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三版)》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以及具备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的工具书。《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三版)》着眼点是实用,力求通过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的具体描写,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汉语。凡是外国人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法现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三版)》都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描写。
《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收录江蓝生1984年至2016年有关文章13篇。文章依据古代白话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考证若干实词语法化的动因、机制和路径,综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追溯虚词的来源和演变义理,既反映了汉语语法化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性,又突出了汉语的特色,具有原创性。
《语法化与语义图》选收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八篇文章,具体有“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语义图与语法化、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等,内容涉及语法化、语义图以及历史语法和历史语义等方面,集中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旨趣和专业方向,代表了作者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
《 成语辞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海”系列中的一本。 本词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前总编辑、编审冷玉龙主编,收词 61000 余条,其中对于古代文献中的与当今大众使用成语的习惯和现行规范标准不一致的异形成语,保留了语言的原貌,有利于语言文字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本词典中把能关联的异形成语都做了关联;同义异形条目分立,以突出两者区别;对不交代典故或语源就难以明白其义的成语,用简明通俗的文字交代典故或引出语源,并大多进行了白话翻译。
《汉语主语和话题问题研究》主要讲述了,主语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话题概念引入后,话题与主语的关系引起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很多。有代表性的是三个平面的观点和徐烈炯、刘丹青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各自的理论框架出发分析话题、主语现象,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也有顾此失彼、照顾不周的情况。《汉语主语和话题问题研究》主要从汉语事实出发,挖掘前人很少谈及或研讨不多的现象,力图揭示汉语话题、主语的本来面貌。
孙锡信主编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主要研究中古及近代汉语的各种语法现象,从17个方面叙述了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并探讨这一时段语法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另从古人的著述中“披沙拣金”选录了若干材料,从三个方面概述古代学者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学所作出的贡献。可以看出,古人对中古近代语法现象关注和研究是不系统也不深入的。我们既要重视古人的有价值的发现和见解,更应该循此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周密的论证。
孙锡信主编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主要研究中古及近代汉语的各种语法现象,从17个方面叙述了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并探讨这一时段语法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另从古人的著述中“披沙拣金”选录了若干材料,从三个方面概述古代学者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学所作出的贡献。可以看出,古人对中古近代语法现象关注和研究是不系统也不深入的。我们既要重视古人的有价值的发现和见解,更应该循此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周密的论证。
《词律》二十卷,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是万树根据自己所见古人词分类考订,在纠正《啸馀谱》等诸家词集错讹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共计六六○调一一八○体,调之排列以字少者居前,同调中各体亦以字数多寡为序,书“又一体”。同调异名者,列异名于正名之下。每调每体注明字敷。平仄、韵脚和句读,分别段落,并在篇后予以论说。并作《发凡》一卷,表明其对词学的独立见解。
苏楠楠老师二十年词汇教学经验总结,足量一万单词教学(不包括衍生词汇与简单词汇),达到母语词汇基础水平,适合于高考、四六级、考研及雅思托福等考试的词汇要求。
《 成语辞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海”系列中的一本。 本词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前总编辑、编审冷玉龙主编,收词 61000 余条,其中对于古代文献中的与当今大众使用成语的习惯和现行规范标准不一致的异形成语,保留了语言的原貌,有利于语言文字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本词典中把能关联的异形成语都做了关联;同义异形条目分立,以突出两者区别;对不交代典故或语源就难以明白其义的成语,用简明通俗的文字交代典故或引出语源,并大多进行了白话翻译。
《 成语辞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海”系列中的一本。 本词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前总编辑、编审冷玉龙主编,收词 61000 余条,其中对于古代文献中的与当今大众使用成语的习惯和现行规范标准不一致的异形成语,保留了语言的原貌,有利于语言文字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本词典中把能关联的异形成语都做了关联;同义异形条目分立,以突出两者区别;对不交代典故或语源就难以明白其义的成语,用简明通俗的文字交代典故或引出语源,并大多进行了白话翻译。
《词律》二十卷,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是万树根据自己所见古人词分类考订,在纠正《啸馀谱》等诸家词集错讹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共计六六○调一一八○体,调之排列以字少者居前,同调中各体亦以字数多寡为序,书“又一体”。同调异名者,列异名于正名之下。每调每体注明字敷。平仄、韵脚和句读,分别段落,并在篇后予以论说。并作《发凡》一卷,表明其对词学的独立见解。
汉语句式、句子研究与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核心课题之一,本书围绕汉语句式、句子研究,分两部分阐述。上篇研究汉语句式这一汉语教学的关键。下篇用形式语义学的理论,来分析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着重用数理逻辑上关于算子和变量的约束关系这种观念,来分析句子语义关联、及其结构限制,概括汉语句子结构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点,构建句子结构的句法分析程序和相应的语义解释程序,揭示汉语句子结构对语义解释产生作用的具体机制,以更有效地分析和表示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跟形式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推进汉语语法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该书把语法化、词汇化理论运用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对汉语汉语史上的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该书特点是视野开阔,理论色彩浓厚,同时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细致。该书内容除了前言部分简要梳理了语法化研究及相关的概念之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以语气副词“不成”、时间副词“已经”为个案,揭示了跨层结构的凝固成词过程及其后续发展;(二)深入考察了汉语史上与时、体、语气有关的一些虚词的来源和句法语义演变过程;(三)对汉语史上常见结构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对结构式的历时更替、结构式演变与语言接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该书把语法化、词汇化理论运用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对汉语汉语史上的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该书特点是视野开阔,理论色彩浓厚,同时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细致。该书内容除了前言部分简要梳理了语法化研究及相关的概念之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以语气副词“不成”、时间副词“已经”为个案,揭示了跨层结构的凝固成词过程及其后续发展;(二)深入考察了汉语史上与时、体、语气有关的一些虚词的来源和句法语义演变过程;(三)对汉语史上常见结构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对结构式的历时更替、结构式演变与语言接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收录了作者的三组论文。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宏观论述。第2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微观研究。第3组论文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探讨汉语的语法化。特色在于力图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揭示汉语语法化现象相对于其他一些语言的独特之处。其中有基于具体实例的较为宏观的论述,也有一些是较为具体但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
汉语句式、句子研究与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核心课题之一,本书围绕汉语句式、句子研究,分两部分阐述。上篇研究汉语句式这一汉语教学的关键。下篇用形式语义学的理论,来分析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着重用数理逻辑上关于算子和变量的约束关系这种观念,来分析句子语义关联、及其结构限制,概括汉语句子结构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点,构建句子结构的句法分析程序和相应的语义解释程序,揭示汉语句子结构对语义解释产生作用的具体机制,以更有效地分析和表示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跟形式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推进汉语语法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孙锡信主编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主要研究中古及近代汉语的各种语法现象,从17个方面叙述了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并探讨这一时段语法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另从古人的著述中“披沙拣金”选录了若干材料,从三个方面概述古代学者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学所作出的贡献。可以看出,古人对中古近代语法现象关注和研究是不系统也不深入的。我们既要重视古人的有价值的发现和见解,更应该循此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周密的论证。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汉语句法研究掀起了浪潮,其间产生了一大批论著,几乎分析了汉语普通话中的每一种结构。《汉语句法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黄正德教授、南加州大学李艳惠教授和威斯康辛大学李亚非教授合写的一部研究汉语句法的著作。这本汉语句法的入门书不仅选用了现存的或可能的论述,而且运用自己的分析,对汉语的大多数结构进行解析;这些结构在过去二十五年的理论语言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汉语句法学》涉及各种论题,包括语类、论元结构、被动句,以及照应语等。作者对每一个论题都进行了详尽的讨论,总结了关键性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新起点。本书不仅对于想更多了,解汉语语法的一般学习者和研究者,而且对于有志于研究作为人类语言基础的普遍原则的研究生和理论语言学者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