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典经编写者深入民间调查、收集、整理,并录用了流行于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地的闽南话俗语约10000条。其中惯用语约220条、成语近800条、谚语7000条以上、歇后语60多条,共约10000条左右。内容涉及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社会、家庭、人生、境遇、品行修养、待人接物,甚至健康养生、民风民俗,等等。书后配有闽南话俗语读音光盘。
《彝语应用语法》采用彝文、汉文和国际音标注音的方式编排,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在语法的框架内提供了大量的可以付诸应用的彝语例句,将语法知识活化为可以付诸应用的话语,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了解彝语的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探究彝语用词造句的基本规律,有的参考价值。
《彝语应用语法》采用彝文、汉文和国际音标注音的方式编排,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在语法的框架内提供了大量的可以付诸应用的彝语例句,将语法知识活化为可以付诸应用的话语,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了解彝语的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探究彝语用词造句的基本规律,有的参考价值。
褚半农著的《走到今朝的上海方言》分为“历史上的上海方言”“漫说方言特色动词”“词语理解和书写”“词条再定和词义再释”“《金瓶梅词话》和吴语”“上海方言像黄金瓜”六部分,话题广泛,一文议一词。对错用、误用等词语释疑解惑:对濒临消失的传统词语,则联系文献释义,并配置图片,方便理解。作者十分熟悉传统方言,书中对明清以来沪(吴)地文献涉猎广泛,旁征博引,是一本学习和使用上海方言的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彝语应用语法》采用彝文、汉文和国际音标注音的方式编排,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在语法的框架内提供了大量的可以付诸应用的彝语例句,将语法知识活化为可以付诸应用的话语,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了解彝语的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探究彝语用词造句的基本规律,有的参考价值。
《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词汇研究》作者陈明娥拟对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中的词汇使用情况做详细的整理,对其中的常用词语、北京官话口语词汇以及经济、军事等词语作全面分析,并努力从共时和历时两大方面对这些词语的结构形式以及发展作对比研究,试图多侧面地显示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的词汇共性与个性,挖掘清末至民国初年北京官话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教材的词汇教学意识及教学价值,为全面探讨清末民初汉语口语的面貌提供一些真实的语料,为汉语史研究乃至世界汉语教学史的研究做些有益的尝试。
2012年钱程出版了《跟钱程学上海闲话》、《钱程的上海腔调》,受到广泛关注。紧接着,2013年又隆重推出《钱程讲外国童话》,同样受到热捧和欢迎。书展中签名售书的热烈,各学校、机关、企业请钱程到线宣讲上海话的热情,综合编辑和作者的思虑,故与惠民中学合作推出上海话教材《上海闲话》,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上海闲话做贡献。
张天堡编著的这本《湖泊方言研究之续集--怀庆方言考》是《湖泊方言研究》的续篇。两者主题相承接,都是说明湖泊地区(河南原怀庆府地区)保留着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元明清”时期的语言要素。 《湖泊方言研究》依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宁波方言词典》和湖泊地区收集的语词为底本依据,作查对、说明。 《湖泊方言研究之续集--怀庆方言考》撇开原来依据,从《元杂剧》方言、《水浒》方言、《红楼》方言、闽南方言、四川方言、《两岸》方言、山西方言、《吴下》方言等书面语言中找资料,进一步说明怀庆地区方言的存在和语言实力。 所谓“怀庆方言”,只是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在怀庆地区有过,存在过;这里谈到的所谓“怀庆方言”,在全国其他方言中或普通话中也都可能大量存在,绝非是怀庆地区独有的。但我们必须要说明
《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词汇研究》作者陈明娥拟对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中的词汇使用情况做详细的整理,对其中的常用词语、北京官话口语词汇以及经济、军事等词语作全面分析,并努力从共时和历时两大方面对这些词语的结构形式以及发展作对比研究,试图多侧面地显示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的词汇共性与个性,挖掘清末至民国初年北京官话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教材的词汇教学意识及教学价值,为全面探讨清末民初汉语口语的面貌提供一些真实的语料,为汉语史研究乃至世界汉语教学史的研究做些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