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江苏47所高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优秀案例,为读者呈现了近年来江苏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阅读推广工作的生动实践。既包括主题性项目式案例,又吸纳综合性系列化案例;既有主创团队提供的案例背景、主要做法、创新之处、主要成效、案例启示,又有专家分享的精准评析和推广建议。内容涉及红色经典、通识教育、职业素养、信息素养、推广创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对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高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营造书香校园、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供了江苏经验。
本项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为辅,将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将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较,采用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原理,重点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沙中比较,展现沙特民众心中的文化中国。本书有12章。第1章介绍了调查的评估体系、数据搜集过程和样本基本分布、将在以后各章进行的人群分析和相关分析。第2-11章,依照中华文化影响力评估体系的二级指标(文化符号、文化产品、价值观、思维方式、中国人、文化团体/企业、大众传媒、经济、文化形象、国家形象)次序,对各指标中的诸因素在沙特受访者中的影响进行定量的比较分析研究,每章内容大致为:在 问卷设计 部分,介绍了要调查相应二级指标各因素的原因;在 数据分析 部分,通过频率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 中东欧国家的中国文化研究 。在 一带一路 倡议持续深入和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断深化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持续升温,研究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意义逐渐凸显。通过梳理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历程和特点发现,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和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形式多样、亮点纷呈,整体呈现中方主动传播、中东欧国家积极推进,兼具中外汇聚合力、官方多部门联合、民间广泛参与的特点,在汉语教育、文学译介、学术研究、双边对话等多维度取得显著成效,硕果累累。此外,中医药、武术等国粹也走进中东欧文明的 百花园 ,贡献中国智慧、传递中国理念。通过梳理研究也发现,由于汉学在中东欧各个国家的起步时间不一,中东欧部分国家尚未创建专门的学术期刊或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1874—1949)是天津档案馆画报收藏、研究专家周利成及其学术团队历时20余年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画报资料集成和研究成果,几乎囊括了1874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出版的所有画报。包括图录提要卷(附佚失画报辑要)、报刊文论卷、公牍档案卷、中国近代画报史稿等内容。本书为《中国近代画报大系·报刊文论卷》,选录1893年至1949年中国各地报刊中关于画报的评论性文章346篇,按内容分为创刊宗旨、编辑者言、品评纪念、调查报道、历史考述、理论概观、报人七个部分。每部分文章按照发表时间顺序排列。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近代画报史、新闻出版史等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李怀波在《选择·接受·误读:杰克·伦敦在中国的形象研究》这部专著中综合运用了形象学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分别论述了杰克·伦敦形象的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多元多样化,重点探讨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三类不同形象,即社会主义者形象、个人主义者形象和强者形象,并阐述了这些形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李怀波立足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审视杰克·伦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流通和批评的历史,指出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不同形象是中国接受者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进行选择性接受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下)》为原北大亚太研究院院长、中外文化交流史权威何芳川教授,组织国内影响力强大的学术力量编写而成,内容条贯周详、体系严谨清晰、简洁流畅,集权威性、严谨性、人文性以及可读性于一身。它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将中国在西、南、东、北方向,从古至今与外界交流的历史娓娓道来。既有纵向的历史论述,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与欧洲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几个时间段论述了不同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状况;又有横向的文化比较,从中国-东北亚,中国-东南亚、南亚,中国-西亚-非洲,中国-欧洲,中国-美洲五个地域性的角度来全面阐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