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史学方法导论(精)》为傅斯年的代表作,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分析、鉴别与应用方法,而且强调了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的观点。另附其残稿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何兹全先生评价此稿 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 。
《因明入门:藏文》由格西格顿加措著
吕思勉著的《中国婚姻制度小史》的研究范围上至经史子集,下?近现代以来的法律制度,从最古老的“杂婚”时代到现代的男女关系,论列其变迁,了如指掌。其中,如古代女权之遗迹,同族不婚之起源,结婚年龄迟早之变迁,蓄妾之原,嫡庶之别,夫妇二字之最初的含义,等等,作者无不精心探究、详为考论。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但是当我们把希腊、罗马相提并论时,更多人会想到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光荣属于希腊,属于罗马”。人们总是觉得罗马的文化同希腊文化相比稍逊风骚,其实罗马也不乏出类拔萃的历史学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罗马的辉煌只是弹指一挥间的过去,永远记录下这些辉煌的正是像恺撒、撒路斯特、塔西陀和李维这样的罗马史学家。《撒路斯特史学思想研究》论述的是罗马共和时期的一位史家——撒路斯特和他的两部作品《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虽然他的著作只是记录了罗马历史上似乎并不重要的两个事件,但是在撒路斯特看来,透过这两个事件,足以让人们意识到罗马道德的败坏已使罗马共和制处于崩溃的边缘。撒路斯特以小见大的选材、客观的写作特点和朴实的文风都是后来学者对他评价颇高的原因。
本书是中世纪后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尼科洛·马基雅维里(1469-1527)的代表作,1532年发表。作者不以一般的演绎法论述君主专制制度,而以归纳法总结了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至十六世纪他所耳闻目睹的君主统治的经验。以之献给当时的佛罗伦萨的国王洛伦佐·梅迪奇。作者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早期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这部著作后来发生了很大影响。
《大家史说:清代史事与人物》就清代史事与人物的传说附会,予以探寻真相,其中包括秘辛、奇案、公案、掌故、轶闻等。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影响世人视听者,经搜罗考据,精辟独到,值得一读。历史书大多内容严肃,不免使人觉得历史学枯燥无味,反不如律官野史中的掌故轶闻能引人入胜,作者为避免稗官野史之荒诞鄙俚产生误导,乃从冷书僻典中考寻发掘某些久被尘封的清代故事素材,在详加考订之后,以深入浅出而富于趣味的写作方式加以介绍,不仅弥补了正史记载之缺漏,并可帮助读者增加正确的历史知识。
《大家史说:清代史事与人物》就清代史事与人物的传说附会,予以探寻真相,其中包括秘辛、奇案、公案、掌故、轶闻等。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影响世人视听者,经搜罗考据,精辟独到,值得一读。历史书大多内容严肃,不免使人觉得历史学枯燥无味,反不如律官野史中的掌故轶闻能引人入胜,作者为避免稗官野史之荒诞鄙俚产生误导,乃从冷书僻典中考寻发掘某些久被尘封的清代故事素材,在详加考订之后,以深入浅出而富于趣味的写作方式加以介绍,不仅弥补了正史记载之缺漏,并可帮助读者增加正确的历史知识。
《大家史说:清代史事与人物》就清代史事与人物的传说附会,予以探寻真相,其中包括秘辛、奇案、公案、掌故、轶闻等。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影响世人视听者,经搜罗考据,精辟独到,值得一读。历史书大多内容严肃,不免使人觉得历史学枯燥无味,反不如律官野史中的掌故轶闻能引人入胜,作者为避免稗官野史之荒诞鄙俚产生误导,乃从冷书僻典中考寻发掘某些久被尘封的清代故事素材,在详加考订之后,以深入浅出而富于趣味的写作方式加以介绍,不仅弥补了正史记载之缺漏,并可帮助读者增加正确的历史知识。
本书是法国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关于比较历史研究的重要论文集。其中《论欧洲社会的比较历史研究》为马克·布洛赫史学著作中的名篇,是其全部著述中关于比较史学方法论的 集中的表述,其中提出的比较历史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展示了他关于比较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深思熟虑,被认为是关于“比较史学”的经典之作。另一篇《比较史研究中的法国与德国侍臣阶层问题》是布洛赫实践其比较史学研究理论的一个典例。前一篇讨论理论与原则,后一篇是实践其比较研究思想的具体研究案例。
本书包括《历史研究法》《历史教授法》两部分。《历史研究法》共十章,介绍了西方历史研究方法,并指出其与中国古代“史法”、传统“史评”、“史论”的差异,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对“人的历史”的研究。同时也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的部分理论,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如搜集史料、辨明真伪、知人论世、阐明史料、断定史实、比次史实等做了充分肯定。《历史教授法》则是何炳松结合教学经验提出的对历史教授法的设想,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历史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朱理治小丛书》编辑组编的《纪念朱理治文汇/朱理治小丛书》以为《纪念朱理治文集》所作的序言为开篇,汇集了该书收入的新华社关于朱理治逝世的消息报道,中央组织部《关于朱理治同志几个历史问题的审查情况》的通报,部分回忆文章和该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以及《朱理治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收入的回忆与纪念文章,有关部门领导在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各大媒体和网站对纪念活动的报道。
《道路自信:人类史上大国兴盛新模式》汇集了6位当代中国拥有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家和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文章,总结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分析中国在今天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将为世界所作贡献。
《“一带一路”这五年的故事》系列图书分为7册,回顾了“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的历程;梳理了相关国家在各方面开展的合作、达成的共识;呈现了沿线国普通民众生活因此发生的改变;展望了“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为其中一册,讲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丝路精神,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广泛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人文领域合作,实现青年、企业、社会组织、政党等社会主体间多层次、高水平的交流,增进相互认知、了解和互信。民心相通在既有的深厚基础上建设成果丰硕,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共识氛围和良好的民意根基。
毕民智著的《徽州文化近代转型研究:以上庄为例》以上庄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村落文化的近代转型,旨在以此为窗口,全面展示徽州文化近代转型的多元原因、复杂过程、鲜明特性与深远影响。全书首先开篇明义,指出研究徽州文化近代转型的重要意义;然后简要介绍上庄村落发展沿革与上庄人的精神世界;接着分析徽商的衰落、鸦片战争的失败、“咸同兵燹”的冲击致使上庄面临变革;很后从婚嫁、丧葬、节庆、生产生活等习俗的演进,社会形态结构、产业结构、生计变迁等的改变,徽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将上庄和徽州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与轨迹展现得淋漓尽致。
徽州盐商拥有富可敌国的雄厚财力,他们修建深宅大院,扩建祠堂家庙,捐修书院文会,广置义田学田,出资树立牌坊,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盐商文化村落,其中最典型的盐商文化村就是棠樾。江巧珍、孙承平著的《徽州盐商文化研究:以棠樾为例》依托大量的原始史料,讲述棠樾盐商发迹、辉煌和衰落的历史,研究棠樾建村与盐商的关系,分析棠樾盐商祠祭的特殊性,介绍盐商完成的棠樾牌坊群,梳理盐商遗存的书法医药成就。全书合理科学的研究与论述,较为清晰地解读了盐商文化与古村棠樾、与徽州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有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价值。
《道路自信:人类史上大国兴盛新模式》汇集了6位当代中国拥有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家和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文章,总结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分析中国在今天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将为世界所作贡献。
本书包含作者所撰《史学要论》及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文章,为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唯物主义史观”课程时所撰写的研究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本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在唯物史学方面的观点,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等六个专题,深刻阐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阐述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现代史学的价值和功能。本书是作者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史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