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是否为人类进化的早期动因?还是仅为现代文明的人造物?《国际学术前沿观察·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以两百万年为时间跨度,探索了经济对人类进化的影响。进化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始终部分地依赖于生物学以外的学科的进步。哈伊姆·奥菲克把经济学原理应用于生物学的边界,从而展示了怎样能回答人类进化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人脑容量的增加,人类生存环境的扩大。从人类向灵长动物的边走边吃的战略告别,经过狩猎-采集和火的驯化,一直到农业的发展,他确认是各种经济力量在发生作用。 《国际学术前沿观察·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它向读者提供大量信息,并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包括普通读者和那些研究进化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读者。
能态危机和生态危机已困扰人类近半个世纪,能态学称之为能态危机,已成为人类的生存危机。《广东省生态伦理丛书:能态时代》从反省近300年来的工业革命和人类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思维、理念、方法,提出破解能态危机的技术路线图。 能态学是一门将能源与生态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的新学科。能态科学与工程将阳光、空气和水作为能态工业的基础生产资料,提出醇水氢能源体系,将二氧化碳作为能源循环利用的传递介质,使固碳排氧工业成为现实。师法自然,植物型的固碳排氧工业和动物型的耗氧排碳工业相平衡的能态工业将使人类与地球和谐互动成为现实,引导世界经济走向能态经济,人类文明走向能态文明,人类与地球走向能态时代。
《冰雹灾害》共计七章:章概述了外有关人工防雹科学技术的形成、发展与实践过程;第2章介绍了冰雹的基本特征、降雹的时空分布规律等;第3章论述了冰雹云和冰雹形成机理、宏微观特征及演变规律;第4章介绍了冰雹的预警预报和外有关新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第5章结合世界范围人工防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介绍了我国人工防雹的总体布局、技术系统建设和对应的防御措施;第6章介绍了冰雹灾害评估和应急响应措施;第7章对冰雹灾害特征及历史上重大灾例进行了简要介绍。《冰雹灾害》可供气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广大民众和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废水处理技术问答》主要介绍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知识及其处理技术,内容包括废(污)水与管理知识,废水中的污染物及其危害、废水一级处理、废水二级生物处理、废水深度处理、污泥处理、废水处理场(厂)常用设备、废水处理常用药剂、废水处理场(厂)基本知识。全书采用问答的形式对上述内容做了较系统的阐述,基本上回答和解决了废水处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废水处理技术问答》可供从事废水处理技术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使用,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系以孙鸿烈院士、张荣祖教授为首的一批中老年著名地理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具有总结性和创新性的著作。全书设四篇十九章,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及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可供农林牧、生态、环境、地理等科技人员,工作在生产建设线的广大干部,以及有关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新时代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在编排上先理论后实践,章到第四章对社区生态环境、创建绿色社区行动、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论阐述,重点放在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含义、内容和方法,特点在于前章概念后续运用、知识点配制结构图,便于读者深入形象地理解。第五章是对应理论部分的实践案例,用鲜活事例、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读者掌握理论、用于实践。第六章对一些中外绿色低碳典型社区进行介绍,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全球性的社区绿色、低碳、生态建设概貌和发展趋势。
《现代除尘理论与技术》共分8章,前两章介绍了在进行颗粒污染物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中所的基础和气溶胶力学基础。后6章则是根据前两章所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讨论各种除尘方法的分离机理,阐述除尘设备的性能、构造、设计和工程应用。本书既可供设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还特别适合于作为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和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林帼秀编写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与实践(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培训教材)》系统阐释了建 设项目环境监理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汇集了各省市实践案例及成功典范,为环境 监理规范化提供了极好借鉴,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 用性。 本书是诸多环境监理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的 智慧和劳动结晶,是他们在开展环境监理培训与应用 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的成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认识源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所有领导者实行正确决策、正确领导,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胜利的一条带根本性的经验。这条经验,历经实践无数次反复检验,证明是普遍真理。这在姜春云同志几十年工作实践所形成的文稿中可以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