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曾国藩较为推崇,认为其乃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经世致用之人物,常阅读他的作品,并辑录了曾国藩文字作品中,偏重实用、容易记诵的名言,编成这本《曾文正公嘉言钞》。书中所收,大都是事关修身养性、行为处事的名言警句,对读者而言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和指导意义。在该书序言中,梁启超认为曾国藩在同时代的贤才豪杰中并不属于天才型的人物,但是他“一生得力在立志”,面对各种困苦局面,能坚持不懈,勇猛精进。而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普通人也可以学习,并有可能做到的。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二书的作者张岱,早年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明亡以后,他选择隐居山中,发愤著书,终身不仕。这两部作品,正是他用“梦忆”、“梦寻”的方式来回忆往昔、追念故国,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挚的情感。《陶庵梦忆》一书,集中对昔日生活中的琐事展开回忆,内容涉及当时市井生活、风土人情的诸多方面,如市井茶肆酒楼风貌,说书演戏、放灯迎神等民俗活动,以及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亲眼所见,篇幅短小精炼,文笔清新,极富情韵。《西湖梦寻》则集中谈论西湖掌故,张岱久居杭州,对西湖景点如数家珍,对书中列举的众多古迹,不仅概括讲述其起源和发展,还引录大量相关诗文,足资后人参考。
著者李渔,号笠翁,他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是著名的戏曲家和小说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美妙生活情趣的生活家。李渔年轻时也曾打算走科举入仕之路,但随着应试的落榜和明清鼎革的大变故,便断绝了出仕的念头。李渔自负才气,选择了一条古代文人少有的人生道路,即靠卖赋售文来解决自家生计。他刊行自己创作的小说,经营书坊,带领自家的戏班在各地演出,是中国古代别具特色的具有经济头脑的文人。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以及一些文人所编,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遗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很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原本有八卷,现流传下来只有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无论帝王将相,还是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瀛海采问纪实》是作者在欧洲与美洲的见闻观感,共分“瀛海采问”、“涉洋管见”、“西俗杂志”、“出洋须知”、“海外吟”、“海上吟”六卷,描述对象从琐碎的器物、饮食,到日常起居、生活习惯,再到城市环境、男女风俗,事无巨细,作者对中西方文明、礼俗做了一番比较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本书不单纯以思想内容作为选诗的标准,主要是从诗歌的艺术审美特性出发,兼重时代精神,要真正地有诗味,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力求反映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诗歌风貌。所以《近代诗歌选读/中华诗文选读丛书》中不少诗对读者来说是相对陌生的,解读也力求详尽、准确,有些诗篇的解读则侧重于分析时代背景,希望在为读者提供审美空间的同时,也能够更进一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瀛海采问纪实》是作者在欧洲与美洲的见闻观感,共分“瀛海采问”、“涉洋管见”、“西俗杂志”、“出洋须知”、“海外吟”、“海上吟”六卷,描述对象从琐碎的器物、饮食,到日常起居、生活习惯,再到城市环境、男女风俗,事无巨细,作者对中西方文明、礼俗做了一番比较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文中子中说》以《论语》为模本,记载了隋代大儒王通言行及其门人弟子问答等,全书分十卷,大致包含了王通在政治、哲学、伦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言论思想,反映了隋末唐初士人的思想状况。此次整理选择江安傅氏双鉴楼所藏宋刻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力争为读者奉献一部校勘精审的整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