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成药的使用一方面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处方,这其中包括部分西医医生在内;另一方面通过患者自行购药。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知识,大多人都是根据病名或药名而购买用药,这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完全不同,因而临床并未达到中成药的预期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中医药知识而乱用中成药,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以至于出现诸如龙胆泻肝丸中毒等类似的医疗事故,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名誉和发展。 鉴于此,为方便广大工作人员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我们邀请了部分临床一线的中医药工作人员编写了这本《中成药的辩证应用》。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每病包括无题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腺样体肥大是耳鼻喉科、睡眠科、儿科等常见的疾病,这一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孙书臣主任医师所建立的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其专病门诊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本书系统讲述了腺样体相关生理病理、现代医学治疗重点,重点展示了现代中医学对腺样体肥大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中医序贯疗法治疗以及腺样体肥大相关疾患诊治措施;本书既包括腺样体肥大相关基础研究,也涵盖了各种临床诊疗措施,既包括现代医学也包括传统医学,涉及儿童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以及睡眠、呼吸医学领域,对相关领域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其防治研究多年来一直都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热点。本书以AD及相关疾病防治的现代研究为核心,结合 中医药防治脑病 研究团队30多年防治老年脑病的科研工作经历,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 临床诊治、实验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系统讲述了中西医结合防治AD及相关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了中医药防治的特色和优势。以提升学生用正确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开展防治老年脑病研究的能力,开拓科研思路。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涉及AD的基础研究,中编包括AD的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下编主要介绍AD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供从事衰老研究、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相
本书以西医“功能观”与中医“状态观”为主要线索,系统整理中西医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与经验。全书内容分四个部分:“康复概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融入了创新特色的“状态评估”、“状态治疗”和“状态康复”,易于对比理解和应用。功能影响状态,状态引导功能,充分体现了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思想,促进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本书体现了中国特色康复,重视人体内在状态,通过整体状态的改善,来促进疾病的疗愈和功能康复,基于现代医学,更融合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优势和特长,独具一格。本书表达的是“双赢的策略”:东方和西方的康复医学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整体观的连接,互补各自的理论和技术,有效地提高康复效能,造福广大康复患者。
本书的编写紧紧围绕培养从事临床医生这一目标,从对医生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本书共分为五篇。主要介绍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的思路与方法等。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读者学习掌握中医和西医两套诊断方法和技术,同时兼备将两者有机结合以解决疾病和证候诊断问题的能力,为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带教医师的参考用书。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逐步增加。房颤往往伴随多种疾病,引起心力衰竭与脑卒中,有较高的危害性。 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是有效的方法。中医治疗房颤,以辨证诊治,体现个体化;辨病治疗,体现规律化。本书介绍不同类型房颤及不同疾病伴随房颤的辨证辨病方法,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房颤方面有所创新。 本书共分四部分,部分,概要介绍房颤的流行病学、危害、发生机制、中医对房颤的认识等内容;常用治法介绍节律控制、室率控制、抗栓治疗与中医治疗房颤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不同类型的房颤、具体的治疗方案,中医对应各种类型房颤的病因病理与治则。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房颤合并疾病的综合临床管理,提炼不同疾病伴随房颤的中医常见病机,结合临床实践,介绍符合疾病特点的方剂方药
本书立足连锁药店合理用药的服务核心,以中西医常见疾病——疾病基础知识——常见病病因——临床表现——常见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西医常用药物——联合用药及关联搭配为思路,对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14类药店常见疾病的诊断及用药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从店员角度为顾客提供了用药保健的温馨提示。同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药店商品的营销与关联销售的合理操作,药店经营与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书是药店在职店员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服务能力和技巧的学习范本。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累及直肠和结肠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缠绵难愈的疾病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西医对症治疗能快速、有效地诱导缓解,但长期维持治疗患者依从性差,且不良反应多;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多维度辨治,在维持症状缓解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为了提升临床工作者诊治本病的水平,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诊疗特色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医学的新理念、新技术,在诊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做到防治兼顾。为此,我们在参阅相关诊疗规范和共识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医生的临证经验编写了本书。 本书分溃疡性结肠炎概述、西医学对结肠的认识、中医学对肠腑的认识、溃疡性结肠
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 深入介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该领域做到了系统、全面、清晰的介绍。下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具体应用与优势体现 从临床、基础研究、中药与方剂三个方面阐述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与优势。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由全国4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含中医院校、西医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联合编写的五年制本科教材。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包括总论及各论两部分,以及三个附录的内容。 修订后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材根据上版教材在使用中反馈的信息,结合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发展实际,对篇章结构做出了调整,一是各论部分按临床外科实际,采用按部位分章的方法;二是将原皮肤病调整出中西医结合外科范畴。此外,在编写过程中,力争遵循以下五个原则:①概念表述力求准确;②编写体例规范统一;③推陈出新,及时反映
高血压目前在国内的形式比较严峻,我国目前高血压的确认患者已经超过了2亿。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已,在血压升高的背后还站着一系列更加可怕的疾病:比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肾脏衰竭、视网膜病变等。高血压发生后,若没有得到良好控制,一系列严重的血管病变将有可能攻击我们的身体。高血压患者在面对高血压的时候,他们会疑惑、会紧张、或者会不屑,事实证明,他们对高血压这个疾病还是不够了解。 本书共分十五章,即高血压的发展简史,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高血压的临床流行病学现状,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的危险分层,高血压的临床症状,高血压的检查方法,高血压的治疗管理,高血压中医药的临床研究进展,目前西医对高血压的新认识,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及新技术,特殊类型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
本书主要分为基础与临床两大部分,基础部分主要讲述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和原则,包括定义、发病与病因病机、病理与生物学特性、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西医疗法、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等,临床部分主要阐述食管癌、胃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大肠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从西医、中医的诊治方法,名家经验,验案赏析等方面阐述。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给人启迪,切合实用。
中西医融合观是世界观,是中西医、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法论。融合观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建立了一个顶层设计。本书主要讲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包含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主要内容为三个层次:临床诊断治疗层次:病理状态与证的融合,证态体系;医学基础理论层次:器官系统与藏象经络的融合,象态体系;哲学层次即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太极-系统观:阴阳五行、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融合,即本体论的融合;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即认识论的融合。按照这三个层次,依次进行,就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本书可作为中西医理论研究者的参考书。
本著作是一本中西医并重,以突出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专业书籍。它既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内涵,又能够反映近年来国内外近期新研究进展,尤其突出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特色与优势。全书共分为四篇26章,由总论和各论组成,采用西医和中医这两条主线,西医针对呼吸统各种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中医从具体疾病的概论、病因病机、辨病、类证鉴别、治疗原则、分证论
本书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医疗社会史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数据统计法等开展研究。在全面梳理并翻译《海关医报》(由驻华海关医员编写,1871-1910年)所载广东海关(粤海关、潮海关、琼海关、北海关、江门关、拱北关)医事报告的基础上,研究近代广东口岸地区的疾病流行、医疗民俗,考察中、西医学体系相遇之际,西方医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医疗观念之间的差异、碰撞与共处,分析海关医员在 西医东渐 中扮演的角色,探讨近代海关设立与海关检疫制度实施对广东卫生现代化的影响,展现近代广东口岸地区的医疗社会图景。本书结论认为,近代广东得西医 风气之先 ,中、西医在口岸地区交汇、碰撞;近代广东口岸不仅是西方医学来华 前站 ,也是疾病洲际传播的重要关口;海关医员是传教士之外又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