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今已屈指可数的现代围棋老工作者朱唯力(笔名朱伟)撰写,介绍了20世纪下半叶上海围棋的曲折发展,记述了围棋爱好者们曾津津乐道的“围棋活动中心”的盛衰、大小名手轶事,对了解当代的围棋名人、围棋事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变迁,提供了视角独特的可贵参考。
大运河将扬州、镇江、淮安推上了历史舞台,南渡的世家大族为它增添大家风范,唐宋文学大家为它注入名士风流,东渡的鉴真大师更将它的风采远播东瀛…… 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出名副其实的儒商——两淮盐商。两淮盐商的雄厚财力与文化品味,支持了“扬州八怪”的诞生,盐商敬重文人以及丰富的珍贵藏书,让知名扬州学派兴起,因而造就了以园亭取胜的扬州园林,振兴了玉雕、漆器、雕版等手工艺以及中国烹饪的——扬州菜。 扬州、镇江、淮安的关系极为密切,大运河像一条丝带,将这三个城市牢牢系在一起。 它们因运河而繁荣,因运河而历经战火摧残。 于是故事就要从运河说起……
《淮安漕运文化》重点从运河之都淮安的文化特征、漕运文化的历史起源、内涵以及对淮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淮安漕运文化》以学术性、文化性、创新性为特征,从社科研究和社科普及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对具有浓郁江苏特色的地方文化现象和特征进行阐释解读,重点展示漕运文化特色的亮点。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与省文化厅合作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项目第三批次的26种图书之一,介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基本要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以木梁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搭接、别压穿插等技术,建造大跨度拱形桥梁。泰顺、庆元编梁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极高的建筑样式,体现了山地先民不断探索营造手法、积极改变生存环境的智思和生活态度。由此衍生了交通、信仰、风水、商贸等功用,魅力独特。
《江南都市文化论》(作者张兴龙)致力于廓清江南文化的历史源流和都市文化精神的生成结构,以历 史上杭州和扬州都市文化的原始形态,作为切入江南都市文化深层结构的实践路径,以“诗性——审美” 的视角透视古代江南都市文化的神秘图式,《江南都市文化论》试图进一步开拓江南都市文化的审美空间 ,澄明江南都市文化的基本理念和现实经验。
《南京六朝文化》论述了南京六朝文化形成的来源、形成过程,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及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六朝文化对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南京六朝文化》以学术性、文化性、创新性为特征,从社科研究和社科普及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对具有浓郁江苏特色的地方文化现象和特征进行阐释解读,重点展示六朝文化特色的亮点。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与省文化厅合作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项目第三批次的26种图书之一,介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基本要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以木梁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搭接、别压穿插等技术,建造大跨度拱形桥梁。泰顺、庆元编梁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极高的建筑样式,体现了山地先民不断探索营造手法、积极改变生存环境的智思和生活态度。由此衍生了交通、信仰、风水、商贸等功用,魅力独特。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茶是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金字招牌”,闲暇时分邀上三两朋友,择西湖一隅,沏上一壶“龙井”茗茶,已成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人们的休闲方式,雅俗共赏。茶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是一种物产,长于山水之间,汲取阳光雨露,得自然之精华而成。杭州的秀山美水,孕育了诸多名茶好茶,其中尤以“西湖龙井”为世人所推崇,享有“绿茶皇后”的美誉。它也是一种人生,于普通百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于文人雅士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人们种茶、采茶、制茶,以茶人药、以茶为饮、以茶会友、以茶兴艺、以茶作礼,不断赋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意义。时光的流淌,让一片片嫩叶记载了越来越多的传奇故事,为一杯杯清茶揉入越来越醇的岁月沧桑,用一缕缕茶香浸润出这座城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钱塘繁华深处
该书是“典范苏州”系列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苏州学风的通俗读物。作者杜怀超主要选取了苏州的学校教育、私人藏书(家庭教育)、状元文化、学术脉络主题,层层递进地铺展开苏州历代学风的典范意义。全书共分为章:“问学:溯旧学,向新学”“存墨:藏书楼,爱书人”“名榜:才子地,状元乡”“悟道:立言论,传学风”,作者考据详实,体例清晰,文字流畅,书稿内容挖掘苏州典范,传承勤学学风、藏书家风,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