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收录迄今所知山东地区全部北朝佛教刻经。集中在鲁中南山区的摩崖刻经,包括泰山经石峪、新泰徕山、邹城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峄山,汶上水牛山等21座山上的佛经刻字。其场面之宏大,气势之宏伟,堪称中国书法目前一绝。本书对其研究历史、保存现状、石刻内容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学术价值。
“一台砣机、一捧解玉砂,脚蹬手磨……”这是对琢玉艺人的生动描写。经过相玉、构思、切胚、琢磨、抛光等环节,美轮美奂的玉器就在琢玉艺人手中出世了。 玉,本为石,是大自然的精华。人类在打制和磨制石器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用于生产、配饰、礼仪等不同领域。原始先民把美玉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满足了实用和精神上的需求。“玉之美”并非只是材质美,而是原始人类审美追求的体现。从古人用玉取向来看,玉集实用性、审美性、象征性于一体,成为王侯权力的符号、君子品性的表征以及文人把玩的对象。 中国人爱玉崇玉,形成了特有的玉文化,以致延伸到语言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玉女、玉郎、玉音、玉貌、玉成、玉册、玉玺等词语。玉文化甚至渗透到人名中,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宝钗、黛玉等名字。还有君子比德于玉,乃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由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
山西是目前我国金代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查阅《全辽金文》,可印证山西省的寺观重修重建活动几乎持续于整个金代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金代,皇家对寺观中的造像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无名额的寺观,要求其不得有任何造像活动。一旦有修建及造像活动,必须得到所属州府县衙以及僧道司各分管机构的批准和画押,方可开工或获取资格。另外,寺观庙堂的看护及管理者,也须得到各级部门的批准,才能获取正式资格。严格的管理及看护制度,为金代寺观的修建、造像的制作及其保护提供了质量的保证。这可能也是我国金代彩塑艺术水平甚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百年共和之际,为了展示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由陈培一编著的《雕塑?城市》梳理中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百年发展脉络,同时解读中国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丰富的城市文化以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台、港、澳)选取100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这些城市标志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切入,立足于大中国的格局,在大文化生态的背景下,展开对城市历史、文化和雕塑作品的咀嚼,品味,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逐一研究解读这些城市。 《雕塑?城市》图文并茂,集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历史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可读性和欣赏性较强。《雕塑?城市》既是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推介品,又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参考资料,也是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的专业参考资料
2013年中国当代版画新人新作展是一个注重学术性、探索性、包容性的展览,本次展览从全国40岁以下的众多版画新人中选20位年轻版画家,从艺术水准与版种风格取向方面具有代表性,他们或在媒材技艺上悉心实验、探索,这是本次新人新作展的独特之处。本书稿是本次展览的作品汇集,内容有作品展示、创作手稿及评论性文章,内容丰富,学术性较强。
清代的殿版画数量庞大,风格也非常写实,山川河流、市镇庙宇、民俗风情等都有表现,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献价值,研究清代宫廷版画对于展示当时的政治生活、风俗文化、艺术风貌甚至经济发展都有助益。清代殿版画共刻有五十余种,多由宫廷画师绘制底本,而后由技艺精湛的雕工镌刻,精印精装,品质上乘,当时多藏于宫中,或颁发给文武官员、外邦使臣等,坊间流传较少,且比较散乱,不成体系。故宫博物院于今藏有大量清代殿版画,从顺治时期至光绪时期都有收藏,且品类齐全,包括木刻版画、铜版版画、石版版画,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本图录的编纂,意在对清代殿版画做一个更完整的展示、更系统有脉络的梳理,希望能有助于学者同人对殿版画的研究,为清史研究提供更为翔实的图像类资料。
数百年间,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风行于徽州的城镇乡村,几乎每座徽州的明清古民居里都有木雕作品,其工艺精美,风格独特,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木雕工艺在徽州建筑装饰中应用广泛,经久不衰。当时徽州雕刻人才众多,工匠技艺高超,居民文化素养高。要了解徽州地方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就得从木雕的历史说起。中国木雕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雕鱼,虽距今约七千年,但已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是现今所见早的木雕作品。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墨子·节用(中)》云:“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说明墨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职业化的木工——梓匠,这正是建筑木雕产生和发展
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理想模式,尤其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建设,吸收历代都城建设的精华,其规划设计之完美,建筑规模之宏伟,建筑水平之高超,文化内涵之丰富,成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巅峰之作。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7.8公里,宛如北京城市的脊梁,绘就了一幅有节奏、有层次、有高峰、趣味深长的壮美画卷,以其雄伟之气魄,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担当起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华夏大地的历史经纬。版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版画被用于书籍插图、宣传画等多个领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本书首次将版画与北京中轴线联结起来,钩沉古籍文献中反映中轴线的古版画作品以及西方人刊刻的铜版画、石印版画等,加之新时代创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由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之一卷,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和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编辑、并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同时出版,向全世界发行。 全书约40万字。卷首的两篇文章由本书的两位作者撰写,综述中国雕塑发展演变的人文环境和轨迹,供审美观念相异的中西方读者作导读之用。主体部分由上下两编构成,共四章,由当今对中国雕塑研究造诣精深的四位中外学者分别撰写。他们以新的视角和富有启迪性的论述方法介绍了自原始社会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国雕塑的门类、艺术样式、创作成就、时代风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域外艺术等对其形成的影响。本书兼容了中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的近期新成果,文中有关新近考古发现和边地雕塑遗存的探讨,揭示出众多鲜为人知的艺术现象,令人耳目一新。 随文配有雕塑遗存图
“一台砣机、一捧解玉砂,脚蹬手磨……”这是对琢玉艺人的生动描写。经过相玉、构思、切胚、琢磨、抛光等环节,美轮美奂的玉器就在琢玉艺人手中出世了。 玉,本为石,是大自然的精华。人类在打制和磨制石器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用于生产、配饰、礼仪等不同领域。原始先民把美玉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满足了实用和精神上的需求。“玉之美”并非只是材质美,而是原始人类审美追求的体现。从古人用玉取向来看,玉集实用性、审美性、象征性于一体,成为王侯权力的符号、君子品性的表征以及文人把玩的对象。 中国人爱玉崇玉,形成了特有的玉文化,以致延伸到语言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玉女、玉郎、玉音、玉貌、玉成、玉册、玉玺等词语。玉文化甚至渗透到人名中,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宝钗、黛玉等名字。还有君子比德于玉,乃
《李仁清传拓艺术》为河南省文博界著名传拓技师李仁清所拓河南省内重要文物拓片、北京大学特展部分的集合。河南省是文物大省,地面现存文物丰富,传拓重要碑刻的技术以及行为颇有历史,然而在高浮雕的传拓方面一直存在空白。李仁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终于开发出高浮雕技法,通过特殊的技艺,将雕像立体的雕刻转化成平面图形,用色彩浓淡显示浮雕各部位,保存了大量更贴近文物的资料。书内包括著名的嵩山汉代三阙、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林州洪谷寺、巩义宋陵圆雕等雕塑的拓片,拓片资料价值及艺术价值相当大。
山西是目前我国金代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查阅《全辽金文》,可印证山西省的寺观重修重建活动几乎持续于整个金代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金代,皇家对寺观中的造像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无名额的寺观,要求其不得有任何造像活动。一旦有修建及造像活动,必须得到所属州府县衙以及僧道司各分管机构的批准和画押,方可开工或获取资格。另外,寺观庙堂的看护及管理者,也须得到各级部门的批准,才能获取正式资格。严格的管理及看护制度,为金代寺观的修建、造像的制作及其保护提供了质量的保证。这可能也是我国金代彩塑艺术水平甚高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