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音响四方(李鸣盛)》由刘连伦编著。《玉音响四方(李鸣盛)》简介:素有国剧之称的京戏,两百年来好角儿辈出,单就老生这一行而言,更是群星荟萃、流派纷呈。其中余叔岩的余派、高庆奎的高派、言菊朋的言派
“梅兰芳艺术人生文丛”为我社与梅兰芳纪念馆合作项目。说到梅兰芳辉煌而极具传奇性的一生,北京这座城市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出生于此、学艺于此、初次登台于此、成名于此、登上艺术于此,及至其人生的落幕也于此。梅兰芳在北京的居所及其变迁,一方面连缀了他在这座古都中的人生轨迹,另一方面也涵融了他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本书主要聚焦于梅兰芳在北京地区的故居,通过对这些故居的变迁及其背后故事的梳理描述,探寻并还原生活在另一个文化空间中的梅兰芳。
......
......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慧芳,从小在祖父的熏陶下爱上了唱京戏,6岁起就成了卖唱的苦孩子;三四十年代在饥寒交迫的旧世道中为养家糊口渐渐练就了精湛的技艺,终成名角儿,还演过话剧、电影,才艺超众;五六十年代在意气风发地开始了艺术高峰的攀登,在志愿军保家卫国精神感召下,李慧芳升华出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开阔了为京剧奋斗终生的胸襟,从红透江南的京剧艺人成长为誉满海内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十年动乱,衷情不变;七八十年代为京剧的恢复传承,李慧芳呕心沥血,阐扬光大;晚年的李慧芳,重病缠身仍不遗余力地弘扬国粹,只要登上养育了她毕生的京剧大舞台,生老病死全抛九霄外,她的生命顿时绽放出绚烂夺目的青春华彩。李慧芳获中国戏曲表演终生成就奖,成为京剧杂家艺术最有魅力的耀眼标识!
“你应该知道的”系列丛书,共11册,将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人物事迹,结合其伟大作品或彪著人类史册的伟大成就娓娓道来,寓艺术作品、政治思想、发明创造于故事,寄优雅气息于行文辞藻。
莎士比亚,诗人、剧作家、导演、演员、剧院股东,一生身兼数职。 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每一本莎士比亚传都是5%的事实加上95%的猜想。 我写这本书倒不怎么是因为世界上还需要一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我的想法很简单:根据记录,看看我们对莎士比亚能知道多少,又真正知道了多少。 作者说。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准确有趣的莎士比亚传记。既适合新手,又适合专家。 翻开本书,开始这次通往莎士比亚时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程砚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再改砚秋,字御霜。京剧大师,程派创始人,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并誉为“四大名旦”。其唱腔幽咽婉转、若断若续、深邃含蓄、亢坠绵延,于凄楚哀怨、缠绵悱恻中蕴藏刚劲,被公认为“程腔”;其舞台形象典雅娴静,如霜天白菊,别具清俊之美;其表演于眼神、身段、步法、批法、水袖、剑术多有创新,独创一派风格;其人格高洁坦荡、襟怀洒落,郭沫若评价他:一生不迷茫、不自欺、不虚伪;其气质儒雅,温厚宽和,恂恂如书生,世人总结: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其品行方正、浩气凛然,周恩来自1927年介绍贺龙入党后三十年来,只为程砚秋亲任入党介绍人,另一个介绍人恰为贺龙,传为佳话;其代表剧目经典传世,有《锁麟囊》、《荒山泪》、《青霜剑》、《春
舒适,1916年4月生于北京,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原名舒昌格,7岁随父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复旦附中就读,后入复旦大学、持志大学(上海外语学院前身)就读。1935年参加大学剧人协会,始演话剧《黑地狱》,并加入“青鸟剧社”。1937年始频频登台,参演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岳飞》等。并涉足电影,出演《桃色新闻》《歌儿救母记》,又自编自导《卖花的女儿》,渐成上海滩当红小生。 上世纪40年代,赴香港发展,边拍电影边从事进步地下工作,在上海、香港两地的42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其中有影响的作品有《长相思》《春之梦》《浮生六记》《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清宫秘史》等。同时还编导了影片《地老天荒》《苦儿天堂》,导演了影片《母亲》《秋之歌》《蝴蝶梦》等。1952年返沪。 舒适一生编、导、演电影七十余部
素有国剧之称的京戏,两百年来好角儿辈出,单就老生这一行而言,更是群星荟萃、流派纷呈。其中余叔岩的余派、高庆奎的高派、言菊朋的言派、周信芳的麒派以及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创立的马、谭、奚、杨流派至今影响仍然很大,传承者各有代表人物,而流传最广的杨派艺术传人中,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盛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李鸣盛12岁时在马连良提议下学习京剧。从踏入梨园行那天起,他就经受了年复一年那学戏的艰苦,崭露头角又享受到了鲜花和掌声的快乐。他也曾在倒仓中痛苦徘徊,他也曾在倒好中东山再起。《文昭关》《失空斩》《杨家将》等杨派剧目使他在菊坛名声大噪。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为广大的指战员服务。他也曾多次随艺术团出访各国,为祖国赢得荣誉。1958年为了支援边疆建设,他义无反顾
杨宝森是中国京剧史上的“四大须生”之一,出 身梨园世家。八岁学艺。曾拜陈秀华、鲍吉祥为师, 学余派(余叔岩创)。后带艺搭班入斌庆社科班。十 四岁登台。1939年组建宝华社挑班演出。他虽以唱功 为主,但是做派也有相当的功力。新中国成立后,任 天津市京剧团团长。他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 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谭派和余派艺术,使得“杨派” 成为当今流传*广、影响*大的京剧流派之一,*造 就了“十生九杨”的京剧生行格局。许锦文编*的《 自创一派(杨宝森)》成功地反映了传主的艺术道路和 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