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流行病学(第2版)》内容分为三大部分25章:篇是老年保健流行病学的基础,共6章,主要介绍衰老机制、老年人的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特征,以及老年临床特征与用药特征;第二篇是老年保健流行病学方法,共5章,包括人口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社会学方法、老年保健管理研究方法和生活质量评价方法;第三篇是常见老年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共14章,包括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肾疾病、肿瘤、老年痴呆和抑郁、骨质疏松、老年伤害、老年生命终末期研究等。
现代老年医学的观点正逐步为医务工作者所接受。但是现代老年医学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本书参考国外现代老年医学的相关内容,结合国内实际,着重介绍了在老年医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老年常见疾病要点、老年综合征/问题的识别与处理要点,突出简洁、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希望使之成为老年医学工作者便携使用的工具书,方便推广和指导现代老年医学的工作。
本书共分十七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老年外科各专业术前准备,重点阐述内科常见并存病的术前、术中、术后处理。对老年术前全身情况的评估、麻醉选择与处理、术后治疗进行讨论。较详细地阐述老年外科各专科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并针对老年特点撰写了抗生素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和护理。本书是外科各专业(普外、胸心外、脑上、泌外、骨科)医师、麻醉、内、中医以及护理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医学院校学生参阅。
编者在广泛收集国内、外*心血管急危重症诊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分19章系统介绍了老年心血管常见急危重症的诊断、鉴别诊断、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起搏治疗,与心血管急危重症相关的其他系统器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特别增加了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护理,体现了在老年心血管急危重症诊治中的“医护一体”的原则,以及“护理与医疗同等重要”的理念。附录中增加了常用的影像学知识、操作技术流程、检验结果判读,以及急救药物的配制、使用方法等。本书内容权威,编写、编排规范,语言简练,实用性、指导性强,是心血管科、急诊科、老年病房医师的工具书。
田新平、谢海雁、沈悌主译的《现代老年医学概要(第6版)》在美国是老年医学专业非常经典的一本参考书,也是考取老年医学医师*者的书。这本书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老年医学的临床特点;提供了丰富的老年医学资料获取的途径,包括各种网站以及联系方式等;脉络清晰,便于查询。每章开始有重点简介,结尾有关于被引用文献的简短述评,在简短的篇幅内涵盖了非常大的信息量;提供近300道临床实践相关的试题并附有详细讲解以及相关知识的链接,为读者打开了老年医学文献宝库的大门。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老化的各种机制的介绍;关于老年患者各种症状的鉴别以及处理;关于各种政府法规与政策以及工作方式;关于患者以及家属的教育;关于美国医疗体制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介绍;关于评估老年患者的各种工具以及方法等。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日渐广受关注。日前,国内鲜有阐述阿尔茨海默病分字生物学方面的书籍,故本书就这一领域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全书分为二十二章,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假说及可能存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都进行'了比较全而详细的论述,包括:胆碱能学说、AB学说、Tau蛋白学说、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紊乱学说、脑血管病学说、分子遗传学说;糖原合成酶激酶-3、AWIPK、线粒体损伤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凋亡、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硫化氢、微RNA以及长链非编码RNA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牛物学标志物及其转基因动物模型。对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生物学领域进行了全面前沿的阐
本书总结、分析了既往40年来关于年龄与心力衰竭关系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全面涵盖与老年人心力衰竭相关的临床与分子机制专题。包括: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老年患者高血压的治疗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预防、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改变与药物的不良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改变、心肌梗死后心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改变、以及心力衰竭并发症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对于这一专题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精辟的剖析与总结,对于从事老年人心力衰竭相关治疗的医生、护士以及医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选择老年人群*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为主要切入点,按照疾病种类分类,探讨在检验医学方面做与疾病相关的检验路径,希望能对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临床诊断,特别是检验结果的临床解读有所帮助。本书以众多相关指南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结合*的检验领域的研究进展或专家共识,以及高等院校的教科书,再结合临床工作中总结的对老年疾病的特点做一个检验路径。简单的检验路径流程图,可以有效的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利用检验结果对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书对老年肿瘤的中西医诊疗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介绍。紧密结合老年恶性肿瘤的特点详细介绍了肿瘤内科治疗的基本原理、疗效评价和抗肿瘤中西药的临床试验、老年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等方面的治疗原理、方法及效果、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并发症及治疗,以及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等24种恶性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与转归、难点与对策。全书严格依据老年恶性肿瘤的特点,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医在此领域的优势。适合中医老年疾病专科医师和中西医结合医疗单位及老年休养院医师阅读参考。
本书针对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这一现实问题,借鉴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家庭照护技巧,并结合我国国情,用16章的篇幅对居家老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沟通技巧、饮食照顾、排泄护理、身体的清洁、突发事件的对策、肢体障碍的功能锻炼、行为异常的照顾及普遍存在的心、脑、肾疾病的护理、临终照顾等进行系统的介绍,旨在为居家照顾者提供基本护理保健知识和照顾技巧。本书既可作为居家照顾者的自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者及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者的业务参考书,还可作为家政服务中心的培训教材。
制定《老年综合征管理指南》是北京市卫生局基层处(原妇幼处)负责组织实施的《北京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项目之一。本指南由北京老年医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而成,由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组织专家通过鉴定,计划在各级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用、普及和推广。本指南共十二章,近30万字。本指南在简要介绍老年病特点和十个老年综合征(跌倒、痴呆、尿失禁、谵妄、抑郁、疼痛、失眠、晕厥、帕金森综合征和多重用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个人、家庭(照料者)、社区和医院如何进行上述十个老年综合征的管理。本指南既可使中老年人逐步认识老年病,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老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可以指导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正确诊治老年综合征,更重要的是指导老年照护者、综合医院和社区中心的医护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都在不断地上升,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之高,严重地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为了深入研究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探讨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本书搜集了国内外有关老年人脑血管病的*资料,结合作者多年临床经验,从老年人的脑血液循环、衰老、生物学、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变化特点入手,深入地讨论了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诊疗技术进展、急救与规范化治疗等问题,重点论述了脑血管病后遗症期的康复技术、功能训练技巧、并发症防治、预后评价方法与标准、神经保护药的使用、脑血管病护理要点。本书内容新颖、方法实用、技术先进,适用于神经内科、老年病科、保健科医师、脑血管病教学人员以及中老年朋友和脑血管病患者家属阅读参考。 责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为老年痴呆症、失智症,无疑是20世纪老年人的天敌。此病因为不可逆转而且会导致病情不断恶化,故其破坏性极强。在美国,成千上万的老年人因此而丧失语言、推理、记忆和判断能力、老年痴呆症蚕食人一生的记忆,并逐渐耗费一个人的个体身份。患者的家庭也因此而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父母和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也不得不痛苦地重新定义。他们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本书以前沿及科学的理论视角,逐层剖析老年痴呆群体的精神心理世界,并以深入浅出的叙诉手法向读者呈现出老年痴呆症的管护经验与心得,这无疑会成为老年痴呆症照护者的“福音”。 直面老年痴呆症患者及家属的困境; 走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世界; 为老年痴呆症患者及家属、照护人员提供人性化照护
现代老年医学的宗旨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相关的疾病及问题,*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医学包括老年人的疾病诊疗、评估、康复、预防保健、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医疗方面,除了处理老年人常见慢病、共病、感染性疾病以及急性病外,还要关注诊治老年问题或老年综合征的处理以及维持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因此,在诊断和处理上需要通过老年综合评估,分析疾病、功能、老年问题之间的关系,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诊治,连续性的医疗照护,以多学科团队的方式来工作,这正是老年医学与其他专科的区别?br/ 刘晓红、康琳主编的《协和老年医学》由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编写,强调突出老年医学理念,老年患者的诊治特点以及对老年患者的全人、全程管理?br/
本书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实用老年医学丛书》之一。全书分为14章,主要介绍中西医疗法在常见老年病中的应用,分别叙述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内分泌、血液、神经系统的疾病,并选取部分外科、妇科、皮科、五官科等中西医结合确认优势的疾病。体例上以疾病为纲,主要论述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与调护等,着重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辨病治疗两种方法。 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师生及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鉴于近5年痴呆和认知障碍领域的重大进展及针对我国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组织本领域的相关专家对2010年版指南进行了*新。在原指南的基础上,检索近5年发表的痴呆和认知障碍相关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和系统性综述,根据欧洲神经科学联合会(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 证据判定原则,划分为不同的等级(I、Ⅱ、Ⅲ和Ⅳ级 ),然后依据证据级别确定证据 推荐级别 (A、B和 C级)。由贾建平主编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第2版2015年版)》对AD、VCI两个*重要的痴呆及认知障碍类型的诊治和预防进行了大量的*新,亦根据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其他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的诊疗建议进行了调整。同时纳入了新的.临床热点问题,如快速进展性痴呆.依据临床需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