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底本为同治三年(1864)严荄辑的《钱胡印存》,存浙派印人钱松、胡震两家印150余方,多附边款,品相上乘。胡震在二十七岁时,结识了钱松,“始大叹服,自是搁笔不复为人刻画金石矣”。年长一岁的胡震甘执弟子礼,与钱松结为师友,二十余年往来无间,俩人之间更是互赠佳作,其中钱松为胡震治达七十余枚。在胡震去世二年后,即同治甲子(1864)年,曾任富阳观察(道员)的同里知交好友应宝时“痛伯恐早世,欲永其名”,与严荄收集钱胡二人遗作,拓印成轶,辑成二册,存世稀少。钱松篆刻造诣甚高,为历代印人所推崇,称其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胡震篆刻取法汉印,亦见功力。而于当世名家,独服膺于钱松,时相切磋,谊同师友,故其所镌拓,深受钱氏影响。胡震之印存世极少,从此谱中可一瞻其面貌。
印章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全套21卷,收入了自先秦至明清印章近三万方,本册收录了自明代时期拥有代表性的官印近千方,入选的拓本皆为后世收藏家之原拓、精拓。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和篆刻的兴衰传承以及篆刻书法篆刻爱好者学习临刻的宝贵资料。将会取得双效!
内容简介 《严复家书》收录严复与严海林、严眉男等人家书,并附诗词稿四页。这批家书的时间大约写在1918-1920年左右。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严复晚年的境遇,诸病缠身不得不以烟膏减却病痛折磨,靠吸食鸦片换得“半日如常人的生活”,困顿病痛前更显英雄气短。家书中的严复,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思想家,而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挂念着家人的境况,诉说着自己的不快。病情描述、求医问药,外籍医生的姓氏以及所用药物、药物疗效如何,精打细算的持家烦恼、喜添幼孙的欢欣……可以说,《严复家书》是很好的近代史史料。此外,《严复家书》亦给人绝佳的书艺欣赏。严复书法久负盛名,虽然是自家儿女,虽然是体倦神疲,严复在下笔时犹能从容委婉,点划间不见一丝荒率苟且。
《汉铜印原》是清乾隆汪启淑所辑,汪启淑安徽歙县人,官至工部郎中。身前藏书极为丰富,尤其是在集印方面。自周秦到宋元,收藏印章达数万纽。汉铜印原所收的印章大部分是汉印,而且有不少是战国古玺印,且品相完好。本印稿是1963年由张鲁庵社员捐赠本社。该印谱共1500余方印稿,原稿没有释文,由本社徐敦德同志加注释文,1996年出版。由于开本,排版,印刷等方面与现在图书的制作方式,印刷工艺有很大差距,且书中有不少差错,现在由本社专业编辑进行重新编排,重新校勘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龟兹石窟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这里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龟兹石窟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很多人知道敦煌石窟,而对于独处更加偏远且保护程度相对低的龟兹石窟则知之甚少。本书旨在向大众介绍这一神秘而美丽的石窟在建筑、雕塑、壁画、人文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影响,并揭示多种文明的碰撞与借鉴。龟兹石窟艺术包括洞窟建筑、塑像和壁画,它是在吸收东西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并不断创新而发展起来的。龟兹石窟艺术见证了包括龟兹文化的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龟兹石窟艺术主要由三种艺术风格构成,即龟兹风艺术、汉风艺术和
钱君匋先生是二十世纪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家,在文学写作、音乐创作、编辑出版和古书画鉴藏诸领域均有成就。本书编者沈建中先生搜罗钱君匋先生历年在报刊、图书上所发表的有关篆刻的文章,尽可能全面辑录钱先生关于篆刻学著述、篆刻创作回忆录和篆刻艺术鉴赏的文论,并精选钱先生具代表性的上百方篆刻作品和钱先生数幅篆刻时的旧影照片,以供鉴赏。另有 编前叙言 ,末附编者纪念文章。本书对篆刻收藏者和爱好者而言,具有相当的参考研究史料价值和鉴赏价值。
石学,即“金石学”之“石学”,是研究并运用石刻文献之学。叶国良先生秉屈万里之传,受孔德成之业,研治石学有年,多有建树。叶先生认为石学分为二支,一曰“括例”,总结碑志撰文通例,结合礼俗制度、碑版沿革等,为研治碑学之门径;二曰“考证”,运用石刻资料,补正经史,于治经读史、研究古代社会,裨益甚钜。二者互相为用,不可偏废。 本书为叶国良先生《石学蠡探》与《石学续探》的合编,深入论述了东汉官宦冢墓碑额题写职官“题尊”之例,与唐宋以降“题终”不同;石本与传世刻本异文产生的原因、如何互校以及互校的用途;失姓碑志如何考证;韩愈碑志文与前人的异同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对东汉至清代的诸多碑志逐一做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兼涉经学、职官、典制、文学、传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又对元明清十二部总结石例的著述作
徽州篆刻在明清篆刻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其涉及印学之广、所创风格流派和印人数量之多外,还在篆刻理论、印章鉴藏、印谱出版等方面均有特殊贡献,从明末到近现代,绵延不绝,代有才人。学者董建作为徽州本土的印学研究者,徽州篆刻、徽州印人始终是他主要的研究课题。近十多年来,他陆续发表了几十篇有份量、有新意的研究徽州印学的论文。本次出版的《徽州印学论文从稿》是董建将历年所撰徽州印学文稿重新修订的论文集,以期弥补学术空白,满足印史研究者的需要。
本书是西泠印社首位“状元”王义骅,纯正的书塾式传统篆刻学习与中国美术学院系统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三十余年篆刻经验首次系统分享。10篇讲稿,结合600余幅历代篆刻作品图版,解读两千年篆刻艺术发展的理论常识;从实用出发,揭示篆刻用字、章法、刀法、和印石的选择的知识要点、实操技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这本《隋唐宋印风》意图在于准确地勾勒隋、唐、宋时期印风发展的脉络,因此,在印蜕的收集和筛选上,既全面地关照各朝代、各印种,也考虑到印风在这数百年间的变化;既客观地反映其制度化的一面,也有意识地揭示其艺术发展的一面,以期达到既勾勒出这一时期印风的大致轮廓,又能提供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印章艺术发展的目的。印章艺术的发展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本书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再现了这些珍贵印章的风采。收集了大量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印章图谱,对于我们学习研究这一时期的印章文化和文字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书是以李祺旧藏宋拓本《九成宫醴泉铭》为基础,全幅原大精临字帖。由于李祺本有60多处字迹严重残损、模糊不清;又因为是刻本,其笔意神采及墨色变化等都有失真。一墨老师“透过刀痕见笔痕”,精准把握欧书的神韵,还原其真实的书写之态,并创作36幅楷书作品,方便临创学习。书籍内容包括《九成宫》原石全貌与全碑精临对照、宋拓李祺本与原大一比一实临对照、行书“透过刀痕见笔痕”感悟题跋。本书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推动作用。
《吴让之自钤印存》收吴让之印蜕三百四十四品。十九为他谱所未收,令人叹为观止。册中《三十六湖长》并《廷飏之印》二品,均有刻后初钤及修饰后之定稿,为从来所未见,弥足珍贵矣。其于刻印颇自满,册中以圆圈自许者计有三十二品,又自题甲等二十五品,乙等三十一品,标以双点者十三品,复以“无意得之”“不单寒”“横直相安”“安顿”“此乃见刀法”等赞语自美,累计八十余品,约为全册之四一。册中《观海者难为水》他谱中曾见款搨,署为“壬辰冬”,时让翁三十四岁,是现存纪年之早作。册中其他作品均更为成熟。 《吴让之自钤印存》收吴让之印蜕三百四十四品。十九为他谱所未收,令人叹为观止。册中《三十六湖长》并《廷飏之印》二品,均有刻后初钤及修饰后之定稿,为从来所未见,弥足珍贵矣。其于刻印颇自满,册中以圆圈自许者计有
本书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北大书法公开课”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本书是以隶书经典之作《曹全碑》为基础,全幅原大精临的字帖。《曹全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拓本清晰,是学习隶书的首选范本。但由于原碑曾经断裂、加之自然剥落、人为破坏,有30处字迹残损不清晰的字,一墨老师“透过刀痕见笔痕”,从笔画到结字,精准把握原碑的笔意神韵,一一还原真实面貌。全碑849个字一一精临,并创作22幅隶书作品,临创结合。本书包含《曹全碑》原石全貌高清拓片、原大一比一实临对照、概况风格的行书题跋。
”大众篆刻”旨在利用现代新科技和新工具,对传统篆刻进行传承创新,不断降低传统篆刻的难度,拓宽篆刻艺术的准入门径,使篆刻成为人们广泛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素和实践,大众篆刻从理念到实践逐渐成熟。《大众篆刻十八讲》阐述了大众篆刻的理念——“印六言”;介绍了推广普及大众篆刻的方法——“印六化”;探讨了大众篆刻走进大众的路径——"印六进”。书中记录了大众篆刻实践活动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大众篆刻爱好者为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为新时代篆刻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
印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存的实物证明,早在殷商时期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社会交往的凭信,已经使用了印章。此外在制陶工艺中,古代的劳动者所使用的陶拍与戳子,在使用上与印章之手段相合,抑或它原本就是产生印章的重要源头之一。作为凭信的印章与作为劳动工具的戳子,在长期发展中合流,成为印章绵延数千年存在的基础。在实用印章阶段,秦汉时期堪称鼎盛。六朝以降,印章开始与书画艺术结缘,书画上的鉴藏印成为印章向纯艺术过渡的契机。由于文人将印章不断引进书画,并注入更多的艺术因素,至元代始演化为一门自觉的文人艺术。在元代不仅确立了印宗秦汉的审美观念,且出现了集自写自刻于一身的文人篆刻家。此后经明清文人的努力,在印材、技法、创作思想、艺术理论诸多方面逐渐使篆刻艺术得以丰富和完善,至此印人辈出,流派变
《历代碑帖法书选(全10册)》由《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是山东美术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经典书系,由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赖非先生主编。现已出版两辑,一经出版,受到书法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和广大读者的青睐,第一、二辑现罄加印。现推出第三辑4册,大8开,包括《尖山刻经》《葛山维摩诘经》《东堪石室铭·置仙坛诗》《沙丘尼寺造像记》四册,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和北齐两朝的摩崖石刻作品的书风面貌。其中《尖山刻经》《葛山维摩诘经》皆属于带有楷书笔意的隶书作品,这类隶书正面取势,结体宽绰。作为“四山摩崖”中的著名刻经作品,首次以大字大开本的形式出版发行。《东堪石室铭》《置仙坛诗》属于刊刻于北魏时期的楷书作品,其风格笔圆体方,含蓄稳重,为“云峰刻石”书风的又一代表,与《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交相辉映。《沙丘尼寺造像记》
草诀百韵歌 定价 35.00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王丙申 页数 112 ISBN编码 9787564435592 内容介绍 《草诀百韵歌》流传版本大致分为墨迹本和石刻拓版两类。明代韩道亨版《草书百韵歌》自问世以来,其版本常以草、楷二体并行,示以上下通格,草书书体作为帖本,小楷书体作为释文,该书既讲解了草法规律,又直观给予学书者字帖范本。本书编者是拥有深厚的书学涵养和书写功夫的文化工作者,诸体皆备,编者将原帖墨迹置于米字格之中,原小楷释文托以底色,其下以现代印刷体编辑释文。 作者简介 王丙申,河南洛阳人。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
本书内容包括两部分院一是孔子学生姓名别号及简介以及画像曰一是作者将孔子高徒的姓名别名分别治印袁汇集成册袁每位弟子一至三方印谱遥
篆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本书是方建勋篆刻儒道释经典语句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庄子》一书是中国思想智慧的杰出体现,书中的词句影响了两千多年以来的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当代书法篆刻家方建勋用将近三年的时间,精选《庄子》一书中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句,创作成了60方印,每个印章都镌刻有边款,体现了中国篆刻之美。本书将配合6月北京画院展览出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性书法类图书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