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花礼赞》是谢云老为自己七十后书法选集的命名。《墨花礼赞》是一位用生命拥抱艺术的书法艺术家朝着悠久辉煌的中华书写文明发出的赞美,《生命礼赞》则是我向艺术家那拥抱艺术的生命状态表达的由衷敬意。
《书法布白图例》提供一套适合中老年人学书法的行之有效的速成方法。中老年人学书法,大多只是兴趣爱好,为了找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本书稿行文浅显流畅,图例活泼优美,从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注重学习过程中自信、兴趣和愉悦感的培养,符合教育心理规律。
王羲之的珍贵书论《笔势论十二章》,从用笔开始,论及笔势、结字、布白等,内容广泛而系统。遗憾的是原作久已失传,现今无法见到。魏秋芳的满庭芳书艺斋,广泛收集王羲之的传世楷书碑帖墨迹,集腋成裘,集字成篇,创造性地集成了这部,魏秋芳主编的《满庭芳集王羲之笔势论》全文,并编排了与之相对应的白话释文,实为难能可贵。《满庭芳集王羲之笔势论》不仅是初学者的难得教材,对造诣较深的书家也有较高的参考、交流、收藏价值。
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初唐时期,书家虞世南的外甥陆柬之以行书笔法书写了“文赋”。此卷流传有绪,元代赵孟頫评其不在欧、虞、褚、薛之下,揭傒斯评说陆书结体遒劲,有晋人书风。此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史论经典丛书:抱瓮集(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包括:「蔡襄表字御赐说」驳议、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蒙诏帖》非伪再辩、米芾《筐中帖》考、陆机《平复帖》商榷、《平复帖》再辩-答徐邦达先生、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本事索隐、米芾《竹前槐后诗帖》考、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等。
《苏轼/历代名家尺牍精选系列》收录苏轼尺牍墨迹二十帧。分别为:“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东武帖”,“邂逅帖”,“次辩才韵诗帖”,“跋吏部陈公诗帖”,“致于厚宫使正议尺牍”,“致季常”,“北游帖”,“获见帖”,“覆盆帖”,“春中帖”,“人来得贴”,“新岁展庆贴”,“渡海帖”,“治平帖”,“题王诜诗帖”,“李白仙诗卷”,“久留帖”,“令子帖”,“归院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现代书法家批评》一书共涉及60位现代书法史上有影响的书家。这些书家在时代上分属两代。一代是民国第二代书家;一代为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书家。从书史立场而言,民国第二代书家,他们的创作成熟期大都在20世纪50-90年代;其书史地位已基本获得定评;而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书家,他们还正处在艺术创作的发展期,尚有待历史的检验。对现代书法史上有影响的书家进行系统的评论,对我来说不啻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是学术上的。因为书法批语不能光靠胆量,更需要学识,也就是古人说的,史有三才:胆、学、识。我为自己设置的批语目标是:不托空言,言必有据,力求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观照每一位书家的创作,对其书史地位和历史局限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不是以一己好恶、随意臧否。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使“集字字帖”在当今书法学习过程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些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的集字帖,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乐趣,因此,“集字字帖”广受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欢迎。 我社继出版以楷、隶书体为主的《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辑后,现又推出集行、草、魏碑、汉简等书体的“集字古诗”第二辑共八种。此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画沙绪语:书法集评》主要内容有:《四书》李抄本序/王伯敏、“文”“质”相辅写在《楮墨集》前后/沈鹏、读书法/王学仲、学艺相成后生可畏有感于的书法/薛永年、书法品读/杨悦浦、读《楮墨编》随记/陈绶祥、吹尽狂沙始到金关于的书法作品/程大利、骨鲠而有书卷气谈书法特色/陈传席、沿隐至显志以定言读君的书法/林木、“书为心画”读《楮墨编》/刘守安、书法创作之我见/周永健等。
中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隋唐时期,真、草、隶、篆,四体大备;点画波磔,八法济美;名家辈出,各擅其能。张长史博采众长,创大草,纵横驰骋,而无不中规入矩。僧怀素师其法,并臻神妙。大草集各体书之美,然易学而难工。其研习而有成者,凤毛麟角。 林散之先生生于晚清,初从乡先生范培开习楷书,授以安吴执笔之法。继从和县张栗庵进士学古诗文辞,书学褚、米。后至海上,从黄宾虹先生研习书画、金石、文字,得『五笔七墨』之秘。肄业三年,归后闭户潜修,致力于摹习历代名家书法,渔古猎今,汲长避短。六十以后,复专写草书,远绍二王、颠素,近接明清诸贤,师古法,出新意,糅碑入帖,以柔济刚,笔势多变,随手生发,无不妙造自然,使书苑沉寂已久之草书艺术,再现辉煌。 草书易犯率滑、尖刻、拖沓之病。明末清初诸
简帛作为近些年出土文献的重中之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帛不仅改写了中国的文献史、思想史,也对书法史的认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书体的历代流变上弥补了很多缺失的链条。同时,正如碑学对于清代书法的冲击一样,简帛书法也正成为新一代书法的取法对象。本书从书法史研究的角度,对已出土或已出版的简帛文字材料予以条分缕析,并借助其进行书体分析和个案研究,展示和描述了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简帛书体的演变轨迹与具体特征,以期给学术界和书法界提供生动翔实的简帛书体分类资料,推动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中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隋唐时期,真、草、隶、篆,四体大备;点画波磔,八法济美;名家辈出,各擅其能。张长史博采众长,创大草,纵横驰骋,而无不中规入矩。僧怀素师其法,并臻神妙。大草集各体书之美,然易学而难工。其研习而有成者,凤毛麟角。 林散之先生生于晚清,初从乡先生范培开习楷书,授以安吴执笔之法。继从和县张栗庵进士学古诗文辞,书学褚、米。后至海上,从黄宾虹先生研习书画、金石、文字,得『五笔七墨』之秘。肄业三年,归后闭户潜修,致力于摹习历代名家书法,渔古猎今,汲长避短。六十以后,复专写草书,远绍二王、颠素,近接明清诸贤,师古法,出新意,糅碑入帖,以柔济刚,笔势多变,随手生发,无不妙造自然,使书苑沉寂已久之草书艺术,再现辉煌。 草书易犯率滑、尖刻、拖沓之病。明末清初诸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