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书共分六章,分别为核医学仪器的质量控制、放射性药物、影像核医学与计算机技术、放射性防护和治疗的管理、核医学显像报告要素和体外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一些核医学显像仪器的常规质量控制检测的项目和频度等国内外的标准不尽相同,本书提供了国外、全国和上海的标准,供实际应用时参考。一些核医学显像的专用机,如D SPECT心脏专用机、乳腺专用PET、乳腺专用伽玛显像(BSGI)机等,目前在国内的装机量有限,加之这些机器多数自带专用质量控制程序,故本书暂未包括这些显像设备的内容。
本教材是在总结过去多年的核医学教学经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编写的,因此,其教材内容与体系力求反映当前核医学发展的现状和近年来核医学的学术成就,精简和删除一些应用较少的陈旧内容,使重点更突出、实用性更强。在编写过程中,注重核医学与临床的联系,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应用和认识核医学的技术与方法,解决临床医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掌握核医学技术本身。在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基本原理与临床意义,力求做到基本原理讲够、重要方法不漏、临床应用讲透的原则。
本书突出“新、深、精”的原则,以“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为目标。“新”就体现在“新风格、新思想、新内容”,在编排上,对现在实际应用较多,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作用的项目编在首要位置,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对近年来发展的一些新的临床工作而核医学又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者,则作为《核医学技术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另外成章,便于学习和查阅,例如分子核医学、器官移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深”体现在内容要反映学科前沿,学科的进展,增加外语训练。“精”则对于一些淘汰项目不写,应用较少的项目少写,对传统在地核医学教科书中的“核物理基础”等基础知识尽量精简,只选择学习本学科必须的内容写入,点到为止,对与基础学科或其他临床学科交叉、重叠的内容则不再在本书中重复。
本书是供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的教科书,由国内14所高等医药院校20余名有丰富教学经验与专长的知名核医学专家教授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分基本技术、影像诊断和核素治疗三篇。上篇共七章(第1~7章),为本书的总论,着重从核医学影像基本技术与理论角度,全面概要地介绍核物理基础、影像核医学仪器、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核素的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和方法及核医学检查的效能评价;中篇(第8~18章)为影像诊断篇,为影像诊断技术与技术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与评价,包括神经经、内分泌、循环、骨骼、肿瘤与炎症、消化、呼吸、泌尿、血液、淋巴及其它器官的显像诊断和小儿核医学的应用;下篇核素治疗篇(第19章)集中阐述核素治疗学的理论与实践,评述了核算在各有关疾病治疗中的特点与价值。全书共65万
本书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检验核医学》本科教学的基本教材。全书分上、下两篇,共22章。 在上篇内容中,简要介绍了与检验核医学密切相关的核物理基础、放射卫生防护、放射性测量、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和核素示踪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着重介绍了体外放射分析和非放射分析等主要技术的原理、方法和质量控制等内容。在分析技术选材上,遵循以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为原则,既收录了传统技术的精华,也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收录了近些年来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各种新的分析技术。在内容叙述方面,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要求,兼顾临床医学实践的需求,做到了全面展开与重点介绍相结合。 在下篇内容中,按被检测物质的性质和类型,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多种激素、生物活性物质、肿瘤标志物等的检测方
全书共26章,约60万字,100余幅图表,主要包括有肿瘤核医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核素显像诊断与治疗方法学及常见肿瘤的临床应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肿瘤学基础、核医学仪器、肿瘤核药学、肿瘤非特异性阳性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受体显像、PET肿瘤显像等技术与方法,对脑肿瘤、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卵巢肿瘤、前列腺肿瘤、儿童肿瘤、骨肿瘤等核素诊断与治疗有较详细的论述。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主要是我国中青年学者,他们以自己的工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进展,撰写各章节,内容新颖,文笔流畅,叙述全面,重点突出,虽然某些章节之间有些交叉、但不乏拥有各自的风格与特色。该书适用于肿瘤科医师、核医学医师、内科、外科及其他各有关专科医师阅读,也适用于研究生、本科生及医学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论述肿瘤
由黄钢主编的《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临床操作规范 》的基本架构包括:核医学科室的建设规章、设备的 基本操作与要求、核医学的质量保证与管理、放射性 药物的管理与规程、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规范、临床 诊断报告的书写规则、各脏器显像的规则要求、核素 治疗的规范要求、体外标记免疫检测的流程规范等等 ,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本书共40章,按系统和核医学方法自成章节。每节提出一种典型影像,首先分析其影像特征,然后探讨可能产生这一影像的常见、常见、少见及罕见的疾病,给出读片的临床思路和必需的鉴别诊断。后,对该影像的临床意义作了点评。 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语言精炼、图片典型。将核医学影像从理论到临床结果分析清晰地介绍给读者,既可用作读片和临床应用的参考,又可用作工具书查阅。既适用于核医学工作者,又可为临床各科医师和研究生提供参考。
本书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用书,在概述了核医学检验技术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分为检验技术基础理论篇和检验技术分析与应用篇。基础理论篇包含核物理与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以及标记免疫技术的方法原理;分析应用篇以临床各个系统的疾病为基础,重点介绍各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医学评价,结合真实的临床案例分析各检测项目的使用原则、注意事项。
本标准第4章、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 16361--1996《临床核医学中患者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本标准与GB 16361--199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原标准主要依据的国内标准是GB 4792—198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本标准则主要依据现已代替GB4792—1984的新版基本标准GB l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和GBZl79—2006《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基本要求》。 ——原标准主要依据的国际标准是ICRP出版物52《Protection of the Patient inNuclearMedicine,Ann.ICRP l7(4),1987》;本标准则主要依据IAEA安全报告N0.40《ApplyingRa—diation Safety Standards in NuclearMedicine,2005》,以及IAEA安全报告N0.63《Release ofPatients afterRadionuclide Therapy,2009》和IAEA技术报告N0.454((Quality AssuranceforRadioactivity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