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经》组成,焉我国现存*早的中医典籍,是我国古代医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渊薮,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之瑰宝,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始终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不可动摇的科学地位。 《素问》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所论内容十分广博,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养生防病、经络腧穴、针道按摩、运气学说等,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中医学内容,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灵枢经》共十二卷,八十一篇,是《素问》的姊妹篇,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和阐述更焉翔实和丰富,焉后世针灸学的
本书为中医张大昌先生遗著的合集。张大昌先生的关门弟子陈志欣将其所藏遗稿,选择保存完好的做蓝本,校对出版,供大家研究、学习。遗著共有19个部分,基本囊括了全部著作。如《医统心法一册》医理部分论述;《医诀》诊断学的总结;《二十四神方》《处方正范》处方之总诀;《药性四言韵语》药物部分:《三十六脉》用表式文体,简而精的总结出了脉的宗旨。以上部分著作,具是理、法、方、药总诀式代表作,体现了先生的经家学术思想,义理深奥,语言精辟。这次再版,均是两种以上稿本,相互参照,相互校对,尽量保持原稿原貌,有变动或有不一致的均加注说明。
胡希恕(1898-1984),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其学说贯穿大论诸条,于临床每多实效。本书是根据先生生平*后一次讲授《伤寒杂病论》(以明代赵开美本核校)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此时其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读文章著作,大意虽能知晓,但其细节处仍嫌模糊,现在闻其亲自讲解,自比看文章更进一步,特别是讲解中的一些 闲话 ,更多启发之处。书后附有讲方证的内涵和讲柴胡剂的应用两讲,并编制有条文索引、方剂索引。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 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 ,有些是他 百投百效 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 寿世保元 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 仁寿之域 。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
本书为唐人名医孙思邈所撰,乃《备急千金要方》之续编。其撰述内容有本草、妇女、伤寒、小儿等共三十卷。除其扩展《备急千金要方》有关内容外,于本草、妇科、美容等方面尤为详悉。该书内容广搏,收载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珍贵材料,涉及到现代医学的药物学、传染病学等诸多领域,充分体现了我国隋唐以前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和辉煌成就,对后世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现代白话解读《伤寒论》的内在逻辑,说明原著中的 三阴三阳辨证 模式的内涵,让初学者能理清原著的基本脉络。本书以三阴三阳的整体、动态辨证思路逐条阐述原文的启发,并对于一些具体方药运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学习、临床多年的中医学人,也可以作为深入学习经典的参考书籍。
《辨证录》是一本综合性医书。清 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全书十四卷,附《脉诀阐微》一卷。内容包括内、外、儿、妇等各种疾病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每于循乎常理之间突发反问,然后层层剖析、丝丝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但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而忽于舌脉的诊察。由于本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后世刻本颇多,有些书商将其改名为《辨症冰鉴》等书名。
《中医临床***丛书(典藏版):医宗金鉴(下册)》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中医临床***丛书(典藏版):医宗金鉴(下册)》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一书15种。其中,上册有《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决》《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 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中医临床***丛书(典
《中医临床***丛书(典藏版):医宗金鉴(中册)》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中医临床***丛书(典藏版):医宗金鉴(中册)》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一书15种。其中,上册有《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决》《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 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中医临床***丛书(典
本书是一本论述伤寒腹诊、临床用药、用方的书。开篇简要分析中医药发展现状,阐述伤寒论研习的必要性。主体内容分为六部分,每一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论述《伤寒论》的基础知识,也是笔者的研究心得。包括《伤寒论》的成书背景、书名之争、用药剂量、辩证体系、合病与并病、暝眩现象,以及常见的自觉症状,部分脉诊和望诊等。部分观点存在创新。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腹诊。包括复诊的起源、腹部的分区、腹诊要求、腹诊方法,以及腹诊和其他诊法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伤寒论》腹证。论述证的含义,以及腹主动脉搏动亢进、胸胁苦满、腹直肌痉挛等、心下痞硬等28种腹证。并且配有图谱,非常直观,易于掌握。部分腹证系首次提出。第四部分讲《伤寒论》药证。主要论述桂枝、芍药、干姜、附子等44种药的药证,部分药证系首次提出,
本书围绕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文献展开研究,对敦煌吐鲁番本草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本书共分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写本概说、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写本俗字研究、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写本抄写研究、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写本朱墨杂书研究、敦煌吐鲁番出土本草写本与七情表研究五章。本书为敦煌吐鲁番本草文献文本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版本依据;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出土医学文献研究、传统古医籍校勘学、文字学及写本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为以后进行其他写本医学文献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本书还从医理角度对敦煌吐鲁番本草文献难点作详细阐释,对本草文献研究及医学临床有参考价值。本书可供中医文献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针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早的一部衹灸學專著,也是*早*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資料的重要文獻。张灿玾、徐国仟主编的《鍼灸甲乙经校注(上)(精)》的内容主要取材於《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書,這三部書是晉代以前在醫學基礎理論和针灸治療等方面帶有總結性的主要醫學著作,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皇甫謐為使缄灸學的内容更加係統和切合實用,遂將上述三書中的有關内容進行編纂,取其精要,删其浮辭,釐定十二卷,從而奠定了针灸學的理論基礎,開拓了鏑灸學這一專門學科。 《针灸甲乙經》對後世缄灸學的發展影響甚大,歷代醫家梘為 經典 ,整理研究者不乏其人,特别是近代曾有多種整理本問世,然而這些大多為一家之言。本書是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下進行的科研項目之一,經過全國專家論証,作者歷經十
该书为明代梅得春编集。梅氏为幕僚而兼通医药,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撰成此书。其书3卷,共收药560味,分12部。梅氏谓该书可 统会杏林百氏之元 (元者,善之长),故以 会元 名书。该书早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且李时珍未能见到此书,故其书设立药条,非同《本草纲目》以药物基原(种)为条目,而是以处方药名立条,如熟地黄、生地黄,白芍药、赤芍药,草乌、川乌等各分别立条。各药先明性味良毒、反畏及升降浮沉、阴阳归经等,次述药物主治及配伍用药法等,或阐释其理。条末或简述药物形态、质量鉴别或药物炮制等内容。其书所引多为《证类本草》《汤液本草》《本草衍义补遗》,尤推崇朱丹溪用药法。该书国内仅见清初书目著录,原书失传,惟日本存该书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序刊本一部。
《换个方法读〈内经〉》是一部天下医经 《黄帝内经》的全新完全解读;这是一部自然科学工作者积二十年文化研究的心血结晶;这是一部治学从医领悟文化中医精髓的通俗之作;这是一部深邃思考与平视目光相结合的可读之书。 中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术。但中医首先是文化,是哲学。只有站在中华文化与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才能解读《内经》这部中国医学的奠基之作。《换个方法读 内经 》作者独辟蹊径,用古今中西对比的崭新视角切入 以文化论中医,以哲学论医学,高屋建瓴并满怀激情地阐述着文化中医与中医文化辉煌的历史、艰难的现实与光明的未来,进而用现代意识、现代语言,睿智而优美地诠释着《内经》古朴文字中深邃的内涵及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导读中浓重的思辨气质构成了独特的新见迭出的一般人也能看懂的 刘明武文体 ,将引领青
该书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与其子张璧合注,约成书于。该书后世有节选本《云歧子脉诀》存世,但国内无原书全帙。此书主要内容为注解托名的王叔和《脉诀》,其特色在于 随脉辨证,随证注药 ,将脉、证、药结合,辨证论治。故后世又称此书为《张洁古药注脉诀》,是考察张元素学术成就的珍贵之作,今仅存元至元十九年(1282)序刊本孤本,其版本价值与学术价值均很高。
目前中国儿童体质有所下降,少儿亚健康人数不断增多,许多家长已经觉醒过度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会给儿童带来损害,急需寻找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儿童灸、儿童拔罐、儿童刮痧是中国传统特色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简单易学,是一门绿色自然疗法,副作用少,特别是对提高儿童体质,增强儿童的抗病、愈病能力有较好的作用,也符合时代需求。 《儿童灸》《儿童拔罐》《儿童刮痧》按照总论和各论的方式编写。总论介绍儿童灸(儿童拔罐、儿童刮痧)的常用方法,各论介绍儿童健康、亚健康、常见症、常见证、常见病的调理与治疗方法,从临床有效案例讨论引出立法、方法,并加有小贴士等,突出可读性、操作性。
本书收录了《医方集解》,又补充了《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歌括》。
本书为深圳市中医协会的多名现代经方医家,对《伤寒杂病论》条文的逐条讲解录音,经过细致地再次整理编纂而成。 书中对《伤寒杂病论》的398条条文逐字、逐句进行详细剖析。因为讲课者均为颇具临床经验的医生,所以在对条文的讲解上少了很多照本宣科的古板解释,更多的是根据个人切身的临床体会来阐释对条文的理解,让读者能领悟到仲景理法方药的实际运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反复揣摩研习。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系列图书作者王伟的*力作,还原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将其理法与临床诊疗做了深度阐释,尤其是独创性地以 人迎气口脉法 进行六经定位,并通过形、色、脉、证以验证,使得临床诊断精准明确,使得张仲景的每个方剂在应用时都有了 明确方向 。本书还明确提出 脏、腑、经、络 的辨证层次,尤其对有些医师容易忽略的脏腑病、络脉病进行了诸多独创性的阐释与分析,扫除了一些临床 百思难得其解 的盲区。作者倡导并力行:保持恬淡虚无状态,真实体会经典,享受阅读经典,探究还原中医真相。本书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20世纪初以来,大量简帛医书和涉医简帛的出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战国秦汉时期传世医学文献不足的缺憾。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出土简帛中涉及疾病预测的内容,同时结合传世文献和敦煌文献进行对比研究。疾病预测包括预测疾病的发生、流行、转归,以及占测作祟病源和发病部位等。根据预测方法和原理,本书从临床证候、色诊脉诊、治疗经验、时令气候、病日干支、宇宙图式、龟卜筮占、时日吉凶等八个方面展开论述。简帛文献中的疾病预测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差异,既有基于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的临床经验,又保留了一些原始自然观,还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象数推演等为基础,构建疾病预测与转归分析的系统化方法论框架。这种多元预测体系的并存,反映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医学在经验积累与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多维探索。本书可供中医学、历史学、考
《鍼灸甲乙经校注(下)(精)》分为:原文、校勘、注释、按语。收选文献丰富翔实,校勘精审,注释明晰,按语精当,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和影响非常大,被中医界视为经典之作。全书文献丰富,资料翔实,反映了现代中医文献理论研究成果。本书训诂解难,校勘严谨,探微索奥,注释精当,所述按语,彰显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