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共六十四卷,分为二十四集,明代张介宾撰,是一部大型综合性中医著作。作者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 黄宗羲《张景岳传》记载他十四岁从 父游于京城,师从于当时名医金英,尽得其传。林日蔚《景岳全书纪略》说先祖(景岳)自幼聪敏过人,博览全书,于兵法、医学尤为通晓。壮年曾从军,因不得志,专心钻研医学,探隐研神,医日进,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张介宾在诊疗之余,又勤于著述,有 《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医学经典著作流传于世。《景岳全书》是他晚年所作,全书包括中医理论、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疾病等内容。作者文笔流畅,博采众家之长,理论多有创见。此书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历史上有多达四十余种版本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
本书以徐一贯就医日志形式阐述丹医理论, 是对周潜川先生传承的学术流派思想的一次系统整理和提高。丹医, 就是丹道中医、丹道医学的一种简称, 而丹道中医则属于一个的中医学术流派。其完整的医学体系及传承, 均限于口口相授、秘密传承, 外人绝难见到, 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派的存在。丹, 有内丹、外丹之分 ; 内丹, 是指以性命双修、凝练 精、气、神 为 丹 的 气脉夫 ,括所有的导引、按蹻、吐纳、存思、行气等自我修炼方法 ; 外丹, 则括自我 修命住世 的饵服食法诀, 括 济世救人 、病苦的所有医方、医术, 以及相关的、火候、炮制等具体的技术与方内丹, 还是外丹, 都可以看作是代的一种 科技 或 技术 , 而 道 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概念, 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概括与描述, 所以 丹道 是丹与道的融合, 是中国传统哲学与代科技的结晶。导引, 有广义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其中运用六经辨证法对杂病进行了辨证施治,使杂病的辨治方法得以扩展,为后世进一步运用六经辨证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著者从六经辨证角度系统解读了《金匮要略》。全书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共 33 章。总论部分概述了六经辨证在《金匮要略》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方药等方面的应用特点。各论部分是每个病证六经辨证应用的具体内容,以方证为主,从 症 - 病 - 证 - 治则 - 主方 - 加减法 - 现代应用 等多层次,剖析了杂病治疗中六经辨证的整体性,详述了每个经方的方证循证依据,并附以经典名家案例。 本书立足临床实践,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杂病六经辨证理论与临床应用体系,便于临床掌握与应用,可供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最平易的一本。” 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编是正文解说。在概论部分综合地论述了阅读《伤寒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正文解说部分则以《伤寒论》原文为中心对于认为在临床有重要价值的各条文进行解说。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者、教学者阅读。
金匮发微 本书为Z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经方大家曹颖甫对《金匮要略》精蕴和原委的探索之作。曹氏将仲景医理、医方实践发挥后,加以详注。全书融会了曹氏数十年临床经验,书中注释各条,不但解析病理,而且博引著者多年治病经验为佐证,读者据此运用,当知医家真传。曹氏留给后人的著作,正是发掘、整理传统中医学的宝贵资料。本书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仲景学说研究者、伤寒教研室学者、中医临床工作者、民间中医、西医学习中医者、经方爱好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伤寒发微 曹颖甫一生治医专宗仲景,以善用经方闻名。本书为曹氏对《伤寒论》精蕴和原委的探索之作。全书融会了曹氏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书中注释各条,不但解析病理,而且援引著者多年治病经验为佐证,尽是曹氏将仲景医理、医方实践发挥后的感悟。读者依曹氏之言
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行、六气、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自唐代王冰次注《素问》补入运气七篇大论后,五运六气被列入中医经典,对医经释意、临床辨证、疫病防治等具重要意义。在五运六气文献的古今调研、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中,将古代五运六气经典文献进行精选、校注,收录现代单行点校刊本较少的五运六气孤珍本,以类书形式集粹经典文献,希望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医科院校在校学生、临床医护人员的学习提高提供优质素材,为体悟中医精髓指引捷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即章,从整体上对先秦两汉简帛医方的研究进行概述,同时还提出构建简帛医学体系。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之一,是按医方数量整理出各科医方并进行集成,将已出版的简帛医方中较为完整的方剂,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时间跨度从战国至东汉。第三部分即第三至第七章,是对内科、外科、养生、房中、祝由等五类医方的专门研究。
本书以《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条文为基础,从病情观察、饮食调护、用药护理、生活起居、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等方面阐述这部经典对中医护理学发展的独特贡献。本书每章后附护理临证案例若干,以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来体现其辨证论治与中医护理方法,帮助广大护理工作者从中医经典著作中领会六经辨证的要领,清晰其治疗护理原则,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其护理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丰富中医临床护理的内容与手段,最终形成中医经典护理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健康结局。 读经典,做临床 路径是古今中医人才培养的共识。本书可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的实用参考工具书。
本次影印之辑稿,精选晋唐方书十一种二十册,上自东晋《范东阳方》,下迄唐代《近效方》,多属未刋印之辑复者。各书写有解题,说明考证相关问题、介绍内容梗概、提示辑稿价值等。其中《删繁方》、《经心绿》、《古今绿验方》、《延年秘绿》之解题由梁峻撰写,《范东阳方》、《集验方》之解题由李洪晓撰写,《纂要方》、《必效方》、《广济方》、《产宝》、《近效方》之解题收胡晓峰撰写。为保持辑稿原貌,卷次阙如、内容散漫者,仍依其着。所收《删繁方》一书,虽作者谢士泰生平里籍考证不详,但其内容多引自佚书《华佗绿袟》,该书存 有中医理论在古代的不同记载,如皮、肉、筋、骨、脉、髓之辨证论治方法等。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王玉川先生曾提示笔者要重视对此书的研究,笔者亦曾研读,并指导几位研究生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作,多有收获
郭玉臣、温用祥著的《羲黄医学密码》首先是感念华夏先祖的伟大功绩,伏羲、神农、黄帝、老子、*思想是本书的灵魂;第二部分从太阳系开始到地球生物形成、演化、生态圈等,为人类找到了自然基础;第三部分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剖析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古代哲学的内涵,为探讨人体规律找到哲学基础;第四部分则是从人的物质属性出发对人体构成的物质基础进行解读,为营养学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第五部分对人体生命结构进行剖析,指出了人体生命结构是由组织器官和环境两部分构成的,对脏、腑、窍等中医概念进行剖析,找到了人体与先天八卦的关系,也就找到了开启人体奥秘之门;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从系统角度对人体进行剖析,提出基础系统、功能系统、微观系统的概念,发现了人体基础系统的层次关系,组合原理,使传统中医理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早、完整的医学巨著。它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 是中医理论的奠基石,也就是说,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中医理论才算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 至道之宗,其主要内容来自春秋战国,历经秦及汉初,约成书于公元前 1 世纪,即西汉中后期。但该书年代久远、文辞古奥、义理精深,用现代语言和理解方式很难直接读通、读懂。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读懂此书,理解其意,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我们历经数载,稿凡屡易,完成此书。
本书是云南中医药古籍中较为优秀的典籍之一,是清代云南医学堂专门为办学而编写的教材。该书由清代云南名医陈子贞主持编订,全书共计二十卷,一百二十余万字,内容浩博,涵盖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经典著作及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学等临床各科,是一套课程体系科学而系统,教学内容丰富而完备,实用性很强的教材。经考证在我国尚未发现清代及以前此类教材。
为什么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经半个世纪苦苦搜求,寻找到并亲自主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中医秘籍”?李可老中医认为:该书作者、清末民初的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读彭子遗书,深感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书”,久历临床者读之,更如醍醐灌顶,格外亲切。犹如长者在侧,
本书采用竖排繁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中医文化之经典。《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 神农 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这是我国药物学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当中药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载药物药效绝大部分是正确的。直今仍为中医学子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