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等的一千多封家书,内容十分丰富,也展现了 道学先生 曾国藩温晴的一面。家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从修身养性、修身立德,到培养战胜绝境的胆略、众不同的气质,小有巧处人际关系,大到为官之道,应有尽有,而且见解深刻,扣人心弦。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立身、立功、立言、治政、治家、治学的成功之道。 书札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署僚的私人信函。曾国藩写作的对象,有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名臣,也包括郭松焘、薛福成等开明西向者,涵盖军事、实务、时政,包络广泛,内容详实。书信按照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对每个人的信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日记收录了自道光十九年起的所有日记,全面展现了曾国藩在人伦、家庭、事业、修养等各方面的为人准则,处事标准。
《资治通鉴纲目》是大儒朱熹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权威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将原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的精华,讲述了自战国至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华夏历史。在体例上,开创全新史书纲目体,纲举目张, 纲 利于快速浏览, 目 可以对同一历史事件深挖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史实的基础上,编撰者更将史学大家欧阳修、胡安国、范仲淹、杨时等的点评对具体史实的点评随文附后,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此次简体横排本,又增加了原书中未收的清圣祖康熙诸多御批点评。明宪宗朱见深在《纲目》成化内府刊刻本序言中写道: 是书诚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几乎人人都要学习历史,阅读历史,而《通鉴纲目》
《人镜阳秋》,明代汪廷讷撰,袁福徵、王稚登、黄汝良、袁黄、张凤翼等当时的名流所写的序跋。全书从古代史书中辑录有名的典故,分忠、孝、节、义四部,以每个人物一篇传记附一幅插图的方式排版,此书是明代木刻版画中画幅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插图由汪耕绘图,黄应组手刻,刀法坚实,豪放细腻,为徽派版画杰作,受到现代学者郑振铎先生的高度评价。此本为明万历汪氏环翠堂刻本,系国家图书馆藏本。
《怡春锦曲》,又名《缠头百炼》,以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分为六集。首集为幽期写照礼集,录《西厢记》《红梨花记》《红拂记》等传奇剧散出十七种十七出;二集为南音独步乐集,收《玉玦记》《明珠记》《绣襦记》等南曲传奇十四种十五出;三集为名流清剧射集,收《昙花记》《还魂记》《西楼记》等名家传奇十一种十四出;四集为絃索元音御集,专收《歌风记》《焚香记》《宝剑记》等传奇之北曲十三种十五出;六集为弋阳雅调数集,专收《琵琶记》《荆钗记》《金印记》等弋阳腔剧目散出十四种十四出。以上均为传奇剧曲散出,内有剧目重复及有目无剧者。五集为新词清赏书集,选录了十五位作者的二十五首散套,如梁伯龙三首、张伯起(风翼)两首、杨升庵(慎)一首、周逸民一首、文衡山(征明)一首、郑虚舟(若庸)一首、曲痴子一
《绣像玉娇梨小传》,又名《双美奇缘》,全书共二十回,始于 小才女代父题诗 ,终于 锦上锦大家如愿 ,主要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的故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该书成于明朝,此书还被翻译成法文,书名为《两个表姐妹》,于1826年在巴黎出版。此为清初刊本,内含月光型版画二十幅。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也提到了《玉娇梨》,可见它的影响。本书同《平山冷燕》,主旨均为 显扬女子,颂其异能 。《玉娇梨》有法、英、德、拉丁、俄等外文全译本或片段译文或节译文本。
書籍是人類文明重要的載體,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中華古籍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傳承著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堪稱人類文明的瑰寶。提高古籍保護事業的水平,是更好地傳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歷史赋予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使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在短短3年多的時間里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國範圍内有序展開,舉辦各類培訓班50餘期,命名了首批國家級修復中心,開始實施文獻修復師資格認證制度,啟動了“西藏古籍保護工作”, 《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穩步推進,國家級古籍保護實驗室也已初具規模。 建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是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護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2008年~2009年,國務院先後頒佈首批和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