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通过污染场地这一风险范型,探寻中国语境下风险规制的基本逻辑、制度约束与转型进路。一方面,从风险规制的知识内部去透视和反思中国污染场地问题频发的症结和病灶所在,另一方面经由典型案例研究,使既有理论资源与中国当下环境风险治理的制度现实联系在一起,分析“中国式”污染场地风险规制的实际样态、现实困境与法治后果,进而提出未来治理转型方向——环境风险公共规制。
本书通过七章的阐述,以期能够使读者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界和实务工作部门对海岸工程污染海洋环境防治工作的观点和做出的努力。并借此对理论和实务操作中涉及到的核心问题予以分析,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海岸工程污染海洋环境防治法律制度添砖加瓦。
针对气候有益技术转让存在的现实困境,以现有的与调整气候有益技术相关的国际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气候有益技术尽快在全球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转让和应用为目标,探讨构建气候有益技术转让之国际法律协调制度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构建的路径,并结合中国利益提出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建议。
《环境侵权救济诉求下的环保法庭研究》从实证调研获取的大量 手资料出发,研究环保法庭在环境侵权救济诉求下的制度绩效与法律机理。从剖析环境权的属性定位出发,论证了环境侵权责任应界定为行为责任,权利不可让与规则应当成为保障与救济环境权的制度设计的价值旨归。当前穷尽完善立法、更新行政执法等措施在应对环境问题、救济环境权益时依然存在诸多内生性的缺陷与弊病,设置环保法庭的司法制度创新被寄予厚望。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作者黄萍以民法的视角结合环境资源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避免了单纯从民法的角度或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本书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现状和实际存在问题,借鉴域外先进的理念和立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相关制度的构想,具有的建设性。
实践中,矿业权人行使着国有的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处分权能,并直接获得了资源的处分收益,这不仅架空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际功能,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在立法层面,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依然处于虚位状态,调整矿产资源物权流转的民事规则仍存在严重的制度缺失和逻辑矛盾。本书首先以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国有属性为逻辑前提,探讨了矿产资源民事和行政的法律关系的产生过程,以及理想状态下矿产资源民事和行政法律制度应呈现出的体系结构,并论证了产权和权益分配问题是矿产资源法律制度所调整的核心内容;其次,以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和权益分配制度的基本状态为基础,重点研究了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和权益分配制度所存在的制度缺陷,探讨了制度漏洞所蕴含的一般规律,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的制度后果和社会后果的表现形式和危害程度;后,提出
实践中,矿业权人行使着国有的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处分权能,并直接获得了资源的处分收益,这不仅架空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际功能,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在立法层面,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依然处于虚位状态,调整矿产资源物权流转的民事规则仍存在严重的制度缺失和逻辑矛盾。本书首先以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国有属性为逻辑前提,探讨了矿产资源民事和行政的法律关系的产生过程,以及理想状态下矿产资源民事和行政法律制度应呈现出的体系结构,并论证了产权和权益分配问题是矿产资源法律制度所调整的核心内容;其次,以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和权益分配制度的基本状态为基础,重点研究了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和权益分配制度所存在的制度缺陷,探讨了制度漏洞所蕴含的一般规律,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的制度后果和社会后果的表现形式和危害程度;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