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 本书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 分五个部分,介绍了苏州河的由来、苏州河的“湾”和“角”,苏州河的“渡”、苏州河的“桥”、苏州河边的建筑与工厂,基本上以苏州河边的地名为切入点,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并百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苏州河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以卢宅为代表的东阳传统建筑,是东阳能工巧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工匠在营造过程中积累的木作、泥水作、石作、雕花作、油漆作的营建技术经验,展示了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精髓。卢宅营造,以其独特的“套照付照”、“退磉”技艺和“三销一牵”做法,丰富了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法式。
象山三面环海,深得渔盐之利,有着十分悠久的盐业生产历史。象山制盐长期因袭旧法,煮海为盐;之后历经板晒制盐、缸坦晒制盐、平滩晒盐,形成了今天的摊晒技艺,盐产稳定,成本低,效益高。象山海盐晒制技艺是历代盐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劳动智慧的结晶。
在中华文明体系中,江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独具。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全面展现了江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作者从文献与考古遗存着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传承创新。学理清晰,叙述精当,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化普及读本,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也是一本对外展示江苏形象的读物。
该书是“典范苏州”系列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苏州学风的通俗读物。作者杜怀超主要选取了苏州的学校教育、私人藏书(家庭教育)、状元文化、学术脉络主题,层层递进地铺展开苏州历代学风的典范意义。全书共分为章:“问学:溯旧学,向新学”“存墨:藏书楼,爱书人”“名榜:才子地,状元乡”“悟道:立言论,传学风”,作者考据详实,体例清晰,文字流畅,书稿内容挖掘苏州典范,传承勤学学风、藏书家风,传递正能量。
本书更多地从社会人文历史的角度,带领读者进入刺绣的艺术世界,从苏绣一针一线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苏州精致的态度,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出刺绣技艺的化神出奇,最终发现锦上添花的刺绣绝非小道!“针史”告诉我们描龙绣凤中的文明进程;“绣品”给我们传达出苏州绣的精细雅洁;“绣市”展现了全盛时期的苏绣产业;“绣俗”绣的是骨子里的传统和性格;“绣谱”让针线在尺幅间呼吸;“绣娘”本身就是一个个传奇,也创造了苏绣传奇;“名品”是绣花针讲的神话;“华章”是苏绣的发展,是千丝万缕绣新篇。
本书由今已屈指可数的现代围棋老工作者朱唯力(笔名朱伟)撰写,介绍了20世纪下半叶上海围棋的曲折发展,记述了围棋爱好者们曾津津乐道的“围棋活动中心”的盛衰、大小名手轶事,对了解当代的围棋名人、围棋事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变迁,提供了视角独特的可贵参考。
金华火腿是享有盛誉的地方特产。金华火腿的制作,精选猪的前、后腿,经修腿、上盐腌制、浸泡刷洗、晒腿整形、上架发酵、修正定型、堆叠后熟几大工序后,闻香定级,判断优劣。金华火腿的制作过程,由低温的冬天绵延至高温的夏天,“低温腌制、中温脱水、高温发酵”的核心技艺,保证了金华火腿的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