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话体的言说方式,集中讨论了作者近几年孕育发微的政治宪法学诸问题。以中西交汇、古今之变的视野,探索现代中国的法政起源以及内在的动力机制,在晚清以降的三个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中,揭示其承转启合的张力结构和升降沉浮的命脉节律。法眼看中国,一部现代中国史就是政治宪法与法律宪法的流变史,在滔滔不尽的历史洪流中,作者愿与读者共同寻找那砥柱中流的转型之契机。
本书研究了三个相互交叉的话题:命案、疑案与冤案,包括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春阿氏杀夫案、三牌楼冤案等清代命案,以清季冤狱的产生与平反的案件为样本,着力揭示其中存在的重重黑幕,进而分析和解读这些案件最终得以平反的各种因素——司法政治、司法技艺以及社会网络的隐秘故事,旨在勾勒中国式的“合理怀疑”的独特意义与程序结构、清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及其运作实践、清代命案的驳审程序及其特点、审理死刑“疑难案件”的法律制度与操作技艺等。
本书由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向隆万先生所著。向隆万是当年东京审判检察官向哲濬之子,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靠前手资料,梳理及讲述了东京审判期间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团队的经历和见闻。
《中国监察通鉴》全书约300万字,共11卷。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监察制度的学术专,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与其他学术专相比,该书的鲜明特色在于侧重于从资政的视角治史,用大量篇幅总结了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阐明了制度反腐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剖析了监察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的独值和深刻内涵,为我们学习、了解、研究古代监察制度建设及反腐倡廉的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珍贵史料。 《中国监察通鉴(五代十国卷)》是其中的五代十国卷,内含五代十国廉洁和贪腐状况;五代十国监察制度;五代十国的反腐机制;五代十国的反腐实践与成效;五代十国监察制度的演变;五代十国的廉政文化、预防和反腐败指导思想;五代十国监察制度的经验教训与启示七章内容。由贺清龙。
中国古代监察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特点。中国古代监察法的系统性、完整性、持续性是世界法制史上所少有的。本书对中国古代监察法史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与监察法制相关的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评介。
《唐律疏议》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是当代学者研究唐代法律、阶级关系、等级关系以及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堪称 稀世之宝 。
本书共分七章。章回顾了中国法治的“前世”,时间跨度为鸦片战争至1978年。这一部分按照历史先后顺序,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发展阶段与基本局限。从第二章起,各章探讨了中国法治的“今生”,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今,重点介绍中国法治事业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法学理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方面,同时指出中国法治发展的局限性与主要瓶颈,并分析其中的制度与文化原因。 每一章最后都展望了中国法治的未来,探讨相关法律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中国法治目前不能解决的现实社会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完善方向。时至今日,虽然中国立法体系已相对完善,但是法治状况仍不尽如人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中国要成为法治国家,无论是立法体系
《中国监察通鉴(唐朝卷)》约300万字,共11卷。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监察通鉴(唐朝卷)》是第1部系统研究中国监察制度的学术专著,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与其他学术专著相比,《中国监察通鉴(唐朝卷)》的鲜明特色在于侧重于从资政的视角治史,用大量篇幅总结了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阐明了制度反腐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剖析了监察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的独值和深刻内涵,为我们学习、了解、研究古代监察制度建设及反腐倡廉的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珍贵史料。 《中国监察通鉴(唐朝卷)》是其中的唐朝卷,内含唐朝预防和惩治贪腐的概述;唐朝的贪腐状况;唐朝廉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唐朝的反腐机制;唐朝的反腐实践与成效;唐朝廉政建设的基本特色;唐朝监察制度的演变;唐朝的廉政文化、预防和
《唐律疏议》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是当代学者研究唐代法律、阶级关系、等级关系以及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堪称 稀世之宝 。
本书由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向隆万先生所著。向隆万是当年东京审判检察官向哲濬之子,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靠前手资料,梳理及讲述了东京审判期间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团队的经历和见闻。
本书对于帝制中国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适用的专著,不有且只有于制定法,更关注法律的实际执行。
本书共分七章。章回顾了中国法治的“前世”,时间跨度为鸦片战争至1978年。这一部分按照历史先后顺序,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发展阶段与基本局限。从第二章起,各章探讨了中国法治的“今生”,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今,重点介绍中国法治事业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法学理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方面,同时指出中国法治发展的局限性与主要瓶颈,并分析其中的制度与文化原因。 每一章最后都展望了中国法治的未来,探讨相关法律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中国法治目前不能解决的现实社会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完善方向。时至今日,虽然中国立法体系已相对完善,但是法治状况仍不尽如人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中国要成为法治国家,无论是立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