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战略变革成为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战略变革指导框架。随着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品位下降和环保政策趋严,资源型企业面临迫切的战略变革需求,本书聚焦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企业,探讨其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进行的战略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通过实地调研、逻辑演绎、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本书发现组织惯例与动态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动态能力在组织惯例与战略变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环境动态性和管理自主权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组织惯例通过组织学习和创新演化出新的动态能力,推动企业实现战略变革,摆脱路径依赖,获得竞争优势。本书研究昆明钢铁、瓮福集团等四家西部资源型企业,深入分析了其战略变革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这些企业
《亲历西部大开发(广西卷)》以“综述”开篇,总述广西15年的建设成就。所征集的各篇,全面地体现建设者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系统地回顾和梳理西部大开发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巨变,既为历史留下生动鲜活的史料,又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探索实践、突出成果和宝贵经验。文末附“大事记”,收录了广西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对正文叙述的补充。
本书分为九章,具体包括:导论,文献综述,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理论基础,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环境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意识和消费行为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体系构建,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协调,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等。
本书分为九章,具体包括:导论,文献综述,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理论基础,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环境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意识和消费行为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体系构建,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协调,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科技创新浪潮,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数字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数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实践产物,数字金融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主要聚焦于我国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以全面的视角量化西部各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现状。此外,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数字金融发展差异,以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还计算了中东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城市竞争力指数。最后,通过梳理重点城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案例,本文试图探索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本文的结果为全国各城市提高数字金融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根据当前国内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研究的目的,对经济一体化概念作了进一步扩展,国内的经济一体化除了要消除阻碍产品、生产要素和技术跨区域自由流动的行政边界障碍之外,还包括其它一切非制度因素的影响,促使国内各区域经济充分融合,使产品、生产要素和技术跨区域充分流动,使各个地区都能够由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技术扩散,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限度地获得静态和动态收益。这样的一体化概念关注的不再是产品、生产要素和技术是否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而是跨区域实际流动的状态和效果。
本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傅安华先生在西北实地考察基础上作的社会经济研究,当时都以单篇论文发表。内容涉及西北的地质与气候、水利与土壤、农业、畜牧业、工业、交通和矿藏,以及西北在中国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书中指出:西北地层中含矿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金、铁、煤、石油等重工业原料;森林在西北经济上有两种重要性,*是森林能补救西北雨量稀少的缺陷,第二是适合地方环境,西北有一半的地方是山地或高原,在农业生产上颇不适宜,但极适于植林;凡西北水利发达之时代,均是西北经济繁荣之时代。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发展西北经济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当时的西北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附了《日本侵略下东北经济的矛盾现象》《农村破产的现状与救济》等文章,均不乏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