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过往,阐释汉藏佛教界的内在动力与行动思考,感悟汉藏佛教界寻求推进文化交流的不懈与不舍,洞悉汉藏佛教界文化相惜、身份相依的凝视与守望,解读民国时期文化交流政策的适应与困境。
随着 一带一路 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强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凝聚更多合作共识,切实增进与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显得愈发重要和必要。本书尝试性从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的话语内容、话语权、话语传播方式、话语传播媒介、话语影响力等方面理清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研究提出话语体系的总体框架。通过大量案例梳理和实践总结,对五个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细致阐述,探讨了话语要素结合应用的路径方法。同时,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的实践工作,提出应用大数据优化 一带一路 话语对外传播的工作建议。本书对于开展 一带一路 对外传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研究学者、实践工作者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旨在探讨蔗糖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史。作者通过研究蔗糖的历史,还原了糖自先秦至清代的种植、制造、使用等演变、传播的历程,揭示了蔗糖与印度、阿拉伯、欧洲等地的关系,以及蔗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书中特别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蔗糖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它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作者从中总结出,文化交流使科技得以发展,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全书材料详实,考证严格,是不可多得的专类史类研究作品。
2013 年 10 月,*总书记首次提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符号系统,其核心价值观经过历史的积淀被人们普遍认同,形成连续的长时段文化价值链,是世界文明发展史整体脉络中的重要一环,也反映了中国对于海洋文化的自我认知。本书运用了多种调查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调查资料的组成,从两大方面展开:一是探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统自身的继承与新变,二是梳理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文化建构与实践。 本书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 8 章。绪论对本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阐释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文化战略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做出概述。第 1 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战略思考。第 2 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研究。第 3 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是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二十多年心血之硕果。这部巨著于1983年由巴黎的斯巴格(巴比鲁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被作者自己译作波斯文准备出版。《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内容共分三编。第一编是《波斯史料》。作者在这一编中译注了三种古代波斯文著作:《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作者把这三种有关中国和波斯之历史关系。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关系的重要古波斯文著作译成法文并作了长篇注释。他在注释中提供的资料价值可贵,其诠释又多具新颖观点。他对中国文化(也包括印度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并在波斯得以发展,然后又传向西方(特别是罗马)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有许多观点是先人
文学的理解活动是一个对思想丛林的“以心会心”的自由穿梭过程,也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再度审美创造。颜翔林著的《历史与美学的对话--王充闾散文研究》依凭于哲学、美学、阐释学、文化学、伦理学等理论资源,对当代有名散文家王充间半个多世纪的文学踪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究,以文本为轴心和以“历史与美学的对话”为经纬,对作家各个时期的散文集予以细致的审美分析和艺术归纳,既是对文本的意义溯源,也是对文本的深度诠释,力图还原和勾画一个王充闾散文的美学图谱,令玄奥的美学研究和感性的散文文本相得益彰。
《上海文化消费调查:方法、数据和应用》一书与《上海文化消费调查报告》是理论和上海市地区田野调查互相参照映证的姊妹篇,文化消费的概念,属于“文化”和“经济”两大领域的重叠部分,涉及到文化产业、市场体制、消费群体和消费文明等多个面向。《上海文化消费调查:数据、方法和应用》重点把握文化消费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不同面向的结合点,运用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结合社会调查、统计报告和大数据等多种类型数据的交叉分析,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上海特征的文化消费理论。
本书意在揭示公共外交在围绕大型靠前体育赛事这一“低政治”平台上发挥作用的行为轨迹和内在逻辑。研究采取综观视角,从公共外交的界定以及靠前关系三大研究传统出发,形成了由政治动机、靠前传播、外交沟通以及“低
21 世纪初出现了世界格局一个全新维度,就是中国因素的加入。中国走向世界,在改变自己中影响世界,在发展自己中促进世界。这种在开放中变迁,在碰撞中融合的过程自然是一个跨文化对话的过程,而要展望这一过程的方向,要问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积极因素是否能够持续,就必然要深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就不能不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觉。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外交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地区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的文化形式,要通过文化的交流交往来增进沿线民众的了解,促进沿线民众的交流合作,搭建起沿线民众面中心灵沟通的桥梁。因此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上海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重要门户城市、“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将发挥文化领域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统筹推进多领域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本书以“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主题,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和顺利落地相关重要课题,对上海在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上海“一带一路”文化
在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电影目前,中国题材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体裁多样,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已然构成了好莱坞电影形象的一个十分突出现象。表面看来,好莱坞的中国形象似乎总是在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跳荡摇摆,生产与传播目前显现出了混乱的形象谱系。而深层次审视,好莱坞在集体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对中国形象表现上却更多呈现出了漫画化、妖魔化和丑化等负面倾向,在忽明忽暗的镜像所展示的种族、性别与政治等的交错层面间充满着傲慢与偏见。好莱坞电影与美国现实政治常常是一种互文关系,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本书试图对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形象问题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一次描述和阐释,以进一步厘清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内涵与实质所在。
文学作品体现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承载着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元素,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交流过程中,“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两个双向的交流渠道,勘察交流中“西风东渐”和“东风西去”的过程对于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德国作为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故乡,自晚清民国时期便在中国传播,而中国文学,随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德国的“知音”越来越多。探讨中德文学交流问题能让学界对如何“引进”德语文学,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有更深刻的了解。 本书标题源自美国人阿林顿(Lewis Charles Arlington,1859-1942)著作《青龙过眼》(Through the Dragon’s Eyes),阿林顿在书中回忆了50年在华经历。1931年版配图解读了“青龙过眼”的含义。青龙(中国)反抓望远镜,镜头下的西洋人显得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