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案》2014年4月24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这部法律是对1989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的修订,这次修订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为了配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学习和宣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的内容和精髓,我们邀请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高等院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释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权威的解读。
环境风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风险社会阶段后环境问题的必然表现。环境风险可以分为因污染物质的排放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因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而引发的制度风险。对环境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是法律规制的任务之一。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重点已逐渐由事后的排放控制前移至针对基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而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可能性的防范控制,对环境造成实际的损害结果前的法律控制。基于此认识,《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研究》具体包括环境风险规制的现实困境的分析、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理论扩展的讨论、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的研究等内容。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系列·石油天然气法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背景》旨在基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要求,构建石油天然气法的理念基础,并在法规体系、监管体制和法律机制等层面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立法提供理论支持。石油天然气法的理念基础由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目的体系构成。完善石油天然气监管体制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管监分离和政企分离。健全产业规制机制,应着重完善勘探开发准入制度和矿权流转机制,加强管道经营准入管理,完善定价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健全产业保障机制,应加强石油储备、管道安全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制定综合性石油天然气法是健全石油天然气法规体系的重要措施,该法的内容应包括总则、管理体制、勘探和开采、炼制、运输和储备、石油天然气市场、供应安全和产业激励、法律责任
《电力需求侧管理系列丛书》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培训工作的指定教材,丛书共13个分册,涵盖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管理、技术、工具三个层面。本书是其中的《中国节约能源法规与政策解析》分册。具体介绍了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能源发展与节能政策,节能管理制度,合理用能与节约能源相关政策,节能经济和技术政策及节能新机制七个方面的内容。
田为勇、颜茂昆、黄河、胡明朗主编的《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图解案例手册》共分五部分。《手册》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对《 、 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2016年)]修改或新增的重点条款进行解说,以翔实的文字进行了解读和亮点分析,还与《解释》(2013年)进行了新旧对比,要点一目了然。 同时,本手册选取了八个典型的环境污染犯罪案例,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予以展现,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解释》(2016年)的规定。 本手册还收录了《解释》(2016年)重要的配套文件——环境保护部、 和高检院联合 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办法》的解读,可以使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 加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协作配合,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强
由李响、陈熹和彭亮所共同编著的《能源法学/能源科学与管理论丛》一书以能源法基础理论研究为视野,以我国现行能源法律法规为分析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为线索,运用法经济学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外能源法 新研究成果,全面论证了能源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提出建设性建议。全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主要论述了能源法律体系、法律关系、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法律责任和主要西方 能源法律:下编主要包括石油法、天然气法、煤炭法、电力法、核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等。
郭红欣著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研究》是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对环境风险规制现实困境进行反思,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进行思考的有益尝试。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环境风险呈现出不确性定、系统性和制度性的特点,而传统的环境风险规制受限于线性思维的影响,以及对科技的依赖性,呈现出一种行政僵化状态。法律在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受风险社会、法律系统论和协商民主等理论的启发,基于环境法内在的反思理性,环境风险规制应当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核心,实现有效的环境风险沟通。本书对环境法当下发展进行思考,对于环境法的理论研究以及现实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环境权需要运用私法的手段来使其得到真正的实现。环境权私法规制的方式,是采取系统化的统一规定还是在民法中分散规定,这只是法律规定形式的一种选择。环境权的私法规制有别于传统的私法规制,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权法律体系,在理论上有利于法律的体系化。然而在现阶段,环境权问题仍处于理论的研究和探索阶段,法律规定更是寥寥无几,规定一个体系化的环境权私法系统缺乏现实的可能性。虽然法律形式的选择对法律理论研究和法律的具体适用有较大的影响,但法律具体规定的内容才是对人类权利的真正影响。因此,选择在民法或者环境法等其他法律中运用私法的手段规制环境权更有现实的可能性下文仅从私法规制的角度来研究环境权的保障。
本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根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撰写释义,详细讲解《环境保护法》条文的相关问题,并附有该法草案及历次修改审议报告等立法资料,是国家法律释义的标准版本。
余耀军、张宝、张敏纯著的《环境污染责任(争点与案例)》撷取司法实践中的三十余起典型环境民事案件进行了深度剖析。在篇章结构上,本书包括环境污染责任的立法概览、责任主体、类型化、归责与构成、责任方式以及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等六章;在谋篇布局上,每一个知识点均选取一个典型案例,既对理论争点进行重点梳理,也对实践案例进行纵深解读,全面涵盖了环境污染责任领域的所有争议点;在具体内容上,本书坚持以解释论立场来回应实践,针对司法实践中对水、大气等污染形态与噪声、光等污染形态适用不同归责原则的做法,本书依据环境污染致害的科学原理进行了类型化。相较于同类著作通常在对整体环境法律责任或者整体侵权责任进行探讨时对环境污染责任”蜻蜒点水”式的分析,本书聚焦于环境污染责任法律规则的解释和适用,是本领域
为避免空泛地在法条、法律规范层面运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侯佳儒编著的这本《中国环境侵权责任法基本问题研究》突出了对当下中国环境侵权法制实践的考察,突出了对当下法学研究和侵权责任法研究 成果的运用;本书力图让环境侵权责任法研究在中国当下实践背景、在当代知识背景下展开,力图在中国当下语境中梳理和建构中国的环境侵权责任法学理论。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引擎之一。但是经济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学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共识。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治海洋污染,实现海洋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发展海洋经济所必然面临也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也是海洋环境资源法的仼务和目的。海洋环境资源法学是专门研究海洋环境资源法律体系、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法学理论的学科,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环境资源法学 》共四篇十七章,各章篇幅较均衡,且均有所侧重。对海洋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介绍的非常充分。主体框架较为清晰,主要介绍海洋污染防治发展及立法、执法和责任承担情况。以海洋环境资源为总则,首先介绍海洋污染防治法,其次介绍海洋生态与资源法,*后综述国际海洋环境资源法。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作者黄萍以民法的视角结合环境资源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避免了单纯从民法的角度或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本书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现状和实际存在问题,借鉴域外先进的理念和立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相关制度的构想,具有的建设性。
遵循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环境刑法研究,可以有效解决环境刑法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难题。环境刑法立法作为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环境刑法研究的起点,对环境犯罪罪名的体系、犯罪构成,以及相应的刑罚配置进行科学设置,并且作为静态的环境刑法规范文本而存在。环境刑法适用是环境刑法规范体系实际运用于现实生活,将环境犯罪和环境刑罚的抽象规范与具体的环境犯罪现象进行对应,并形成相应的司法结果。环境刑法行刑则是将环境刑法适用的终结果付诸相应的刑事执行机关,即对环境刑法适用中形成的结果进行实际执行,达到惩罚环境犯罪人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环境刑事一体化把环境刑法立法的实体性、程序性、执行性内容统一起来,促进立法与司法、执行的紧密结合,强化和提高环境犯罪惩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