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文站基本资料汇编》由岳利军等编著
本书以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在大型引调水工程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首先,深入探讨了大型引调水工程作为关键的战略性水源工程,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与资源优化配置、区域水环境改善,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其次,重点关注引调水工程水资源优化调配与水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第三部分涉及引调水工程河道穿越施工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第四部分则聚焦于引调水工程施工工法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第五部分包括引调水工程管道工艺技术与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一部分涉及引调水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运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黄河天然时期多年平均来沙量16亿t(陕县,1919~1960年),天然径流量559亿m3(花园口,1919~1975年)。然而,在年均降水量基本正常的2000~2014年,黄河年均来沙量只有2.7亿t,天然径流量仅456亿m3,水沙减少程度远超过1919~2000年的任何时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刘晓燕主编,刘昌明总主编的《黄河近年水沙锐减成因(精)/水科学前沿丛书》采用遥感调查、实地查勘、实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降雨和水沙变化,以及水库、淤地坝、林草植被、梯田、灌溉引水、河道冲淤和煤矿开采等主要下垫面因素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查清了黄河近年水沙锐减的原因和各因素贡献。 本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规划、管理、设计和治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阅读与参考。
本书针对内蒙古“一湖两海”(呼伦湖、岱海和乌梁素海)流域水资源时空演化及生态退化机理问题,总结了团队围绕内蒙古“一湖两海”区域水资源、水生态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间关系、湖泊水量水质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湖泊水量水质动态耦合与生态退化机理及湖泊地表水-地下水互馈机制与贡献及水资源、水生态承载力间的协同效应等研究的新成果新认识,意在破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下的“一湖两海”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演变机制,攻克“一湖两海”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精细刻画技术方法和寒早区流域冰封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承载提升技术方法难点。综合性解析内蒙古“一湖两海”全流域全过程水量水质水生态耦合机制是本书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水质、水量、水生态统筹协调的湖泊保护治理理念。 本书围绕内蒙古“一湖两海
本书旨在站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上,同时结合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系统总结近年来陕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在国内新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及其周边河湖防洪排涝等功能性整治的基础上,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设计方面取得的很好成果,全面展示城市及其周边河湖生态治理和建设实例,以有力促进城市河湖生态建设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全面提高城市河湖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和设计水平。
针对南方湿润区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分布不均且用水强度高的特点,提出了至2030年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阶段目标,制定了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及总量控制性指标,明确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及管理措施,制定了重点领域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提出了下游区域对流域入境水的水资源量和质的要求以及重点跨流域或区域调水方案。针对南方湿润区降水频率与径流频率时空不同步现象,提出了运用典型年型水资源配置结果反映不同来水频率下的水资源配置情况的方法,对丰富和完善丰水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对河湖水系连通面临的水资源、防洪、环境、生态、哲学、经济和法律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 全书分为三篇,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了河湖水系连通的概念、内涵和驱动机制,构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框架,探讨了规划设计层面和运行管理层面的关键技术,讨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总体布局和国家战略,分析了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实施对水资源、防洪、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全面剖析和研究了河湖水系连通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依托关中地区和山东潍坊典型案例,分别研究了连通的环境影响、生态效应、法规建设和经济效益,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基本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总体战略格局。 本书可供水利工程管理和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水文
本卷分为“总述”和“大事记”两部分。 “总述”为各分卷之统领,全面、系统而又简要地记述了中国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及其特点,介绍了历代运河管理制度的变迁以及运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聪明才智和坚韧毅力。 “大事记”以时间为线索,简要记述自古迄今与中国运河有关的重要事项,勾画中国运河的历史轨迹,展现运河发展的脉络。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开凿及变化,与运河相关的工程设施修建情况,运河管理机构的置废迁移,主要职司长官的 迭,历代运河水源管理及通运制度的变化,与运河相关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有关运河的重要著作、诏令、奏议、文件、政策法规,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等。
针对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基于数字水网的京津冀水资源综合调控平台研究与应用》紧扣多源信息融合、数字水网构建、综合调控平台研发、业务内容库建立和水资源调控业务化服务等内容,提出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大数据价值化服务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数字水网并对其进行可视化集成,研发基于云服务架构和数字水网的京津冀水资源综合调控平台,创建面向主题服务的京津冀水资源业务化服务模式,搭建京津冀水资源调控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业务化服务,为京津冀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本书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水库水沙运动和泥沙淤积特征发生显著改变,产生的一系列水生态环境效应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系统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库区水流动力特性和泥沙淤积特性;从水库蓄水后水质参数的变化,营养物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赋存状况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三峡水库水沙变化所产生的水环境效应;基于水库蓄水后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等重点生物群落的现存量和群落特征变化,探索水沙变化的水生态效应;研发基于水沙调控的水库调度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工程的调度运行、水库减淤、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围绕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改善水库水环境问题,提出“联合水库、动态过程、调和效益、协作调度”的生态环境调度研究新思路,研发改善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开展基于三峡水库水环境改善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依托重大水利工程的水环境长效治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三峡水库水环境特征和污染负荷评估;三峡水库水环境对水库调度的响应关系;三峡水库及下游水环境对水库群调度的响应模型及解算方法;基于库区水源地安全保障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基于三峡水库下游生态环境改善的联合调度技术;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及联合调度方案;水库群联合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及调度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