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是国内本空间现象学专著。 《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在牛顿的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与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刻渊源。他本人曾研习汉字,熟读《易经》等中国古代典籍,对于中国文化及其象征有着独到的见解与发挥。《东方的智慧》收录七篇荣格论东方哲学与思想的经典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的阴阳、日本的禅宗、印度的瑜伽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文章中,荣格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对东方的智慧进行了重新阐释,强调并升华了东方文化中向内探寻自我、明心见性的倾向。
《唐代佛教》一书记述了佛教在其思想发展到了 巅峰的唐王朝(618—907)的历史。唐朝三百年,见 证了重要教理学派如法相与华严的形成,天台宗的巩 固,密教从印度的传入,净土与禅宗作为中国佛教徒 最主流的信仰与实践形式的涌现。 美国耶鲁大学斯坦利·威斯坦因(Weinstein) 教授广泛利用各种世俗与佛教文献,对佛教的兴衰演 变进行了编年式的研究。佛教界与唐王朝不断变化的 关系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具体讨论的议题包括为了裁 抑佛寺权力所进行的各种尝试,对教界的行政管理, 利用佛教来获得实际的政治利益,以及武宗的灭佛与 唐末帝王对佛教的复兴。
《罗近溪哲学思想研究》以“罗近溪哲学思想”为专题研究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文化史的考察,而是侧重于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罗近溪哲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完成。作者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资料与观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罗近溪《语录》和《文集》的深入解读,从纵横维度展开对罗近溪哲学思想的深入探讨,即从纵的方面理清罗近溪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不同特色,勾勒出从王阳明到王艮到罗近溪的内在发展线索;从横的方面力图挖掘罗近溪哲学的内在义涵,重新建构罗近溪哲学的体系,并注重从明代中晚期知识人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三教趋于融合的大的背景下考察罗近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关系,评价罗近溪哲学在泰州学派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朱绍侯九十华诞纪念文集》是为庆贺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九十华诞而编写的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先生的同学、同事、朋友、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回忆文章、诗词及学术评论共六十几篇。集中展示了大家对”视学术如生命,用生命做学术”的朱先生的敬仰、爱戴和祝福。
人,伦理地寓居。 西恩.汉德著的《导读列维纳斯》告诉我们,阅读列维纳斯,不止要把其思想当成是一种对20世纪狂风暴雨般的观念和政治的探询之典范,更要把其看作是一种持续的批判性实践的不错案例,以及一种关系到我们的存在之目标和终点的根本的和无尽的伦理教导。
在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激烈思想论争中,德国有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通过以“交往理性”为基本视阈来重新审理“现代性批判”,而将该“论争的水准提高了几个层次”,吴兴明、卢迎伏著的《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研究》即以哈贝马斯关乎此论争的代表作《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5年)为研究论域;全书各章分为思路梳理、课堂研讨和延伸阅读部分,以期通过对《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逐章精读与研讨,真正介入这场旷日持久的现代性思想论争。
《明清回族哲学范畴研究》以明清时期回族哲学的主要范畴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每一个基本哲学范畴的内涵,以及这些范畴的内在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明清回族哲学的实质。
卡尔·福尔伦德编写的《康德传(康德的生平与事业)》原书名足Lmmannel Kant,DPr Marel Imd dasWerk,直译就是《伊曼努尔·康德,其人其事》,是现已出版的最的康德传记。为写作此书,作者广泛搜集材料,可以说毫无遗漏地掌握了当时有关康德的文献,又两次亲赴哥尼斯堡参观与康德生活有关的遗迹、遗物,最终在1911年出版的《康德生平》的基础上增补修。写成这部洋洋五十多万字的巨著。作者红序言中为本书确定了目标:“我不想写一部只给学者们看的书,而是想要使这位的哲学家作为一个人和思想者在我的同时代人眼前活起来”。同时他还想在本书中揭示“康德的著作是如何从他的外在和内在的生活中,从他的人格中,在那一时代背景之下,生发出来的”,所以本书既是一部生活传记,又是一部学术传记。在生活经历方面,作者不仅叙述了康德的外在生活,也展示
陈洪杏著的《近代以来 论语 注疏辨正》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对“依篇疏解”“就章逐译”两大新体例的研究实践,斟酌他们对《论语》注疏史遗留下来的疑难章句之精义的辩话,以及对若干学界已有定见章句之新义的诠解,省察其对隐贯于全书的孔子之“道”的阐释,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来《论语》注疏的嫌变过程。很后,本书试图就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略陈管见。
卡尔·福尔伦德编写的《康德传(康德的生平与事业)》原书名足Lmmannel Kant,DPr Marel Imd dasWerk,直译就是《伊曼努尔·康德,其人其事》,是现已出版的最的康德传记。为写作此书,作者广泛搜集材料,可以说毫无遗漏地掌握了当时有关康德的文献,又两次亲赴哥尼斯堡参观与康德生活有关的遗迹、遗物,最终在1911年出版的《康德生平》的基础上增补修。写成这部洋洋五十多万字的巨著。作者红序言中为本书确定了目标:“我不想写一部只给学者们看的书,而是想要使这位的哲学家作为一个人和思想者在我的同时代人眼前活起来”。同时他还想在本书中揭示“康德的著作是如何从他的外在和内在的生活中,从他的人格中,在那一时代背景之下,生发出来的”,所以本书既是一部生活传记,又是一部学术传记。在生活经历方面,作者不仅叙述了康德的外在生活,也展示
维尔纳·马克思的这本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学术著作篇幅不大,但学术意义被国际黑格尔研究界公认为意义深远之作。它立足于对《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的研究,阐释了《精神现象学》的核心理念,为黑格尔哲学的学习者理解这本艰深难读的德国古典哲学经典,提供了一条新颖的思想之路。作者归纳出整个《精神现象学》由自我意识这个范畴所统摄,并在这个思想提炼的基础上,言简意核地陈述了自我意识从自然意识到知识的成长发展升华的历程。作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黑格尔在自然意识本身与其显现为现象的知识之间的区分,并将这个区分作为理解自我意识走向精神的意识发展道路的关键。为了避免了对黑格尔的各种误读,作者精心从黑格尔的文本中选取材料,以客观性的方式显示黑格尔本人意图,这也同时为检视后黑格尔哲学与黑格尔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我们就必须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政治领域,除了带来好战的呼号,悲伤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在这部激情洋溢、极具个人风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国社会,批评了美国当局发动长期战争的决策,继而呼吁人们深入认识哀悼与暴力的力量,理解它们如何促成团结并鼓舞人们追求全球正义。显然,巴特勒一直致力于激发、探索各类“麻烦”,而这也正是其学术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发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们懂得团结、认识痛苦。”诚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这些因素使我们成为自由的主体。
王俊编著的《重建世界形而上学:从胡塞尔到罗姆巴赫》集中介绍德国当代现象学家海因里希·罗姆巴赫的结构思想,并以结构现象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再到罗姆巴赫的思想进程,揭示现象学哲学的目标,即重新建立一门新形而上学,恢复人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整体性理解,重塑人的理想生活方式。
用马克思主义带领社会思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研究》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与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科学的比较法,特别是运用影响研究方法,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围绕现代化、现代性、后现代、后殖民、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以分析当代西方现代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等社会思潮为经,以这些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和突出的表现为纬,结合运用专栏、图表、专题研讨等方式,从整体上来把握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重点研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本质内容、表现形式、演变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等,揭示其实质,分析其流变,吸收其合理成分,纠正其偏颇,批判其错误,考察其影响,积极探索用社会
《发生、可见与物性:梅洛-庞蒂的美学理论及其当代效应》从“发生”“可见”、与“物性”三个角度对梅洛-庞蒂的美学理论进行重审,力求以此来切中梅洛-庞蒂美学的实质,并且凸显梅洛-庞蒂美学理论与当代哲学、当代艺术的内在关联。该著作总体上分为三部分,即梅洛-庞蒂的发生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视觉理论、梅洛-庞蒂的物性(空间)理论。试图将之延伸到当代美学、哲学、艺术语境中,旨在凸显其美学理论的“当代效应”,其中还隐含对“梅洛-庞蒂的美学理论”与“梅洛-庞蒂的美学理论的当代延伸”的探究与重释。
本书为关于因明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运用梵汉对勘的方法,研究解决因明义理的问题;运用比较逻辑的方法来说明佛教逻辑的特质,指出佛教的推理规则,是从保证推理的前提为真的角度来建立的,有别于西方逻辑从形式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理规则。此外,本书还将因明研究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六种:逻辑刻画的方法、义理对勘的方法、文本译研的方法、比较逻辑的方法、哲学诠释的方法和历史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