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
《美学》是 艺术史之父 黑格尔的划时代巨著,原是作者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去世后由其学生霍托编辑成书。黑格尔以 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 为目的,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详细地论证了他的核心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全书卷帙浩繁,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绘画、建筑、雕刻、音乐、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的缘起和发展,并区分和剖析了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三种艺术类型,论述严谨精密、说理精到透辟,是西方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自问世以来影响深远。
作为一部引领时代潮流的跨学科巨著,本书巧妙地将神经科学与人文美学两大领域相融合,从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到人文艺术,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类追求美、体验艺术的心灵地图。 本书通过丰富的科学实验和生动的艺术案例,揭示了人类大脑中与美、快乐和艺术相关的神经回路与机制,并展示了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创造。 美。通过神经科学的透镜,揭示我们对面容美、身体美、风景美、数学美等的偏好如何根植于大脑深处的奖赏系统,这些特性不仅关乎生存繁衍,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 快乐。从基础的味觉体验到复杂的情感满足,深入剖析大脑中的快感生成机制,展现快乐的多维度本质,更让我们反思快乐与幸福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导我们追求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艺术。通过神经美学的视角,解析艺术如何触动人心、
作为 新现象学 的代表人物之一,格诺特 柏梅把美学看作感知学,即一种作为普通感知理论的研究,重申美学初的问题即感性认识问题,由此提出了 气氛美学 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框架,将美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中。 本书是柏梅教授在美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涵盖了对气氛、感知、身体、 我 和事物等核心概念的解释,对当代美学的发展以及艺术研究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一种以普通感知理论为基础的新美学, 感知学 理论的建构扩大和深化了艺术现象的研究范围,更加契合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它作为一个艺术创造力的原点应该得到*先的认识。
本书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论常新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对西方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的这一思想观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地疏理、论述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出新,重构审美精神。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文化领域的理性分化,本来密切相联的科学、道德、艺术发展为相互绝缘、不相往来的独立领域,各自探讨自己的问题。科学属于 认知理性 ,探讨 真实性问题 (真),道德属于 伦理理性 ,探讨 正当性问题 (善),艺术属于 审美理性 ,探讨 趣味性问题 (美)。真善美分家并愈演愈烈,使整个生活系统陷入分裂状态。在整个生活系统的理性分化过程中,科学技术与 合理性 相互结合而固化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它将手段与目的相互倒置、事实与价值严格分裂,并造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 异化 、 物化 或 单向
20世纪80年代,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授美学。在以自由著称的武大,他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慕名来听,流连不去,终成一座难求的传说。《美学讲稿》便是这一传奇课程的讲稿集结,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保留了风趣口语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页边注。体系井然清楚,观点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引人入胜,可供广大文学、艺术及美学爱好者阅读、赏析。书后附有《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和《西方现代美学史纲》,实际上是三部浓缩的美学史,三张脉络明晰的美学地图。 相比其他大家如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的美学作品,《美学讲稿》因成书较晚,故而更加全面;因面向大学生,故而更有条理;因是课堂实录,故而格外轻松易懂。
本书基本上收录了美学家与美术史家邓以蛰现存的所有著述,内容涉及他在诗歌、雕塑、戏剧以及书法和绘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基于现代学问去研究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把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中国书画理论作一种哲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中国书画的具有相当完整的系统性的美学理论。
《古代美学》探讨西方美学史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是塔塔尔凯维奇作者三卷本《美学史》的第一卷。作者将罗马帝国灭亡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视为欧洲文化史上的两个转折点,据此将整个西方美学的历史分为三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古代部分又进一步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古代美学理论,其中既包含美的理论,又包含艺术理论;既包含研究审美对象的理论,又包含研究审美经验的理论;既有描写的又有规定的,既有分析的又有解释的。依时间顺序,以人物或学派为栏目,以概念发展历程为纲,本书将自希腊早期直到普罗提诺的古代美学理论条分缕析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美学史》自1970年出版英译本以来,备受瞩目,被奉为 不朽的美学史 。
让 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其著作《消费社会》《物体系》等都曾在国内风靡一时。然而,虽然其作品大多已经被译介到国内,国内研究者也发表和出版了不少鲍德里亚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但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于孤立而表面的考察, 缺乏深层的开掘 ,对鲍德里亚其人其思缺乏一种综观式的全面认识。 本书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鲍德里亚研究的这一空白(包括对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空间哲学、荒诞玄学等的研究), 勾勒出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思想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间内在的脉络 。
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不断挑战着美学理论,逼促美学理论做出回应与阐释。于是,当代美学既面临种种 困境 ,又蕴含着寻找解决之道并实现 超越 的可能性。 本书从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总体取向入手,考察了艺术分界问题、当代现实主义观念和艺术观看问题,围绕着这些经典的话题,来揭示美学遭遇的当代危机与新的发展。尔后转向既传统又新颖的跨媒介艺术研究,艺术的跨媒介研究有悠久传统,本书引入新的跨媒介性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此外本书对西方美学的理论谱系、比较文献学、艺术理论等问题也做了深入思考。 本书是一部对当下美学问题进行总体审视、阐释与批判性反思的新著。
本书是一部全面细致地阐述福柯思想的著作。作者试图厘清近年来流行于学术界的有关福柯思想的各种观点,使全书不只是停留在单纯论述福柯关于“权力”和“性”的后现代观点,而是结合福柯本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历程,依据多年来福柯对其自身思想的自我诠释及其思想情调和写作风格,以生存美学为基本线索,把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权力和道德系谱学、“真理游戏”、“生命政治”、“自身的技术”、“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等等,同“生存美学”融合贯通在一起,重点地突出了福柯“关怀自身”的核心思想,并深入分析了“语言游戏的审美艺术”、“身体、性和爱情的美学”、“生活的技艺”、“老年生活和死亡的艺术”等生存美学的具体内容,阐明了生存美学的实践智慧性质及其彻底重构西方思想的典范意义。在资料印证方面,本书特别参照
时空是人们感知世界与体验生命的方式和姿态,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维度。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这一枢纽性问题,考察中国古代时空意识对美学思想观念的深层影响。具体包括三大版块:一是先秦儒道与佛教禅宗的时空观及其美学意蕴;二是中国古典美学基本范畴中的时空观;三是中国古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园林等艺术中的时空形式及相关问题。 本书以 自然时空 心理时空 形式时空 三个理论维度,结合儒、道、释等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古代美学及艺术理论中的审美思维、审美心胸、审美形式、审美理想、审美超越等问题加以论析阐发,勾勒了中国古代时空美学的理论框架,更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艺术的文化底色与精神。
本书介绍了德国以康德、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为代表所形成的美学流派,它不仅以德国古典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作了总结、批判。
《20世纪西方美学》以 批判理论的转向 和 语言学的转向 为线索,描绘出20世纪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知识谱系,前者聚焦于美学对现代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后者专注于以语言或话语视角对美学问题的探索。每个知识谱系分别讨论了八位重要的西方美学家,上篇研究了齐美尔、奥尔特加、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利奥塔、波德里亚、杰姆逊等人的美学思想,下篇分析了克罗齐、卡西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巴赫金、巴特、福柯、伽达默尔等人的美学理论。本书通过这些代表性西方美学家的理论,揭示出20世纪西方美学的总体趋势和理论创新。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的指导下,借鉴西方休闲美学思想资源,继承中国休闲美学思想传统,立足于当下中国现代社会的语境,对中国休闲美学的内涵包括它的产生、概念、性质、功能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分析了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现状,探讨了中国休闲美学在实现他们精神生态的和谐、稳定、平衡、健康以及在更高层面实现他们精神生态的调整、优化和动态平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最后分析了当下语境中发展中国休闲美学、维护现代人精神生态良性循环的有利条件、面临的困境和产生的误区,探讨了走出困境和误区的途径和方法。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ische,1844 1900)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 1871年间。尼采在本书中秉承瓦格纳 通过艺术重建神话 的理想,构造了一个文化哲学理想,撇开以早期希腊神话和英雄传说为内容的艺术文化,批判后起的科学-理论文化(发端于苏格拉底的科学乐观主义传统),而推崇具有形而上学性的悲剧艺术。从书名来看,本书是对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悲剧的探讨,但实际上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阐述了作者的许多哲学思想,因而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20世纪近现代中国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其内容涉及宽广。作者从"人生艺术化"这一命题入手,系统地梳理了以梁启超,朱光潜,丰子恺,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关于"人生艺术化"命题所产生的观念和思想,并将之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阐释其当代意义,深入追寻那条在巨大的现实忧患中现代学人所进行的生命诗性建构的精神致思之路。本书在探索中国美学思潮的思想渊源时,运用大量古今中外哲学和美学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和辨析,可以说做到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本书是一本“坎贝尔箴言录”,是女诗人奥斯本精心汇编坎贝尔作品集中的精华,它能丰富、提升和启发你的精神生命。教你在艰难生活中获得心性的深度觉醒,度过平衡圆满的人生。 全书围绕着几项人生主题铺展开来:(1)世俗生活的挑战、(2)心灵觉醒的过程、(3)觉醒过程的挣扎,以及(4)神圣生活的艺术。Di一部分以坎贝尔的格言警句开场,教会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精神的闪光;第二部分汇聚了坎贝尔的思想片段和语丝,帮助你从凡俗庸常“进化”到自我觉醒;第三、四部分堪称“坎贝尔思想菁华录”,带领你重返世俗生活——精神洗礼后的“神圣生活”。 坎贝尔深谙讲故事的艺术,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东亚宗教的神话传统,以及古埃及神话、印第安神话都信手拈来,令人恬然微笑的故事俯拾皆是。特别神奇的是,坎贝尔似乎抹掉了英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