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法与方剂》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陈潮祖教授倾力近50年完成的专著,自197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以来,历经30余年,总印数达40余万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几代中医学者***参考书之一。本次修订是在2003年第4版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本书分导论、上篇和下篇三部分。 导论为中医学理释疑,是在第4版基础上新增的,将陈潮祖教授晚年所撰中医学术感悟文章分成12章,明确了中医学术界部分晦而不明、争论不休的问题,剖析了中医学理的特色。上篇为总论,所列3章分别论述了病机、治法、方剂三方面的有关知识,揭示了病机、治法、方剂的共性,论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下篇为各论,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系统,每一系统成为一章,加上两脏同病,共计6章。每章均按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结构分节,探讨发生病变时的致病机理;再据病机探讨治法,并举成方
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中医儿科学基础,完整介绍儿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儿童保健部分,系统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保健知识。各论中医儿科学临床部分,介绍各类常见疾病,重点介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知识和技能,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和诊治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每章节内容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对接,增加 执业考点 提示,以便学生重视和掌握。每个疾病都设有案例训练,每一个病案都列出了现代医学的处置方案,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教学需要,本教材制作了PPT教学辅助材料及习题答案,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手机扫二维码随时进行浏览和学习
列入胡希恕医学全集。本书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解《伤寒论》原文,下篇讲解《金匮要略》原文,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易于理解和应用。
目前国家重视中医的发展,若要真正继承、发展中医,仍要遵循中医的基本原理,而中医所有防治疾病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中医基本原理之上的。本书分为两部分,总论部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中医的发展渊源及行业现状,提出了中医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旨在运用通约的语言揭示中医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各论部分展示了基于中医基本原理及现代医学、生物学等知识提出的新医学体系。针对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逐一分析其治疗现状,揭示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进而提出防治方法。全书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临床,展示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
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蒙尘。改革开放以来,研究五运六气之人渐多,但鲜有成功运用于临床者。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继承了该流派重视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的特色,疗效凸显,屡起沉疴,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临床一线医生开启了破冰思路。《中国中医药报》在2014年及时开设了《五运六气临床应用》专栏,报道临床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取得的一些验案,推动了国内外掀起学习五运六气的热潮。应广大读者要求,现将该报的有关五运六气文章汇编成书。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广大中医从业者开启学习临床运用五运六气的大门,也能为热爱中医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认识中医、认识五运六气的窗口!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应用辨析、名方应用经验、师长医友传习、名家民间秘验、经典医籍探究等,计六百余则,系用随笔方式写成,文字精炼,重点突出,方药配伍、用量、用法等关键内容扎实具体,反映了张志远先生临床独得之秘。本书系《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的后续作品,书末附先生绝笔《桐阴消夏录》。
本书是《本书是《中医传薪录》论坛丛书的 辑,采用了原创、实用的创新风格,收录了数十位中医工作者临床经验的结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全书分医话、医案、方药、针推等几大板块,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大家学习中医药的困惑、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做了通俗细致的讲解,内容科学、实用,原创性强,真实朴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本书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中医临床佳作,适合广大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 任之堂悟道中医丛书 第二辑之分册,首次揭秘了任之堂古中医脉法的完整体系。该脉法是任之堂主人余浩在家传(双手诊)脉法的基础上,秉承《黄帝内经》和《难经》脉学思想,融入古中医学的精气学说和气化理论,结合古中医学的四象体系,逐步完善发展而来的。 全书共19讲,介绍了脉诊的基础理论、任之堂古中医脉法的核心要义和作者的临床实践经验,重点讲解了全息脉诊法、一气周流脉诊法、左右阴阳脉诊法等特色脉诊法,详细论述并深入探讨了临床如何凭脉辨证、用药、施针、艾灸、食疗等,使读者能够通过脉诊快速判断气血状态、脏腑功能及疾病的进展,进而辨证施治取得显效。 本书向读者提供了一种诊脉的系统思维模式,将复杂的脉诊技艺简化为易懂的理论和操作步骤,尤其对初学者十分有益,旨在传承和弘扬古中医学脉诊技艺,帮助中
.
本书着重介绍二十四节气导引法的文脉与法脉的传承、导引口诀图谱的释义,以及导引的功理功用、临床运用的导引祛病处方等。共分为九篇:释名篇、源流篇、传承篇、基础篇、特点篇、功用篇、法诀篇、图谱篇、祛病篇。
主编仝小林教授为我国著名中医内分泌专家。仝教授积数十载临床经验,从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细致地研究脾瘅,并将主要成果倾心著成《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该书具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理论研究和临证治疗均有重大指导意义,堪称脾瘅(代谢综合征)研究和临证的作品。 《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之新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脾瘅概念赋新义:大胆赋予脾瘅概念以 代谢综合征 之新义。 ★脾瘅病理立新论:对脾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 膏脂 血浊 等病理因素新概念,提炼了 三段四期 的病理演变规律,将脾瘅分为 前 中 后 三大阶段,概括为 郁、热、虚、损 四期经过,并对各核心病机进行了全面而富有新意的理论概括。 ★脾瘅辨证创新路:既详论脾瘅的各种 显症 ,又创造性地对脾痒早
《傅青主女科》评注一书在原文基础上,对一些较为生僻或重要的专业词语进行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每一条目后均有评议,评议内容紧扣本条,充实和展开对该条目的释义,如总结该病的病因病机,对该条目涉及的重要方剂进行方解,并结合现代医学说明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在涉及到妇科常见病证的条目后列有 医案选录 ,所选医案皆出自近代中医妇科名家,在按语部分结合原文内容对该医案进一步解读,使得该书更加贴近临床,有些内容后加了 注 ,为编者就内容进行补充性解释。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产后、乳疾、?L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
本书在汗牛充栋的古今中外历代经方医案文献中披沙拣金,严格筛选出 一剂治愈 或是 一剂显效 的经方验案,这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写照,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因其中又包括了对经典的阐发、具体疾病的辨证分析、经方的加减应用、药物性味功效的探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浓缩、涵盖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各方面的知识,故对于经方医案的研究、仲景著作的研读、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古今中外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掌握以及临床各学科的深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魏执真诊治心血管病学术经验钩玄
.
《小儿药证直诀》为宋代钱乙所撰,阎季忠编集,是中医儿科学的经典之作。全书共3卷,上卷脉证治法,主论小儿常见病证81条;中卷记录所治验案23例;下卷列儿科方剂120余首。阐发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确立了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对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钱乙成为中医儿科学的宗师。由于原著流传多种版本,互有出入,且内容言简意赅,不易领悟。故此次评注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为底本,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以校注、评议,综合了历代各家研究成果,守正固本,传承创新,为当今中医儿科学理论与临床服务,是中医儿科、中西医结合儿科医师的书籍。
《贾海忠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是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贾海忠。该书是作者贾海忠博士将自己多年来对中医的思考、体悟和临床经验口述亲传给在中医药大学念书的儿子时的录音整理。
全书对脑病中医临证思想和操作进行系统整理,以大量的表格围绕理论-思辨-实战的推进模式,分为知识储备、临床思维培养、临床实践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介绍中医脑病与临床关联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帮助打好基础;中篇着重建立临床诊治思维,整理脑病常用治法,包括药物及非药物疗法,帮助理清思路;下篇开展脑病的各病实战,以临床真实案例作引导,逐次进入病机辨证分析,类证鉴别,分型综合论治,还原病例等各环节,展现一个详实的疾病诊治过程,帮助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蜕变。本书内容实用,架构清晰,其图文并茂的形式有利于读者通过快速有效的阅读,强化临证思辨力,建立实战思维,尤其适合研究生、实习医师、规培医师、专培医师作为实训参考用书,同时也适用于中医脑病方向的各级医师。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药学也同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继承古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学术争鸣,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使中医药学特别是在方剂学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