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文学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日本的艺术、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510年《源氏物语画帖》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源氏物语绘画和书法作品集,由大内氏家臣陶氏家族定制,三条西实隆与玄清协调组织,六位贵族书法家献笔,土佐光信及其领导的绘所绘制而成。这部书画集不仅反映了中世日本统治阶层(包括贵族和武士)对《源氏物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也体现了以土佐光信为代表的中世绘画艺术家对传统宫廷艺术的继承与绘画技法的创新。 钻研日本美术文化的哈佛大学教授梅丽莎·麦考密克充分研究了现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的这部书画集,首次将其全貌呈现于世人眼前,并结合《源氏物语》的文本和中世日本美术传统,为每帖书画作品配上精辟分析,让读者能够进入一个立
《宋代美学史(修订本)(精)/美学史论稿》匠心打磨二十余载,增删修订数十万字,全新呈现,宋代美学史典范之作,条分缕析直击文化盛世的美学现场,入选第二届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源氏物语》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文学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日本的艺术、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510年《源氏物语画帖》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源氏物语绘画和书法作品集,由大内氏家臣陶氏家族定制,三条西实隆与玄清协调组织,六位贵族书法家献笔,土佐光信及其领导的绘所绘制而成。这部书画集不仅反映了中世日本统治阶层(包括贵族和武士)对《源氏物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也体现了以土佐光信为代表的中世绘画艺术家对传统宫廷艺术的继承与绘画技法的创新。 钻研日本美术文化的哈佛大学教授梅丽莎·麦考密克充分研究了现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的这部书画集,首次将其全貌呈现于世人眼前,并结合《源氏物语》的文本和中世日本美术传统,为每帖书画作品配上精辟分析,让读者能够进入一个立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他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插图典藏本)(精)》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 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 的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民间文化常常受到精英文人的无情嘲讽甚至尖锐批判。可是,只要我们浸入民间,“屈尊”听听那些被污名化的王婆、王大爷的声音,我们就会知道,即便是无稽之谈的歌谣、俗语、传说,也都各有其存在、传播的因和由。正如
《中国美学文脉史》是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学这一概念,以“文脉”这一范畴与思想贯通全书,连缀起中国美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史前至秦汉的“前美学”时期;魏晋至宋元中国美学的“建构”时期;明清中国美学的“完成”时期;1911年至今的中国美学文脉的继承与开新时期。本书遵循“历史优先”的原则,将中国美学文脉分为“巫史文化”“诸子百家”“经学一统”“玄佛儒”“理学与实学”等章目,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赡的学术资料,呈现了中国美学的初始、奠基、建构、深入、综合等不同阶段的面貌。
在蒋勋先生眼中,美是无处不在的:花朵的绽放是美,花朵的凋落是美,“一枝红艳露凝香”是美,“梨花一枝春带雨”是美,繁华是美,苍凉是美,收获是美,遗憾是美,真是美,善是美……美常常凝结在具体的实物当中,也作为精神底色流传于世间。美并无定法,感受美、认识美却有路可循。美不仅带来感官上的触动,也是历练生命、丰沛情感、释放思想的动力。本书以“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为主题,涵盖7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山水合璧:从说起》、《生命里的善与美》等,在充塞着声音、色彩与形体的世界,为读者指画一条通向美的小径。美潜伏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珍重美,也就是珍重自己。
本书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书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这是一套关于日本三种美学的理论书籍,分成《幽玄》《物哀》《侘寂》三册,系统阐述日本美学的概念和发展渊源。 《幽玄》 “幽玄”起初用于传统歌论、能乐论中,包括具有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和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在平安时代后的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它逐渐将美的感性深化为精神内在,并产生了“幽玄”的审美意识。 《物哀》“物哀”一词起初的来源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他评价《源氏物语》是对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怀抱有细敏微妙的感受力,并由此将这一特质提炼为“物哀”,将日本文学的本质归纳为“在于物哀”。 本居所指的“哀”,是人的各种情感,“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称为“哀”,所谓:心有所动,即知物哀。 《侘寂》中的“寂” 初体现于“俳谐连歌”这样的文体中,而“侘寂”之美则由
本书作者实地勘查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百门明清红夷大炮,并结合庞杂的史料记述,尝试勾勒出这些西式火器的“文化传记”,重现其在中国两百多年间的演变过程和多样性。红夷大炮的操作与铸造技术,是近代东方大陆文明向
这部作品是一部哲学经典。是广义美学,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作品也是很为有名的作品,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是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前提。尼采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对以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作出了批判。
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
《中国美学文脉史》是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学这一概念,以“文脉”这一范畴与思想贯通全书,连缀起中国美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史前至秦汉的“前美学”时期;魏晋至宋元中国美学的“建构”时期;明清中国美学的“完成”时期;1911年至今的中国美学文脉的继承与开新时期。本书遵循“历史优先”的原则,将中国美学文脉分为“巫史文化”“诸子百家”“经学一统”“玄佛儒”“理学与实学”等章目,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赡的学术资料,呈现了中国美学的初始、奠基、建构、深入、综合等不同阶段的面貌。
《左传纪事本末》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 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
《宋代美学史(修订本)(精)/美学史论稿》匠心打磨二十余载,增删修订数十万字,全新呈现,宋代美学史典范之作,条分缕析直击文化盛世的美学现场,入选第二届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内容简介 这本打通《易经》与《内经》、易学与中医学,并阐明张景岳《医易义》思想的名著,真知灼见,独步高论。中医工作者和玩《易》者不可错过。 张景岳说:“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湘西秘史小说以雄健而恢弘的笔调原始地展现了湘西巫傩文化、盘瓠文化、梅山文化和戏曲文化等盘根错节的交合与博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湘西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行船放排、榨油炼油
《战国 兵戈200年》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坍塌的分封制需要新的制度替代,时代的需求也不断催生出新的思想。大争之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切变法、计谋、征伐都是为了活下去。本书以战国七雄为主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