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的经典酵母实验教程的第二版,收录了酵母研究中常用的减数分裂作图、转化、基因置换等11个实验,以及酵母蛋白抽提、活体染色、RNA分离等28种技术方法。文字简洁明了,内容全面而详细,兼顾经典和前沿,是该领域的**之作。
近年来,以DNA探针与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新技术有了很大发展。FISH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诊断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中,包括儿科学、医学、遗传学、围产医学、生殖医学、病理学、血液学和肿瘤学邓。本书为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对绝大多数的FISH技术都提供了稳定可靠、步骤详尽、易于操作的实验方法。书中的实验注意事项和疑难解答都是在每位编者的亲身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有助于得到最佳的实验结果。书中部分章节还对某些专题进行了综述。 本书对于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所有细胞遗传学家、病理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初学者以及学习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遗传学学科的起源应归功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以及土9世纪后半期BaranetSky提出的染色体的概念。遗传学学科的真正构成是在20世纪初期形成的。而关于基因确切的化学属性知识及其表达机制方面的突破,是在于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可以解释基因的所有属性。这之后的一系列发明和创造,导致遗传语言的确立。解释基因的核酸语言翻译成为蛋白质的氨基酸语言的机制的密码概念是一个重大的发展。一旦基因和遗传密码的属性得到认识,技术上的惊人发展将会导致这样的事实,基因可以被分离、合成、分析,并且可以被改造,被从一种有机体直接转移到另一种有机体上。这种培育转基因作物的新技术,结合传统的作物改良方法,如通过突变、染色体变异和杂交等所产生的影响,简直难以估量。 同时,作为遗传物质或基因的载体,需要
《遗传学原理》涵盖经典遗传、分子遗传、群体(和)进化遗传三大部分的基础内容。经典遗传主要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遗传定律,性别决定和与性别有关的遗传,连锁基因遗传和真核生物遗传作图,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非孟德尔式遗传。分子遗传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和遗传信息的传递,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转座子遗传分析,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突变、修复、重组和基因概念的发展,遗传的三个热门话题(发育遗传、免疫遗传和癌遗传的分子基础),重组DNA技术和基因组学。群体(和)进化遗传涉及群体遗传、数量性状遗传和进化遗传。
生物高分子不仅能够在生物体中合成,而且是构成细胞干重物质的多组分。本多卷书综述了生物高分子的产生和代谢情况,介绍了生物工程法生产、从生命体分离和改性、材料特性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应用在日用产品、医学、制药工业、食品工业、农业、纺织工业和包装工业,还概述了生物高分子的发展前景。 第3a卷、第3b卷和第4卷介绍聚酯的合成、代谢及其生产和应用总况。另外,还介绍以不同方法合成的聚酯,包括生物法和化学工艺生产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相关进展。 第3b卷着重于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和其他合成聚酯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其他特性以及聚酯化学合成的各种方法。本卷以分析测定PHA化学组成开篇,介绍PHA胞内降解、胞外PHA解聚酶及PHA胞外降解、PHA结构和化学组成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聚酯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其他特性(如溶解性、结晶性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DNA-RNA-蛋白质”这一中心法则不能解释所有生命现象。表观遗传学是在这些例外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的,是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等。表观遗传学已经部分颠覆了我们对生物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理解。本书共分为七篇,主要内容涵盖DNA甲基化、组蛋自修饰、miRNA调控研究前沿和实验技术。在主要阐述了表观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国内外**科研成果,系统总结介绍了当前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和**研究方法。
《细菌分子遗传学(原书第五版)》是经典著作《细菌分子遗传学》的第五版(版于1989年出版),全书共十章。本书清晰透彻地阐述了细菌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着重于从分子水平分析了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机制。 本书尤其注重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核染色质修饰、印记基因丢失及microRNA等,作为一种阐述具有相同DNA序列的细胞或生物体如何产生明显表型差异的机制,有助于解释生活习惯与疾病发生间的关系,可作为疾病诊断、防治的生物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深入了解表观遗传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对于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由五部分共19章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遗传学工作者所面临的生物信息学挑战以及遗传数据的操作和管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以人类单体型图谱计划(HapMap)、人类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为代表的多元化数据;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用于遗传学研究设计和分析的生物信息学策略和手段;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基因分析与疾病的关联及其代表案例;第五部分介绍了利用数据库界面进行全面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的流程,其中覆盖了微阵列等一些非常实用的技术,并且就药物遗传学等前沿领域展开了前瞻性的论述。 本书适合统计学和群体遗传学专业,以及具有分子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背景的高等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对从事人类及模式生物研究的广大实验室研究人员、临床研究人员以及实验室负责人都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本书以辅助生殖实验室方面的技术为重点,全面介绍了配子和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实验室的建立、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知识,并重点对各项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使读者对生殖医学实验室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并且具备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本书为从事生殖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生、实验室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也可供其他临床医生阅读。
基因替换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中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袁志发所著的《群体遗传学进化与熵》在论证熵作为多样性测度及其遗传学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熵信息原理讲述了群体平衡、非*交配群体、系统性过程、*遗传漂变和分子进化中的熵变规律,探讨了生物进化与熵的关系。 《群体遗传学进化与熵》可供遗传学工作者、应用数学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第三版)》是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也是中国医科大学***课程改革重点项目成呆。《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第三版)》依据医学遗传学、人体生殖学和胚胎发育学三个学科课程内容进行编写,以经典和现代医学遗传学为基础,阐述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正常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发生机制及畸形和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应采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第三版)》力求在各章中反映当今学术前沿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如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新进展、先天性畸形机制研究的新成果、表观遗传学机制、胚胎干细胞基因治疗、分子遗传学的新技术(如高通量测序、基因组编辑、生物芯片-微阵列等) ,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体现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的精准医学模式的可行性,展望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前景。《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第三版)
本书应及时之需,深入阐述了酶催化反应(生物催化)的专一过程,剖析了生物催化优于化学催化的特点:低温、常压、异构化、消旋化和差向异构化的难题减到少:固定化细胞和固定化酶可以重复使用多次;酶的过量表达改善了过程的经济性、提高了过程效率。本书原著由6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执笔,超过20位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学者参加翻译。本书价值在于:阐述不同类型的酶催化不同反应合成多种手性分子,这些手性分子用于药物、农药、食品和香料等产品的化学-酶法合成。涵盖的内容有:水解酶(脂肪酶、酯酶、蛋白酶、酰胺酶、乙内酰脲酶等)用于消旋体拆分以及对映体富集的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氧化还原酶和氨基转移酶在手性醇、氨基酸和胺类合成中的应用,醛缩酶和脱羧酶催经醛醇缩合和偶姻缩合进和不对称合成,包括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在内的氧化酶
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不亚于霍金在物理学中的地位。2003年恰是其做出划时代贡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0周年。据内部消息,中国遗传学会已邀请其访华,沃森初定在今年9月下旬到北京。届时,定有中央领导人接见。本书是一部关于沃森及分子生物学的精彩的传记,本月在国外刚刚出版。书的作者是与沃森颇为亲近的纽约时代周刊科学记者。该书应时而出,在国外获得极高评价,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也发表了长篇书评(附上)。考虑到此书的价值和出版意义,加上沃森来京又是一个极好的营销机会,我们建议尽快列选,以便后续的操作,争取在今年9月份出书。
本书建立在作者十多年科研和教学的基础之上,全书可分为四部分。第1章为*部分,介绍遗传研究群体。主要包括常见群体类型、基因型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基因效应和遗传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单环境和多环境表型观测值的方差分析,以及基因型值和遗传力的估计等内容。第2章为第二部分,介绍连锁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主要包括世代转移矩阵、两个座位上基因型的理论频率、两个基因座位间重组率的估算、作图函数和遗传图谱构建算法等内容。第3~第7章为第三部分,介绍数量性状基因的作图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单标记分析,简单区间作图,完备区间作图,上位型互作及与环境互作的QTL作图,选择群体、自然群体和多亲本群体的基因定位,以及QTL作图中常见问题解析等内容。第8~第10章为第四部分,介绍育种中的模拟、预测和设计。主要包括育种过程的建
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中,以前未见的各类动物快速辐射演化,产生了几乎现在所有现生门类动物躯体构型,一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众多质疑。而作者及其团队研究的是寒武纪之前(即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的 震旦纪(6.35-5.4亿年) ,国际上称 埃迪卡拉纪 )的早期生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震旦系地层中保存的化石 瓮安生物群、蓝田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一系列发现和研究,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 复杂生命 在 寒武纪大爆发 之前有一个更加久远的演化历史,这是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诠释和重要补充。 本书首先讲述了作者和研究团队成员亲身经历的中国震旦纪四大化石库的发现和研究过程,渗透了科学探索精神及科学研究方法。并深刻怀念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帮助和指导,以此书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关爱和支持致以诚挚的敬意!另一方
《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是融汇了近代植物基因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成果编写而成的系统论述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的“十二五”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对**版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共设八篇46章,新增了“植物基因变异分子生物学”、“植物质体基因转化系统”及“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调控”等共20余章,*后还增加了第八篇生物信息学与植物基因工程,新增内容为《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引入了许多**的图表及近三年的新文献,力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深入浅出,使《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具有多种功能。
本书以葡萄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阐述了葡萄遗传育种的理论、实践性成果以及葡萄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内容。全书共分 9 章,对葡萄的植物学分类与品种分类、重要性状遗传特点、种质资源研究、育种方法与进展、转基因、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本书是我国部关于葡萄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的著作,可为果树工作者以及对果树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研究感兴趣的科技人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