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一生著作等身,思想深邃,无数文人学者为之仰止。作为后人,我们编辑《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为了启迪读者,让读者通过文字走进王国维的心灵世界,与大师做时空对话,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与自身素质。在编辑过程中,分述、讲、品、写、作、抒六大部分,对遴选出的作品进行分类,比如 抒 中,记录王国维所写的诗词,这些诗词虽然短小,但字字如玑珠、句句赛环佩,读之沁人心脾、回味无穷,有绕梁三日之余韵。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难看出,大师严谨治学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细腻的人文情怀。当然,为了尊重这位殿堂级的人物,我们保留了先生生前文章的原貌,比如文章中 [] , () 等符号,以及那个时代所用的文字(文字规范后,现在看来有些字是错别字)和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 第十三封信 ,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说: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 免俗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历80年的时间淘洗,本书愈发显出字字珠玑的名作本色。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美学原理(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美学理论成果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审美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概括和提炼、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的美学观点。在论述时,引证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和科技论著,并精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说明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美学原理(第2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即可供高校中文、艺术、哲学等以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本科生学习,也可供社会上的爱好者阅读。
在蒋勋先生眼中,美是无处不在的:花朵的绽放是美,花朵的凋落是美,“一枝红艳露凝香”是美,“梨花一枝春带雨”是美,繁华是美,苍凉是美,收获是美,遗憾是美,真是美,善是美……美常常凝结在具体的实物当中,也作为精神底色流传于世间。 美并无定法,感受美、认识美却有路可循。美不仅带来感官上的触动,也是历练生命、丰沛情感、释放思想的动力。本书以“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为主题,涵盖7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山水合璧:从 说起》、《生命里的善与美》等,在充塞着声音、色彩与形体的世界,为读者指画一条通向美的小径。 美潜伏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珍重美,也就是珍重自己。
从形式上来看,孙斌编著的《审美与救赎:从德 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是一个断代史意义上的哲 学研究,即考察德国哲学从早期浪漫派到阿多诺的一 个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本书试图去追溯现代 德国哲学得以成为可能的另一条思想线索。本书以审 美与救赎为标题,当然同浪漫派对于诗、艺术以及宗 教的热情探讨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 的态度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揭示。循着这条线索和这种 态度,本书对诺瓦利斯、施勒格尔、马克思、尼采、 本雅明和阿多诺这六位人物的相关思想进行了研究。
本书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和政治家克罗齐撰写的亨誉世界的美学名著。1947年朱光潜先生曾根据英文译本翻译成《美学原理》出版,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此次重译,译者根据意大利文第7版译出。新译本汲取朱译本的精华,并对不少美学、哲学范畴进行了全新的翻译,对读者和美学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姚斯的文学史哲学与审美经验研究、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以及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思路,从中展示接受美学关注历史、交流和反应的递嬗脉络。在此当中,本书还关注意义阐释问题的探讨,解析接受美学与结构和解构主义的内在相通和合流的关节与因由。
本书的部分内容源自1995至2001年间在巴黎第八大学及国际哲学学院内举办的若干研讨会,另一部分则源自这几年应国内外若干机构之邀所作的研讨会及讲座.本书旨在澄清“美学”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将美学看作艺术运作的体制和话语的母体,看作艺术精华的识别形式和对感性体验各种形式之间关系的再分配。
《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为基础,力图展现对美学和文学艺术的新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进行哲学治疗,清除那些深藏于哲学中的宏大概念。这一特点同样贯彻在美学研究中,对传统的美、艺术本性、艺术意象等观念进行破坏性拆解,把语言分析和艺术类型提高到基础的地位上,重点探讨艺术规则与语言活动的内涵,并力图提出新的理论观念。
本书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两本重要的美学著作 《谈美》《谈美书简》,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先生的美学研究成果,是了解美学的入门参考书。 《谈美》是先生留学西方时所著,他从15个方面着手,深入浅出地将自己在美学甚至人生方面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引领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谈美书简》是先生在82岁高龄时的潜心之作,他将过去发表的美学言论精心整合,以13封书信的形式讲解了美与美感、形象思维、文学创作等一系列问题。
从形式上来看,孙斌编著的《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是一个断代史意义上的哲学研究,即考察德国哲学从早期浪漫派到阿多诺的一个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本书试图去追溯现代德国哲学得以成为可能的另一条思想线索。本书以审美与救赎为标题,当然同浪漫派对于诗、艺术以及宗教的热情探讨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揭示。循着这条线索和这种态度,本书对诺瓦利斯、施勒格尔、马克思、尼采、本雅明和阿多诺这六位人物的相关思想进行了研究。
陈昊著的《情感与趣味(休谟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研究)/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尝试从思想史的角度着手,从一些重要理论家如夏夫兹伯里、哈奇生以及休谟的思想碰撞切入,剖析18世纪英国美学家们如何通过引入“情感”和“趣味”,以此来补充和修正传统的理性主义美学观念。同时将休谟的“趣味”美学置于西方美学的历史源流当中,提炼并考察其在思想史上的独 值,并结合17-18世纪英国美学乃至思想文化界的发展情况,探讨美学思想、文化风气与社会变革三者之间的互动联系。
古时候,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却在得了科第后先为自己娶了一个姨太太;官员们满口清正廉洁,私下里却肆意挥霍,纵优狎妓;那些名儒大家号称淡泊名利,却在入仕后两面逢迎,拜高踩低……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可
本书以集美学村嘉庚建筑的楼名为线索,介绍了集美学村嘉庚建筑的建筑特征、历史沿革与背后的文化故事,展示着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情怀意识、精雕细刻的审美情趣、厚重深沉的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