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津沽流派小儿推拿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呕吐、营养不良、脱肛、痢疾、感冒、鞘膜积液、肺闭、结膜炎、新生儿黄疸、硬皮病等疾病的治疗方法。既借鉴于前贤的经验,又吸收了当代同道之长,加之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津沽地区的推拿风格及流派特色,书中介绍了其配穴特色和常用手法等。
人体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会产生很多毒素,用推拿手法治疗很有效果,河南著名中医推拿大家高清顺教授在本书中用其毕生所学,向大家讲解了推拿排毒祛病的方法和治病经验,极具实用性和实操性,是一本语言通俗、讲解透彻、简单易学、实用高效的大众祛病自我疗法珍藏版图书。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目前,市场上对于 小儿推拿 的介绍鱼龙混杂,并未详细介绍关于 小儿推拿 相关的问题,及适用的症状。本书主要讲述了小儿推拿相关的渊源、适用症状和推拿手法、以及小儿推拿的益处。同时,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应介绍了小儿推拿的治疗疗效,可解答一般公众对于 小儿推拿 中医疗法了解的需求和正确认识,符合一般公众的求知需求,也符合当下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支持方向。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健翔理筋推拿手法是广东佛山健翔医院院长龙翔宇教授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对骨伤疼痛的临床治疗取得的重大突破。其推拿手法的标准化和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得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的认可和支持,对推拿临床一线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本书分为总论、基本手法、部位应用治疗三大部分。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的学术思想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在全面完整继承明清小儿推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在手法和穴位的选择上形成了自己流派的特色,以 阴阳 五行 学说为理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然后运用各种手法通经络、行气血、调阴阳来调整脏腑营卫,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本书作者为 孙重三小儿推拿 第四代传承人,讲述了孙重三小儿推拿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书中配有穴位图解及操作□□,生动形象。本书可作为社会大众学习儿推引导之津阀,更将为广大的中医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佐餐。
如同走过数百年岁月,而经久不衰的云南白药、北京同仁堂等中华老字号一样,平乐正骨也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岁月打磨和风雨洗礼,早已成为驰名中外、誉满天下的金字招牌。 诞生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平乐正骨,距今已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二百多年,平乐正骨从*代创始人郭祥泰,到第二代传人代表郭树信;从第三代传人代表郭贯田到第四代传人代表郭聘三;从第五代传人代表郭灿若、高云峰、郭春园,到第六代传人代表郭维淮,再到第七代传人代表郭艳丝、郭艳锦和郭艳幸。薪火相传不绝,代代脉络延续,终于在祖国中医骨科的发展史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主要流派。 正所谓: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至此,人们不禁要问,二百多年来,平乐正骨是怎么从郭家大院的大槐树下,一步步走进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圣殿堂的?平乐正骨的传人们是
《平乐正骨发展简史》以历史发展为轴线,从纵横两个方面探讨平乐郭氏正骨的发展轨迹,研究平乐郭氏正骨的科学内涵、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快速发展的动力。本书以历史发展为纲,以社会背景、人文因素、基础理论为目,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平乐郭氏正骨的理论体系发展脉络,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外在因素。以通过平乐郭氏正骨的实践和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各个时期发展的外部因素及其内在发展规律,正确评价平乐郭氏正骨的理论构架和实践成就,从历史角度正确认识平乐郭氏正骨。本书共分九章,以平乐正骨发展历史渊源为切入点,从各个时期平乐正骨的特点以及突出成就,客观正确地阐明平乐正骨的发展以及理论体系形成过程。集整体性、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于一体,丰富和完善了平乐正骨内容体系,体现了平乐正骨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本书以《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等经典理论为基础,将中药名称进行拆解,用甲骨文、《尔雅》、《说文解字》等作为研究工具,解读中药的名称来源、药性、功效,以汉字丰富的意象来揭示中药名称背后的含义。本书视角独特,颇多新意,可供中医爱好者、中医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在校学生阅读参考。
陶土平衡火罐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火罐技艺与佛山陶瓷文化的匠心融合与创新结晶,不仅完美保留了火罐治疗的基本功能,更巧妙融入了陶土制品独有的亲肤性与卓越耐热性能。其设计灵感源自“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将人体背部的方正形态视为坤地,陶土罐的圆润形态视为乾天,拔罐过程宛如天临地载、云升雨落,深刻体现了阴阳交合之道。陶土平衡火罐疗法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其独特的拔罐疗法,平衡人体阴阳,调理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这一疗法不仅是对中医古老智慧的现代诠释,也是地域文化与医学技艺精妙结合的典范,充分彰显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佛山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开设在各类大中专院校推拿专业使用教材多以上海科技出版社《推拿学》为主,中医推拿临床思维类教学用书非常缺乏,笔者在基层推拿中专学校教学30年,对此深有感触,也是跟随王居易老师学习经络医学理论的初衷。经过五年在教学一线的实践积累,运用经络诊察指导学生掌握临床推拿诊疗思维,开启了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门径,使中医院校学科体系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经络腧穴》《内科推拿》《妇科推拿》《伤科推拿》等独立的学科由经络系统贯穿起来,形成中医思辨的整体,对于中医推拿学习者的思维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也是《经络医学概论》在推拿学领域拓展的实用工具书。笔者的工作在全国性推拿专业的大专院校教学会议期间得到很好的反馈,可用于各类层次大专院校推拿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包括全国盲人医疗按摩大中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