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概述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和方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东北地区春玉米、东北地区冬小麦、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和一季稻以及海南橡胶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识别技术和时空分布特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可为农业结构调整、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可供从事农业、气象、经济林等科研、业务和生产的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以供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提出“景观”概念,如果说,艺术美的本体在意境,环境美的本体就在景观。它们是美的一般本体的具体形态。景观的生成有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作用。自然、农村、城市是环境美学研究的三大视域,生态性与人文性、自然性与人工性的矛盾与统一是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环境是我们的家,故环境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家园感。在环境美学的视域内,“宜居”进而“乐居”是环境美的首要功能,“乐游”只能是它的第二功能。
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及其在卫星遥感中应用的专著,内容既包括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和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又吸收了近10年来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成果,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星载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AIRS和IASI成功发射后,红外高光谱卫星资料在大气温湿度廓线、云、气溶胶和沙尘暴、主要温室气体遥感中的进展以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同化、灾害天气分析、气候监测研究中应用的成果。本书注重取材新颖和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注重其实用价值。 本书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卫星大气遥感的科技人员学习用书,也可供相关业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为推进我国“建设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的发展,作者参考了欧、美等国高校中开设的“环境行为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讲授“环境行为概论”课程的讲稿,撰写成本书。 全书共分5章。章述及环境行为学定义与几种学派的论点。第2章介绍了“环境”对行为影响的三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领域性问题;微观、中观、宏观空间层次上人的行为以及所涉及的个人空间、邻里单元、城市意象问题。第3章深入分析了现象环境、个人环境与文脉环境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关于密度、拥挤、西方强迫拆迁给居民带来的负面效果。第4章介绍了当今西方对建筑环境的一些美学探讨。第5章介绍了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之一“观察”的方法。 本书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开设
中欧环境治理项目致力于为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支持中国政府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项目结束之时,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环境治理的种子已经播下,未来必将茁壮成长,我们为能够参与和贡献于这一进程感到自豪和骄傲。 项目实施5年来积累了众多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促进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推广项目成果,经商项目各方,同意编纂出版。《环境公共治理:欧盟经验与中国实践》主要目的是记录项目自始至终的详细历程,包括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主要成果、关键政策建议等。它不仅是资料的保存,更是历史的见证。
2018年,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各项研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与经济定量关系、环境法治、排污许可立法、环境社会治理研究、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际环境政策比较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政策专报、学术文章成果。这些成果得到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一些政策建议和方案已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2018年卷)》即是对这些专报、学术进行分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