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界定了结果加重犯的规范构造,明确了我国刑法典中结果加重犯的存在范围。之后运用动态的责任主义观点,提出在实质责任论的背景下,危险性理论能够解释结果加重犯存在的合理性。进而探讨结果加重犯成立的限定规则,提出应当在客观归责和主观归责的分析之后运用 全等审查阶层 理论判断因果历程偏离情形的归责,并对结果加重犯的未遂以及共同犯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结果加重犯的司法认定,对本书提出规则的可操作性予以检验。
《犯罪构成要件理论》详细地研讨了构成要件的概念及其理论功能;构成要件与违法及道义责任的关系;构成要件中的规范要素和主观要素;构成要件与行为;构成要件与因果关系;构成要件的修正形式以及构成要件与共犯、罪数;作为刑事诉讼的指导形象的犯罪构成要件;构成要件和公诉事实及诉讼原因;构成要件与证据;构成要件与上诉审的结构等问题。提出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使所有构成要件都满足,这是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行为的违法性,其阻却性只阻却其可罚性;行为人的道义责任,是对实施违法行为的人进行的,从道义上非难其所实施的行为的规范性判断;未遂犯与共犯是修正构成要件的一般形式;罪数应当以构成要件的充足为标准来决定;诉讼法方面所谓的“应当成立犯罪的事实”必须理解为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即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刑事
由刘灿华和杨建军编著的《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第五分册)》紧密结合刑事办案工作实际,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罪案无一遗漏地进行了系统阐述和解释。对办案中涉及的关于立案标准、认定罪名、罪与非罪的区别、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罪重罪轻、证据范围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逻辑清晰,语言流畅,针对性强,有利于办案时参考。
本书是“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的批科研成果之一。刑法及刑法理论全球化的契机是日益严重的犯罪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首先是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和腐败的全球化,而且这几种犯罪交织在一起,成为对人类日益严重的威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付这种威胁。这就要求全球统一行动,逐步实现刑法及其理论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预防和打击犯罪。
《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是雷炳炎先生又一部力作。 《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从关注明代宗藩犯罪入手,由制度层面切入,叙述了明宗室分封的由来、王府的规制、宗室分封的规模,介绍了明宗室事务管理的相关机构,讨论了明宗藩地位的变化、政策调整与宗藩改革等问题;对种种宗藩犯罪作了翔实的分析、论述;考察了明廷对罪宗的科刑、处置情况,注意议罪方式、定罚程序的细微变化及惩戒的前后差异;探讨了罪宗庶人的安置和善后管理问题,围绕贬废罪宗的生养死葬、婚嫁、袭封爵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考证和论述;探寻了明宗藩犯罪的历史根源,剖析了藩府事务处理各环节种种弊窦与宗藩犯罪的关系,对明宗藩犯罪的人员构成和地理分布作了适当分析,对宗藩犯罪的社会影响亦给予了应有关注。
《上海犯罪现场调查(东方神探阎法医传奇)》是 关于上海803刑侦总队法医专家、刑侦专家阎建军的 纪实报告文学。作者童孟侯以精彩的典型案例为线索 ,通过几十个案件的描写,记录了这位知名法医的传 奇经历,塑造了一个追求科学和正义、具有人文情怀 、令人充满敬意的法医形象。本书主人翁阎建军法医 是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公安局 一级警监,在公安系统赫赫有名。上海几十年来发生 的重大凶杀案,现场调查几乎都有阎法医的身影。作 者从17年前就开始跟踪采访阎法医,甚至和阎法医一 起赶赴犯罪现场开展调查,走访上海市公安局法医室 也达到60多次。在此基础上,全书不仅展现了阎法医 神奇的探案经历,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法医技术,也 描写了阎法医的性格特点和业余爱好,呈现了一个立 体的、有血有肉的东方神探,具有很
本书作者将德国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归纳为双系统的理论。所谓的双系统犯罪构成要件理论是指,判断一个行为是否该当犯罪的标准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理论系统共同完成的:其一是判断行为性质的 三要件 系统,其二是评价行为价值的 不法-罪责 系统。前者是判断系统,后者是评价系统。尽管不同学者对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主张和论证,但是本质上其理论范畴都没有脱离这两个系统。我国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从日本、德国接触和输入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因此这一传统理论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才能融入中国刑法的文化和司法实践中。本书用结构主义的方式,按照德国刑法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论证双系统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现状,希冀这次进入他者(成熟)理论状态的训练和经验,可以为中国刑法提供理论进阶的可能性。
本书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编写。本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全面性、针对性、实用性、新颖性。
本书由大数据与侦查、视频侦查、通信大数据侦查和互联网大数据侦查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中, 章介绍大数据与侦查,包括大数据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大数据侦查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章为视频侦查,主要包括视频大数据侦查的基本知识、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视频图像分析、辨识、查证、研判技能;第三章为通信大数据侦查,主要介绍通信大数据、手机信息及其提取、分析、查证技能;第四章是互联网大数据侦查,通过对互联网上交流、交易等各种数据资源的搜索、分析、辨识,搜寻犯罪线索、查证犯罪事实、锁定犯罪嫌疑人, 介绍互联网大数据侦查综合运用实例。
本书系统介绍了澳门刑法的历史沿革、表现形式、适用范围,以及犯罪论体系概述、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犯罪竞合等内容。本书既是一本适合于大学本科教学用的教科书,也是一本关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专著。作为教科书,本书力求做到使学生对整个大陆法系刑法学的理论体系一目了然,对澳门刑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作为理论专著,本书也凝聚着作者在长期执教生涯中形成的心得与体会,对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许多基本问题,阐述并论证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毒品犯罪侦查的理论研究的内容和体系。就我国毒品问题理论研究而言,从侦查学视角展开对毒品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薄弱的环节和领域,出版的专著、教材、译著寥若晨星,发表的论文也少得可怜,这表明当前我国的毒品犯罪侦查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相反,本书以毒品犯罪侦查为选题,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层次研究,将大力推进我国毒品犯罪侦查理论研究进程。第二,促进各学科间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禁毒理论研究呈现严重的失谐状态,一方面从刑法学、犯罪学和史学视角展开的理论研究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大大促进了禁毒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从侦查学视角对毒品问题展开的理论研究则呈严重的滞后状态,这种不和谐状态,不仅制约了禁毒学科体系的整体推进,
刑事司法鉴定是运用科技手段、专门知识和特别经验为刑事诉讼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和专业服务的司法证明活动,是法律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统一。在近50年的司法实践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部门分设体制为特点的侦鉴一体化制度。随着诉讼民主化和科学化不断推进,我国当前侦鉴一体化制度的弊端和不足日益显现,构建侦鉴分离制度势在必行。本书从刑事司法鉴定基础理论出发,考察了我国刑事司法鉴定体制,重点探讨了侦鉴一体化和侦鉴分离两种制度,并介绍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两种制度的不同观点,z后在侦鉴分离制度的域外考察基础上,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来构建我国侦鉴分离制度。
社区矫正,是在社区开放的环境下矫正罪犯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制度的确立,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明确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不仅是对社区矫正试点试行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司法行政机关履行指导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职能,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书以证据为中心,将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犯罪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出了按犯罪构成要件确定定罪证据的结构,并将证据划分为主体证据、行为证据、结果证据、主观证据、情节证据,构建了犯罪定罪证据认定的新结构、新标准、新要求。作者根据长期的职务犯罪侦查经验,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28种常见犯罪的定罪证据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个案的实证分析从上述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析,为一线侦查人员在办案中收集哪些证据、如何收集证据、怎样评断运用证据提供了实用性极强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准确定罪,而且十分便于司法实践操作,有助于提高侦查、起诉、审判的质量和效率,是在证据理论和应用法律研究上的突破与创新。
本书以证据为中心,将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犯罪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出了按犯罪构成要件确定定罪证据的结构,并将证据划分为主体证据、行为证据、结果证据、主观证据、情节证据,构建了犯罪定罪证据认定的新结构、新标准、新要求。作者根据长期的职务犯罪侦查经验,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28种常见犯罪的定罪证据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个案的实证分析从上述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析,为一线侦查人员在办案中收集哪些证据、如何收集证据、怎样评断运用证据提供了实用性极强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准确定罪,而且十分便于司法实践操作,有助于提高侦查、起诉、审判的质量和效率,是在证据理论和应用法律研究上的突破与创新。
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旧中国随着一些先进人士向国外学习,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将其传人中国。初主要是译介国外的犯罪学论著,进一步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撰写了犯罪学著作,并在高等政法院校开设了这门学科。然而,在新中国犯罪学却是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或者说是逐渐形成的,直至1992年4月2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宣告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组织起来,全面深入地发展阶段。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的成立,凝聚了犯罪学研究相关领导和部门、各界热心人士及犯罪学研究众多同志的心血。它是在经历了五年的艰苦筹建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多年积累,才取得的如此成果。
侦查工作是需要思维的,侦查思维是一个包括很多方面的案情信息处理过程,其中推理是其*主要的方面和*重要的过程。本书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经验,从侦查逻辑与侦查工作的紧密联系出发,整合国内外侦查推理方面的先进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侦查思维中的各种推理方法,同时对大量鲜活而典型的刑侦案例并加以提炼和归纳,明晰展现了实践中侦查推理的过程与要点,使读者能够快速地掌握侦查推理方法和思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