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城街巷》一书,从整体而言,我认为选材多样,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章主要由政协委员、作家、专家、学者和记者等撰写。全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丰而不余,约而不失,且形式与体裁有别于以往,有较强的史料性、文学性和可读性。
19世纪未2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了躲避迫害纷纷投奔哈尔滨,松花江畔的这座新兴城市一度成为远东地区的犹太人聚居中心。这本彩色画册里的四百多幅照片是关于一个世纪以来曾经在哈尔滨居住过的犹太人及其后裔生活轨迹的一些珍贵记录。全书为中英文对照,国际友人爱泼斯坦、以色列驻华大使等为该书做序。
Ma Lihua's second "journey across Tibet" features literature and history. From the Tibetahistory, she selects attractive episodes: from social changes to individual experiences, from widely knowstories to rarely knowanecdotes. Based ohistorical facts, thiook is narrated ia vivid way.
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为政者之所以重视历史、探究历史,就在于知古鉴今、以史资政。从这个角度讲,扬州地税不畏其难、不厌其烦、不辞其苦,编纂出版《扬州盐税历史文化丛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已付梓的《中国历代盐税治税思想发展史话》《扬州盐业盐运盐税遗迹史考》《扬州古代盐诗文赏析》《扬州古代盐税机构与盐官制度变迁》《明清扬州盐官与扬州盐商》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发,值得一读。
《艽野尘梦》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湘西王”陈渠珍1936年赋闲长沙时回忆其1909年至1912年进出西藏生死经历的文言笔记体纪实作品。书中所描述的藏区险峻优美的自然风景,古老淳朴的民俗风情,复杂险恶的官场环境,身陷绝境的人性异化,绝地逃生的生存智慧,藏汉人民的深厚情谊,感人至深的爱情绝唱,堪称奇绝。陈渠珍谱写的,不仅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个人传奇,更是一曲反映历史更迭的时代交响。 为便于当下读者阅读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以1938年9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遵循传统校勘学工作规范进行校释,重新对原著做了标点断句,对其他版本的脱、讹、衍、错作了校正,并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全新校注本。
这是一部城市传记。作品一改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观, 次从平民视角入手,书写了广州两千多年(前214年—1949)的市民生活、城坊地理、灾难兵祸、迭代治理、文化 、港口渔猎、休闲娱乐等,全书30万字。作品语言精练,散点式的信息密布,故事叠加,互为牵引,整部作品繁花叠缀,摇曳多姿,既有看点,也有历史厚度。因此文本和平民化气质的读者有很大的接近性,可读性强,在文体和写作方法上具有创新价值。 《广州传(简明版)》经作者授权,编者对文中引文和学术性较强的内容、考古内容、惯见的非遗内容做了必要的删节,单册,软精装。
《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竖排版)》涵盖了新安或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新安历史文化的渊源流变,历史文化的信息量大而密集,是其他新安及徽州的书籍无法代替的。《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竖排版)》是徽学研究资料辑刊系列之一。
《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是一部传记,但它不是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一个省、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的传记,是一部通俗版的《辽宁通史》。本书可以被视为作者对辽宁的个人化解读、一个有关地域历史的个人读本,或者,一篇超长的历史文化散文它并非纯粹的史书,作者试图把它塑造成一个结合了历史、文学和学术的综合文本。尽可能将辽宁的历史和现实,纳入整个中国,乃至化的视角中,以使本书获得一个更加立体的维度。辽宁是从中国肌体上取下的一个切片,我们无法孤立地谈论它。谈论辽宁,就是谈论中国;谈论历史,就是谈论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