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 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 情境 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 什么是歌剧 、 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 、 瓦格纳的 乐剧 创举何如 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本书分为内外两编, 内编为“古典的晨钟: 李渔戏曲剧作舞台艺术研究”, 外编为“深远的回响: 李渔剧论百年研究检讨 (1901-2000) ”, 立足于戏剧学本体研究, 坚定和牢固地立足于剧本之上, 超越以往多单纯以戏曲唱词为主体进行研究的常例, 更加注重舞台呈现及剧作技巧的梳理, 进而拓展到李渔剧作中体现出的表导演艺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剧场综合性建构等维度, 从中国古典戏剧作家作品的“舞台性”研究视阈, 进一步发掘李渔戏曲创作实践和理论的戏剧学和文学意义。
《戏剧理论》采用文本分析,阐释艺术,接受美学等戏剧现象研究模式,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古典主义时期、启蒙时期,最后到现代主义时期,涉及众多西方戏剧目前重要理论家、戏剧流派与思潮。该书着重西方戏剧理论发展演变的关联性与逻辑性,详细阐述发生背景、原因,核心理念及影响。附录有戏剧专业术语汇编、戏剧美学理论家及作品年表、作家姓名索引等实用工具。该书在法国1998年首次出版,后经修订于2010、2016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预计于2021年2月发行。自出版以来一直是戏剧、文学大学专业用书,及法国高级和中级教师资格考试相关专业参考用书,也是普通戏剧爱好者易读的戏剧理论书籍。
本书共收录10个剧本,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选编,这10个剧分别为《暖·光》《大江北望》《路遥的世界》《义勇军进行曲》《同舟》《好八连》《千里江山图(上)》《鹿鸣》《东海波臣》《假如我不是嵇康》。剧种涉及话剧、歌剧、沪剧、越剧、评弹、京剧和昆剧等多种样式。剧本顺应了上海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主题与旋律,题材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历史现实,它们是上海舞台艺术剧本创作的缩影,代表着上海剧本创作的新成果与新水平,也反映了近年来上海剧本创作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水准。
假如我们放眼整个古典戏剧的发展历程,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一条“神—英雄—人”的发展路线:《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天神盗火受罚的故事,《熙德》讲述了英雄在道义与情义间的取舍,《戴爱丝·拉甘》讲述了通奸之人受到幽灵的折磨。这与现代戏剧的发展经历类似——“救世性反叛”戏剧也将目光投向天国的神,然后逐渐回到“社会性反叛”戏剧中的高举“个人”大旗的凡人英雄,最后到“存在主义反叛”中的无用之人。可以说,旧式戏剧完成了反叛的循环,戏剧在新一轮的循环中进入了现代戏剧。无论是旧式戏剧、现代戏剧还是当代戏剧,它们都处在循环的过程之中。书中所分析的九位戏剧家包括 : 易卜生、斯特林堡、契诃夫、萧伯纳、布莱希特、皮兰德娄、奥尼尔、阿尔托以及热内,基本囊括了对现代戏剧做出很好贡献的大家。虽然这些戏
《中国当代戏曲理论建设史述》针对中国当代戏曲发展中的理论建设问题展开“史述”。其中主要包括对戏曲现状与未来走向的争鸣、对戏曲创编与演出的不同评价,以当时的论辩文章作为“说话”的依据,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为今后的研究做资料方面的理顺与铺垫工作,每次论辩过程梳理完毕之后,针对其性质、特点、局限和贡献,在戏曲理论史的链条上给予学术的判断与定位。
本书以纱阁戏人的生成、演变与传承为脉络,探讨纱阁戏人与地方社会和民众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互动关系,关注并反思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为纱阁戏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之道。
本书是研究西安易俗社从建立到发展的专著。易俗社是民国时期陕西地方知识分子的,由陕西军政、教育、文化等各界知识精英共同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在秦腔剧目创作、舞台表演、秦腔受众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斐然。与传统秦腔江湖班社相比,易俗社全新的办社理念和开创性的秦腔艺术生产模式,引领了西北地区秦腔艺术发展潮流,促进了秦腔现代性的确立。本书总结民国时期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经验,揭示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规律,对于当下的传统戏曲发展变革具有鲜明启示意义。本书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本书讨论的语境是信息时代的戏剧影视表演创作的状态,书中的“戏剧”以现代话剧为典型和代表,所涉及的表演理论概念和实操示例,均以近现代话剧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本书以影视表演创作理论、影视表演教学研究、影视表演实用教程为主要内容,将影视表演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实例中,用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阐释复杂的专业理论,还原表演课堂的原貌,通过具体可见的课堂训练环节展现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
戏曲电视在历时性的流播中衍生出了怎样的新形态?呈显出哪些新特征?其内涵和外延应当如何丰富与拓展?二者的“联姻”是否一如当初那般“情愿”和“自发”?随着观赏主体文化观念与审美意向的更迭,戏曲的生命延续力究竟如何?而电视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其产生影响?栏目化的戏曲电视应该如何采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无间话语去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美?凡诸种种,皆为作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本书所要罄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届“友邻杯”莎士比亚(中国)学生戏剧节由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友邻优课和译林出版社共同支持,分为“戏剧工作坊”“戏剧大赛”“学术前沿工作坊”“教学与实践研讨会”四部分,旨在推广莎剧在中国的教育和传播,激发学生对莎剧的兴趣和创造力。本书全景式记录了本次戏剧盛会,收录了主题发言、创作手记、中外剧评等。本书既是一本展示对莎剧热爱与创造的文化纪念册,也是一部体现莎剧在中国教育的地位与社会影响的学术参考书。
《奥尼尔戏剧四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选集,收录其四部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奇异的插曲》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奥尼尔是现代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和,被评论家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这四部作品横跨奥尼尔创作生涯的早、中、后期,既有因为去不去“天边外”而引发人生重大转折的梅约兄弟和露斯,有去不去“大海上”而引发何以为家、何以为人生终点的安娜·克里斯蒂,有一生都活在爱人英年早逝阴影之中的尼娜,又有以奥尼尔一家为原型的詹姆斯·蒂龙一家,可谓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深入而深刻的探讨,展示了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风格,更让读者近距离看尤金·奥尼尔,看戏与人生。
这项研究成果主要内容以田野调查的形式和民族志的阐释框架,观察藏族史诗演述类型的形成及其文本形态呈现出的多样性,包括各大寺院与民间遗存的“格萨尔”说唱文本、说唱表演形式、乐舞、剧目、口传艺人与文化习俗及其艺术特色等历史变迁,从文化人类学视野将格萨尔藏戏演述与藏民族世代相传的史诗相对照,甚至与传统习俗相对照。阐释藏族格萨尔史诗与戏剧发生、功能、发展及其演述形态、叙事模式之间的文本转化,是口头传统与戏剧的互文与衍生,从而解释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表演的演变过程。
图解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本书从戏本、行当、角色、声腔、服饰等角度探究中国传统戏曲之美,究极梳理中国戏曲千年脉络。 戏曲艺术既是令人瞩目的“国粹”,也是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国戏曲发展源远流长,戏曲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为承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艺载体之一,一直伴随着广大读者与观众,不断成长。在经历了风雨岁月的洗礼之后,它必将在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中展现出更为独特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