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根据近三年来中国反污形势的新变化增加了相关内容,对原书中稍嫌过时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主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化,依然包括六章从反腐必要性、腐败危害论)、贪污贿赂记、渎职侵权记、反腐策略论等方面展开全书。
《死刑的终结:英国废除死刑问题的历史考察》内容简介: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死刑就与人类相伴而生。至启蒙运动以来,随着人道主义和人权的日益彰显,这一状况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世界已有2/3的国家和地区废除了死刑。在这种情况下,废除死刑俨然已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浪潮,废除死刑问题也逐渐开始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
作者拣选源自真实的高品质案例,并将其置于如全景敞视监狱中的碉楼的位置,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其进行全方位、大纵深剖析,以尽可能地释放其学理价值和实务效用。由此,本书的撰写风格得以确立。在二十三个章节中,既有倾向于学理阐释性的文字,亦有以案说法、以案论理的篇章,既对刑法的问题浓墨重彩,亦有涉及刑事诉讼的片段。可以确定的是,本书的文字皆有感于真实的刑法世界,并致力于改变大家对刑法固有且根深蒂固的呆板、“out”印象。
存在论与规范论是刑法思维的两种视角,也是使解释结论产生天壤之别的不同视角。对于刑法问题的审视,从存在论向规范论的思维转变能够带来一系列新的观察结论。以规范论的视角,审视不能犯的处罚根据与处罚范围,得到了规范的危险概念。规范的危险,不同于存在论意义上的客观危险、主观危险,而是对经验判断上危险的规范升华。《不能犯未遂的规范论研究》即是以规范危险概念重新审视不能犯理论的“小试牛刀”。
我国刑事诉讼法历来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作为定罪的证明标准,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又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细化为“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我们围绕法定证明标准,根据各种类证据的具体特点以及证据标准的实际把握,充分考虑审查起诉阶段的办案特点,吸收公诉系统专业化办案的实践探索,对审查起诉阶段案件的证据表现形式、审查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规范。《刑事公诉案件证据审查指引》分两个部分,“关于犯罪主体的证据审查”就个罪中具有普遍性的犯罪主体问题的证据审查进行梳理和规范;“常见疑难罪名证据审查指引”就50个常见、疑难罪名按照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要求详细列举了构成犯罪需要达到的证据条件。
面对白领犯罪、企业家犯罪不断增长的趋势,为了使经济刑法充分发挥其保护刑法公正与促进市场增长的作用,刑事制裁介入经济违法行为应当设置好介入的广度与深度。我国经济刑事制裁制度离应然的理想状态还有差距,由龙兴盛所著的《经济违法行为刑事制裁介入度研究》一书从办案法官视角,提出我国经济违法行为刑事制裁介入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将空泛的“适度论”落实到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去。无论大企业家还是一般白领精英,为防范经济犯罪的刑法风险,都值得一读。
《死刑的终结:英国废除死刑问题的历史考察》内容简介: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死刑就与人类相伴而生。至启蒙运动以来,随着人道主义和人权的日益彰显,这一状况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世界已有2/3的国家和地区废除了死刑。在这种情况下,废除死刑俨然已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浪潮,废除死刑问题也逐渐开始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
《刑法理性与解释论》以较多真实案例阐释刑法理性和解释论问题。系统论证了刑法解释的保守性命题,主张在入罪解释场合,应以刑法主观解释和形式解释为原则,仅谨慎地准许例外地运用刑法客观解释与实质解释对被告人入罪;应准许有利于被告人出罪的刑法客观解释与实质解释;在刑法立法漏洞客观存在的场合,准许有利于被告人出罪的刑法解释填补,反对入罪的刑法解释填补。本书还对刑法研究方法、风险刑法理论、犯罪构成论、行为犯原理、不作为犯论、共犯论、防卫过当论、法条竞合论以及刑法修正理论等展开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检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 充分运用刑法手段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是实现禁毒综合治理,打赢禁毒人民战争的重要保障,也是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和使命。回到刑事司法本身,打击犯罪固然重要,但保障人权、防范冤假错案也同样不可忽视。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对毒品犯罪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书分为三篇,从理论到实践按照“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刑事诉讼证据的要求,结合当前办理毒品犯罪案件的工作实际,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毒品犯罪案件证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索构建毒品犯罪案件证据标准指引。
《反贪·纪检监察·审计人员用书:零基础速成查账高手》分不可不知的会计基础知识、轻松掌握查账技术方法、舞弊查账实用技巧和破解15种常见舞弊行为:舞弊手段及其查账方法四部分。部分包括十二个方面内容,介绍了会计基础知识。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会查账打好基础。第二部分也包括十二个方面内容,介绍了查账的技术方法。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掌握查账的基本功,以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第三部分从十二个方面介绍了舞弊查账的一些实用技巧方法,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提升舞弊查账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四部分选择了15种常见的舞弊行为,逐一介绍其查账方法,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掌握常见舞弊行为的查账方法,有效地揭露舞弊行为。
和谐社会理论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刑事法领域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中国刑事法治发展的方向,也是和谐社会构建对刑事法治的要求。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确保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是中国刑事法治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薛剑祥的《中国法院院长文库: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司法实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于:1深入研究、系统分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价值追求、社会基础、现实障碍和司法实现等重要问题。2.努力建构和谐社会视野下科学的刑事政策,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3.建立科学完善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机制,实现政策的预期目标。4.确保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法治框架下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公害犯罪刑法理论创新研究》基于理论创新的视角,以现实的公害犯罪预防和刑事惩治为研究对象,在论述公害犯罪刑法理论创新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已有的刑法理论创新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公害犯罪的刑法理论创新问题予以全面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构建一个和谐而有效的公害犯罪刑法治理机制,以适应惩治公害犯罪的需要。
《反贪·纪检监察·审计人员用书:零基础速成查账高手》分不可不知的会计基础知识、轻松掌握查账技术方法、舞弊查账实用技巧和破解15种常见舞弊行为:舞弊手段及其查账方法四部分。部分包括十二个方面内容,介绍了会计基础知识。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会查账打好基础。第二部分也包括十二个方面内容,介绍了查账的技术方法。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掌握查账的基本功,以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第三部分从十二个方面介绍了舞弊查账的一些实用技巧方法,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提升舞弊查账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四部分选择了15种常见的舞弊行为,逐一介绍其查账方法,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掌握常见舞弊行为的查账方法,有效地揭露舞弊行为。
刑事庭前程序起始于检察官提出公诉之时,终结于庭审开启之日,在公诉程序和审判程序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该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庭前法官对公诉合法性的审查、控辩双方的证据展示和争点整理、案件分流、审判对象的确定以及各种常规性庭审事项的提前安排等问题。 《刑事庭前程序研究》运用规范分析、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其概念、若干内容和运作机理进行研究,从完善庭前具体制度的角度对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
本书对近年来经济刑法领域在贪污受贿、非法吸收大众存款、民间企业非法经营、发票犯罪探索中的共性认定,对于泄露个人信息、洗钱、农村基层组织财务犯罪中的难点和争议问题,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实际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诸多观点具有创新性,对司法实践有的指导意义。
法学界,特别是法史学界,对古往今来的司法制度多有研究,且成果颇丰。但对传统证据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确有所不足。现今证据制度日益突显它在整个司法制度当中的重要性,而至今却缺乏对它的重要渊源之一,即中国传统证据制度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国证据制度的传统与近代化》是有关中国传统证据制度及其近代转型的一部学术力作。它在大量收集档案与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写就而成。
《社会治理视域下刑事损害赔偿权多维研究》是一本学术专著。我国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权,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使诉讼具有经济性;二是使惩罚犯罪、保护权利目的实现。然而我国被害人刑事损害赔偿权存在诸多漏洞,同时高法司法解释又忽略了一部分被害人行使赔偿权的可能性,如被害人几乎无对精神损害进行索赔的权利。该书从实证分析角度,去验证限制被害人损害赔偿范围,不仅没有维护被害人的物质损害赔偿权利,同时还限制,甚至否定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背离了刑事立法目的初衷,超过了司法解释权能范围。因此,要恢复刑事损害赔偿权的保障功能,应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通过比较法梳理值得借鉴的域外经验,恢复刑事损害赔偿的能力功能,对其在规范层面重新定位。
本书的内容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为主线,分为刑法理论和刑法实践研究两大部分,其中刑法理论部分主要研究刑事政策、犯罪论体系和刑法改革有关的刑法问题;刑法实践部分主要研究社会公共安全、食品与药品安全、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环境保护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两个部分的内容既相独立,又在总体上联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刑事法律的促进和影响。书中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刑法观念的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与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书的主题是缓刑适用实质要件——“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解释、“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操作化和“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司法实践评估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 现阶段缓刑适用的关键难题是缓刑适用实质要件不具有操作性。本书首先探讨了缓刑制度的性质、正当性根据和适用基底,并以此为指导对缓刑实质要件的四个要素进行了重新解释;将四个要素作为四个维度,用25个指标建构了缓刑适用再犯危险评估量表,实现了实质要件的操作化;以43万余刑事裁判文书大数据为样本,示范性地建立了再犯预测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缓刑适用实践进行了检验,发现了缓刑司法的三个怪象及其原因。最后,将实质要件放在缓刑适用要件体系和刑事政策的视野下进行了审视。 本书在缓刑实质要件解释、操作化以及缓刑适用体系建构等方面
《秦汉刑事法律适用研究》以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及岳麓书院藏秦简《为狱等状四种》为主要材料,对秦及汉初时期刑事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研究。收录了真实司法案例的材料为考察秦汉法制的实施状况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及对相关法律规范进行解读,探讨了哪些主体具有适用法律权限、对象在法律适用中有何意义、如何解决法律适用疑难、适用法律活动体现了哪些特征、数罪并罚的原则与加罪一等减罪一等的原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