心理学畅销书作家劳伦·斯莱特以学者、医者、患者三重身份,带领读者一起探索精神医学领域中那些改变人类世界的药物和前沿技术。斯莱特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以划时代的药物为切入点,呈现了近100年来人们与“心魔”的抗争历程——从药物的诞生过程与坎坷的上市之路,到药品监管机构、制药公司与医学人士的各种考量,再到患者,包括作者本人35年的服药治疗经历。从这本书中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是一本集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技能的大型学术著作和临床参考书,内容全面实用,全书收录了2000余病种、1721幅珍贵临床及病理照片。此次再版,根据近年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理论的进展做了修改,除在内容上要体现近年来的一些新知识、新经验外,还增补了一些遗漏的病种或新病种、新病症,反映了我国皮肤科学的近期新进展。本书是一部国内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图文并茂的皮肤性病学巨著。本项目的作者团队以国内皮肤病学泰斗赵辨教授为首,一线专家有91位,每一位都是各自专业领域里的权威。本书内容包括皮肤科学基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皮肤科临床、性传播感染、皮肤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等几部分。本书完整地介绍了皮肤科学近期新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其近期新进展,并详细介绍
时光飞逝,距第3版已过了十二年! 本版作者作了较大调整,首先,前3版主编之一沈丽玉教授因年事已高,本版由王京博士代替。顾有守教授临床工作十分繁忙,除审阅部分章节外,花费了大量时间亲自撰写皮肤病内用药一章,凝聚了顾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所积累的经验,十分宝贵。本人则逐字逐句审阅了《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第4版)》大部分章节。各章的撰写大多为本人所培养的研究生,除李冠群、马玲蕾、孔繁荣三位博士已分别移居美国及澳大利亚,并不再从事临床外,几乎都参加了。 《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第4版)》的架构与上一版本相仿,部分为各类皮肤病的治疗,共23章。第二部分为皮肤病治疗学总论,共5章。皮肤病治疗中的中医药治疗仍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宋坪、沈冬及丁旭三位教授撰写。王娣则负责所有语录的校订。
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病历史悠久,且有其独特的优势。本书从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医家诊治经验、典型病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医古籍对皮肤病的认识,皮肤病的中医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临床表现,并列举典型病例,从治法、用药等方面对各医家的中医诊治经验作了进一步介绍,包括病史、辨证、诊治经过及评述,对医家的用药特点作了详细说明。本书是学习中医皮肤病诊治经验、提高治疗水平很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中医医生、中医院校学生、进修生及自学者参考。
编者在收集、整理10余年皮肤病理图片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雕琢,遴选出典型、清晰、精美的皮肤结构正常图片、病理改变图片,以及常见皮肤病病理图片400余幅,并配以简明、精练的文字说明,编撰成图谱。本书既可作为皮肤病专业研究生、专科医师再教育培训教材,或皮肤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自学阅读材料,也可作为病理专科医师参考读物。
本书共分两大部分,部分为总论,对皮肤科的内服药、外用药、中医辩证论治、物理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使读者对皮肤病性病科常用治疗方法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第二部分为各论,包括200余个常见或严重的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在治疗方法上力求反映进展,并尽可能较全面地介绍所用过的有效疗法,其中中医药疗法特别约请北京中医学院李元文医师及天津长征医院骆睿医师撰写,使本书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一本实用性较强的皮肤病性病治疗学专著。读者对象为皮肤病性病科专业医师、其他有关临床科室医师、基层医务人员以及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方面的有关人员。对于具有文化水平而对皮肤病、性传播疾病治疗学有兴趣的非医务人员也是一本有益的参考书。这一版,本书的结构作了大的调整。为了更好地体现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及时反映了近年医学各学科*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文字资料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光盘进行展示,是我国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权威性,由众多知名的院士和专家撰写;二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代表了以经过实践验证的*研究成果;三是强调实用性,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强调全面性,文章以综述为主,代表了学术界在某一学科方面的共识,而并非某个专家的个人观点;五是运用现代传媒出版技术。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形态性很强的学科,而且种类繁多,表现各异,掌握其临床特点尤其是皮损特征是认识疾病的重点和难点。本书精心挑选600余张典型高清数码图片,共分24章,配以简明扼要文字介绍临床常见的220多种皮肤病与性病,从而使读者快速准确地掌握皮肤性病学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知识,达到看图识病、抛砖引玉的目的。 本书图文并茂、易读易懂、简约实用,适合广大基层医院皮肤性病医师、社区医师、医学生、进修生及其他专业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这个*版本增加了许多有关皮肤系统的新内容。本书首先引领你学习肌肉、骨骼与皮肤的基础知识。每章都采用了整合形式,即将解剖学、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与药理学加以综合。然后概述了肌肉、骨骼与皮肤的基本病理学,并列举一些主要疾病及其主诉。第二部分则通过对现有肌肉、骨骼与皮肤主诉患者的临床分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加以整合,包括肌肉、骨骼与皮肤常见的主诉,如何采集病史、体检、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及进一步的诊断方案。由选择题、简答题和问题题组成的第三部分则能让你在学完本课程以后评估你取得的进步和你的水平。
皮肤性病学在医学领域中与其他学科不同,它的独具特点是有皮肤损害。每种皮肤病、性病的皮肤损害各不相同。但有些皮肤病、性病彼此之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若仅用文字描述往往难以准确、逼真地展现出皮肤损害的特征面貌.给诊断及鉴别带来一些困难。采用典型图片再配上文字说明就可克服这种不足,百闻不如一见,使读者对皮肤病、性病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本书按病因分类,共有28章,400余个病种,近1 240余张图片。除了常见病、疑难病外,还有罕见病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病种。有的虽然是医学其他学科的疾病,因有皮肤损害我们也收集在内。每个病种都有病因、皮疹特点、好发部位以及治疗原则的简要说明使读者对疾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皮肤性病诊断与治疗(精)》编*者刘贞富参考了*新大量国內外文献,分三十八章介绍了人体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皮肤性病的症状、数百余种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诊断标准与治疗、皮肤性病的內外用药物疗法和皮肤性病的物理与外科疗法等。重点且较为详细地介绍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主要依据/诊断标准及其治疗是本书的特色。 书末附有某些常见与罕见皮肤性病病例彩照。该书內容涵盖了我国当今*大部分皮肤性病诊断与治疗的发展水平和全新理念以及国外相关疾病先进的诊疗经验,尤其是编*者从医40余年来对皮肤性病的诊疗体会,內容丰富,实用性强。该书可作从事皮肤性病学专业医师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学科医务人员参考。
结节性皮肤病(LSD)是牛的病毒性疾病,以皮肤上出现结节为特征,主要由蚊、其他吸血昆虫和苍蝇传播。这种疾病对农村生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农村生计往往强烈依赖于牛,因为它会削减牛奶产量,并可能导致公牛不育和母牛生育问题。它会破坏皮革,并导致牛继发细菌感染而死亡。由于疾病的存在引发了严格的贸易,对国家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虽然传统上LSD仅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但近年来已经慢慢侵入中东和土耳其等地,并且自2015年以来,蔓延到大多数巴尔干国家、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即将传入周边未感染国家的风险非常高。目前,中东和欧洲的感染国家和风险国家的兽医机构首次面临该病。因此,官方兽医、养牛农民和价值链上的其他人对该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和可用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都不了解。本书旨在通过为兽医专业人员和辅助专业人
《临床实用皮肤病性病图谱》共十九章,主要向你介绍了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病毒感染性皮肤寄生虫、昆虫性皮肤病、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内分泌、代谢、营养障碍性皮肤病、皮肤附属器疾病、皮肤肿瘤等有关皮肤病和性病知识。《临床实用皮肤病性病图谱》是一本内容丰富实用性很强的诊桌上的小型参考书,希望它能为广大的皮肤科性病科临床医生日常诊断与治疗起到 助手 和 朋友 的作用。
暴食欲望的起源是什么?这种饮食障碍是怎么发生的,又是怎么迅速发展的?它对精神生命有什么影响?《理解与治疗暴食症》对此作了介绍和解释。
由张学军主编的《走出就医的误区(皮肤性病科)》共20章,主要就40种常见皮肤病在疾病的发生、贻误治疗的常见原因、疾病的表现、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预后、复诊与转诊,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等,以科普语言形式进行深人浅出的论述,目的是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消除因患者不理解,或误解而造成的医患矛盾。通过阅读本书,使患者能初步了解所患疾病在诊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和不解,更好地配合治疗,并对该病的预后和临床转归有清晰地认识。因此本书主要对象是广大皮肤病患者及其家属。
本书由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专家编写,共分为二十五章,简要介绍了面部皮肤解剖部位和名称,重点介绍了球菌性皮肤病、杆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寄生虫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药物不良反应性皮肤病、神经精神性皮肤病、红斑性皮肤病、丘疹鳞屑性皮肤病、血管性皮肤病、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免疫大疱性皮肤病、色素障碍性皮肤病、营养代谢性皮肤病、角化性皮肤病、萎缩性皮肤病、皮脂腺汗腺毛发病、黏膜疾病、遗传性皮肤病、皮肤良性肿瘤、皮肤恶性肿瘤、性传播疾病等各种面部皮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以彩色图片予以说明。
本书是引进自WILEY Blackwell出版社的一部经典皮肤病理学诊断图谱。著者结合认知心理学 格式塔 理论对镜下模式进行了分类讲解。绪论部分介绍了炎症性和肿瘤性疾病的不同关注点,以帮助读者区分炎症和肿瘤。第1章讲述了低倍镜下表皮、真皮的镜下结构特点,将表皮形态分为5种模式、真皮形态分为9种模式。第2章将炎症性疾病表皮及真皮镜下结构分别分为5种模式。第3章按构成细胞种类进行分类,分为5种主要构成细胞。 第4章按照表皮-真皮的镜下特点分类。第5~6章按照镜下蓝色和粉色模式分类。各章均将每种模式下的相似疾病一一列举,并对相关疾病进行了鉴别诊断,帮助读者在共性中找不同。本书按镜下直观图形进行分类汇总,不同于传统分类方式,并配有大量染色清晰的高质量彩色图片,以凸显共同模式下的不同镜下特点,便于读者学习记忆、查阅参考。
本书由国内(四大儿童少年精神卫生中心)、国外相关专业专家参与编写,以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立体医学模式为基础,以新的视角来研究、总结、叙述儿童精神医学的问题。对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及常见的精神疾病的防治等方面的问题、紧跟国际前沿,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全书包括儿童少年精神障碍分类学、临床评估及辅助检查、儿童少年神经发育及精神障碍、治疗、预防等共七篇四十四章,并随着学科日新月异的更新,开放性地对内容进行同步调整,如品行障碍章节增加对立违抗性障碍内容;在适应障碍后增加应激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独生子女心理卫生增加同胞竞争等内容,代表了我国儿童少年精神医学领域的高水平。
《皮肤病理学》一书共分26章,第1章讲述了皮肤病理学的术语、皮肤解剖和染色等基础知识,后面各章分别阐述常见皮肤疾病的病理学,如表皮良性和恶性肿瘤、毛发和皮脂腺肿瘤、汗腺肿瘤、界面皮炎、水疱、真菌感染、肉芽肿及组织细胞性疾病、脂膜炎、血管瘤等等。对每种疾病详细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并配有大量染色清晰的高质量彩色图片和表格,内容涵盖皮肤病理学的所有要点。同时,本书还配有皮肤病理学助记符、皮肤超微结构以及植入物和假体等附录,还有病理学鉴别诊断、小提示、便于记忆的有趣的短语,易学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