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书法家房弘毅编写,是对古今十多位书法家临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集成,其中有代表性的古代书法家有董其昌、黄自元、姚孟起、王仁堪、林则徐等人,今人书家有:胡汝霖。启功、邓散木、康雍、胡问遂等人。他们所书临本在欧阳询刚劲婉润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可谓各有千秋。该书对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和学习《九成宫醴泉铭》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颜真卿的行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历代名家碑帖临习·颜真卿行书临习:》是颜真卿行书经典作品,以供人们欣赏和临习。
《余秋雨书法(第3卷):庄子译写(本)》是对庄子有代表性的作品《逍遥游》的今译以及对原文的书写。今译严格忠于原文,但不缠绕于背景分析、历史考订,而是衍化为流畅而简洁的现代散文,借以展示两千多年间文心相连、文气相续。书写,用的是行书。作者在自己所有的行书作品中,对《逍遥游》的书写较为满意。这份长篇书法,已镌刻于中国道教圣地江苏茅山。
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
《中国简牍书法文化》从简牍文字的形成、风格、适用范围及书刻方式到简牍的价值,概括了简牍形成的历史及它对后世书体的广泛影响,并从楚简到汉简简牍墨迹进行分段研究,提出了简牍书法演变的轨迹为“春秋或体”、“战国俗体”、“秦汉古隶”三个阶段,以楚简为典范,对简牍墨迹所体现出的玉箸法、飘带法、蝌蚪法、柳叶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夸张绮丽、飘逸潇洒、诡异神奇”十二字风格。《中国简牍书法文化》知识性、专业性强,是集历史、文化、个人书写实践于一体的专业学术著作。
《历代行草精选赵孟頫尺牍集》乃赵孟頫晚年写与中峰禅师的书信,用笔清闲高雅,已经走向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他的晚年佳作。该卷是您学习行草的上好帖子。赵孟頫是元朝很有地位和影响的书法家,称得上是蒙元书坛射雕手,他篆隶真行草,无不冠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早岁学宋高赵构书,中年师锺系及羲献,集前代诸家之大成。他是位勤奋的书家,一生临池不辍,他创作的书法作品累累可观,指不胜屈。《历代行草精选赵孟頫尺牍集》本册所刊赵孟頫尺牍,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致中峰明本》,含《吴门》,《俗尘》,《山上》,《南还》,《醉梦》,《两书》,《还山》,《入城》,《丹药》,《尘事》,《疮痍》凡十一帖,皆他晚年写给中峰禅师的书信。其时赵体弱多病,妻又亡故。中峰禅师是文徵明当时的精神支柱,故其
《余秋雨书法(第3卷):庄子译写(本)》是对庄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逍遥游》的今译以及对原文的书写。今译严格忠于原文,但不缠绕于背景分析、历史考订,而是衍化为流畅而简洁的现代散文,借以展示两千多年间文心相连、文气相续。书写,用的是行书。作者在自己所有的行书作品中,对《逍遥游》的书写较为满意。这份长篇书法,已镌刻于中国道教圣地江苏茅山。
《魏碑体·谢氏千字文》书法字帖,内容是谢云生书《谢氏千字文》,体裁创新,内容也颇具时代特点。作者从中华谢氏的家谱、历史、文化和科学典籍,及各地的宗谱里面搜集、整理,创作出《中华谢氏千字文》,后由其父著名书画家谢云生用魏碑书体,写成了字帖。此书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千字文魏碑字帖。 可供书法爱好者及谢氏家族参考。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好看的字》精选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中90余字编纂成册。一字一面,力求在方寸之内尽量展示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书法之美。每一字下加注点评一则,便于读者了解黄庭坚草书书法特点。颇便于读者临摹与观赏。《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好看的字》小巧便携,实用与把玩兼可。
《孙过庭》用2页的篇幅对孙过庭《书谱》的历史渊源及相关的常识做一简介,并结合相关字把临习前对基本笔画的认识做一总结概论。用原碑和放大字对应的形式编排,放大字以挑选当页常用字和具有代表性的字为主,使读者在欣赏原碑的同时,能了解其间的细节。这样的编排使读者对原碑和放大有直观的认识。孙过庭《书谱》中总有些字由于时间战乱等客观原因风化,使字迹不清破损,《孙过庭》专门请作者为读者恢复还原一些破损不清的常用字,增加读者对原碑的认识。
大家墨宝·好看的字编者从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等名家大师的书作及魏碑、唐楷中,选取造型精美、笔法精到的字,加以独到点评,希望读者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本丛书印制精良,相信这套精巧可爱的口袋书能成为读者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优选读物。
《愿力-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一书分送别、仁学、噩耗、退婚、自由、佛缘、精舍、聘师、门下、分家、西去11场讲述了金陵刻经处创始人、一代居士杨仁山先生的人生经历,涉及杨仁山与黎元洪、谭嗣同、陈三立、苏曼殊、欧阳竟无等人的交往。附金陵刻经处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图文简介。
《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 全碑包括碑身与碑座二部分:碑身为圭形,上锐下方,高2.42米,宽0.81-0.83米,厚0.12米;碑座为长方覆斗形。碑首有画像,碑额为阳刻汉篆“故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0字。碑阳铭文颂扬死者功德座上有长方形榫槽,17行,行35字,有界格;碑阴15行,行25字,有界格,共827字。碑主人鲜于璜,字伯谦,官至雁门郡太守。碑文记录了他的生平经历和家族世系。 该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十一月。1973年5月于天津武清县高村出土,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此碑在目前出土的汉碑中与众不同,被认为是自明代出土《张迁碑》以来,一件可与之相媲美的汉碑。 本书便节选了此碑,能够让读者从中领略其墨宝的神韵。
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天性,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长寿。以长寿为幸福的观念早在商代就有记载。《尚书·洪范》中云,“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五福中以寿为先,寿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之一。在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的自然寿命极其短暂,这是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因素,给人类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因此,自古以来期望健康长寿、延长生命就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的途径,成为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
《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由日本著名书法史家西川宁1960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这是一部以学者渊博学识和书家敏锐洞察力结合的艺术史研究著作。 20世纪初,中国西域发现了大量晋代简牍与残纸。从书法史研究角度看,这批实物资料的学术意义十分重大。由这些资料可论证并回答“钟、王”所处时代的书法史中的一些问题。 《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资料介绍;第二部分为资料的整理与编年;第三部分为关于样式(风格)论的研究,以实证方法分别阐述书法表现的形式和意义,并作了样式论的综合考察;第四部分从书法史的角度对这些资料加以阐释,论证了西域出土书迹与同时代的钟繇、陆机、王羲之等的书风之关系。 《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中的“样式论”的分析,显系受到了
沈浩,籍贯杭州,书法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系主任兼书记、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联盟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教育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侨联常委、侨界文协副会长、侨界书画院副院长,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副秘书长。 书法篆刻作品曾获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特等奖“陆维钊奖”、第二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金奖、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入展全国各级各类重要书法篆刻艺术展数十项,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活动“兰亭七子”称号,2013年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书法、篆刻作
无
這次出版的《吴樸堂印舉》輯入的作品來源有三.一是業師江成之先生的珍藏,江先生與吴樸堂為同門,過從甚密,吴樸堂經常將近作印蜕相赠,日積月索有三百餘方,年過九旬的江先生雖長期卧榻,特地請師母從箧中檢出。二是吾友勞黎華先生所藏,勞兄曾為多位滬上藏家鈐拓印譜,精拓了不少吴樸堂印章。三日王辰慧敏等先生積暈的歷年拍場精口叩這些作品都是原拓,大都為新發表,相信會得到廣大篆刻愛好者的喜愛。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虔州赣(今江西赣州市)人,钟繇十七世孙,时称“小钟”。绍京嗜书画,倾其家产而搜求法书名作,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家藏数百卷。书学薛稷,武则天时(684-704)诸宫殿门榜、明堂门额及九鼎之铭皆为绍京所书。传世墨迹有《转轮王经》《灵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