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文集》(四卷)涵盖了中国著名经济史家李伯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涉及其博士论文、经济史理论、地区经济史作品以及学术讲演、书序与书评。这些作品有助于年轻的经济学学者开阔眼界,把所研究的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中进行讨论。本文集收录的作品呈现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同时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学术史的演变。
陈先行先生积几十年古籍善本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厚功力和研究心得,精选最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珍稀古籍善本一百余种,以个案解析的方式,丝丝入扣地讲述古籍的真伪该如何鉴别,价值该如何判定,艺术美感该如何欣赏。不仅可使读者获取丰富的古籍善本收藏、鉴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解答了收藏爱好者们在日常的鉴定与赏析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书初版于2003年,一经出版即广受好评,此后多次重版。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修订版,修订内容包括:(1)补充了作者近十余年来对于版本学的新认识、新见解,并对书中所收古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助于鉴定版本的品种,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与实用性;(2)修改了初版时的讹误;(3)鉴于辨识字体在鉴定版本时的重要作用,特地增加了相应的内容;(4)针对当前一些典型的版本鉴定错
皇帝是天下很自由的人,因为他的权力没有任何。皇帝又是天下很不自由的人,同样因为他的权力没有边界。 权力过于巨大,给权力拥有者及其家族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伤害和不幸。中国式皇冠既神奇、璀璨、法力无边,又沉重、巨大,令人举步维艰。这种独特的境遇是对人性的一个特殊考验,而不同的人在这同样的囚、重压、撕裂下,表现出人性中截然不同的断面,张宏杰著的《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修订版)》就是对其中几张断面的描绘和记录。
本书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铭与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艺术史学(含建筑、工艺美术史等)、历史学、民族学、语言文字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书中主要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章以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岩画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汉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础。第二章从藏区吐蕃艺术遗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门之族属、《步辇图》考察唐蕃文明交流。第三章将10-13世纪作为新时代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复兴与交融时期,对宋、辽、西夏、南诏大理等多民族艺术史作了细致考辨。第四章重点放在对西夏文化的桥梁作用的研究上,考察了吐蕃-西夏文化交流与西夏的藏传佛教文物、莫高窟西夏石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等文化遗存,将西夏文化视为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与扩展。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汉藏多民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梳理了元代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 双百 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8辑
《陈旭麓文集》(精装五卷)系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一生文字生涯的结晶,除了收录先生在1949年以后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还汇编了先生早年(1949年以前)的作品,比如学士论文《司马迁的历史观》、25岁之年任贵州修文中学校长时所写的《论当前县立中学的几个问题》、1942年编辑出版的《初中本国史》,等等,许多作品为1949年以后 出版。我们在尊重作者原意、保留作品原貌的基础上,对文集稿件进行了精心编校,力求呈现一套精良的学者文集。
1951年春天,中国现代史上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熊十力,就中国古代文化资源和民主政治之关联写下七万字长信《论六经》,呼吁“中国五千年文化,不可不自爱惜”,并认为“《周官》本为民主主义”。 《解:读熊十力给毛泽东的一封长信》的叙述便可追溯至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文。两位作者被此湮没的思想事件所震撼,试图接续熊十力先生之愿,重新解读、讨论《论六经》。他们甚至更进一步,除以中国数千年历史为背景,逐字逐句释读《周官》,详尽复原其本意外,更以今人之立场比较《周官》政治制度设计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异同。 《解:读熊十力给毛泽东的一封长信》对《周官》的释读,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早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制度民主思想。虽然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间,它遭到了摧残、扼杀和阉割、篡改、歪曲,但仍不绝如缕地被传承了下
《历史地理文献学入门》在阐述地理陈述与地理阅读理论,以及扼要介绍目录学和版本学常识的基础上,主要从生产地理文献的制度基础出发,按其相应的知识类型分为神文、官守、智识类,辅以诗文、小说、报刊、金石及出土文献等,进行简要的介绍,并附上实证案例。希望能够为历史地理初学者或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搜集资料的门径,以及思考历史地理问题的思路。
《历史哲学概论》一书内容是评述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末期西方思想家的历史哲学思想。本书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本书是黎明书局1934年出版的版本。
《历史讲演录(精)》一书是雷蒙·阿隆的遗作,于1989年出版,同时还是1972-1974年期间作者在法兰西学院的讲课课程。雷蒙·阿隆深受维特根斯坦和波普分析哲学概念的影响,并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的多重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特别意义的历史研究,是不可多得的表现雷蒙阿隆跨领域研究的作品。 在本书中,雷蒙·阿隆将盎格鲁-撒克逊的分析哲学与德国传统的社会学相融合,在其活灵活现的话语中使两股思想互相对话,并再现了德国传统中的中心疑问:认识人类历史与认识自然世界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人们是否能像解释物体下落那样解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定?
李忠林编著的这本秦至汉初历法研究依据出土历简资料对秦王政元年(前246)至汉武帝太初改历前的历法做了系统的探究判定这一时期分三个阶段行用过不同的历法,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为:秦王政元年至汉高祖五年(前206年)十二月汉高祖五年正月至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三个时段历法的岁首建正置闰规则节气算法相同,但朔望月起算点存在明显差值这反映了当时历法改革的基本情况,据此对这一时期历法后天进行了探讨
《新史学(第八卷):历史与记忆》分为“唤醒的空间”、“记忆之殇”、“记忆中的历史”、“殖民·后殖民记忆”,共四个主题,共收录了11篇论文,虽然收入的文章选择的主题不同,切入的方法亦异,但是均阐述着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不在”,即历史是如何被表象这个问题。
○今按:《二子乘舟》,闵伋、寿也。此确似太子伋之傅母所作。《新序·节士篇》云:“宣公之子,伋也,寿也,朔也。伋,前母子也。寿与朔,后母子也。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也;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将沉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固与之同舟,舟人不能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也。”此可作为《二子乘舟》诗本事读。刘向习《鲁诗》,兼用《韩诗》,此今文家说,较古文毛氏《序》、《传》为合。诗作于二子生前,傅母忧虑之词;非作于二子死后,国人哀悼之词也。诗义自明。毛奇龄《国风省篇》疑此诗与伋、寿二子无涉,胡承拱《后笺》驳之,当已
《苏州东山轩辕宫》共六个章节,各个章节讲述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首章:从胥王庙到轩辕宫;第二章:现在的样子;第三章:建造;第四章:建筑会说话;第五章:宋清之间;第六章:其他的其他。
《史料学研究/冯尔康文集》汇集了作者对史料学研讨的文章,分为综论·视觉史料,传记、年谱、日记、书信、文编,方志,档案,史料解读5个栏目。研究不以清史史料研究为限,旁及中国通史史料,从史汉到当代的史书文献均有所涉猎,意在明了各种文献体裁的史料价值,尤其关注中国社会史史料和视觉史料。
全书包括先秦至明清各断代礼仪史的集合
黄普基编著的这本明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燕行录资料为中心以燕行录为核心资料,以明清地方志和现代气象水文资料为补充,对明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尝试进行包括地名聚落历史气候环境变化地理意象等方面的历史地理研究燕行录中有丰富的历史地理天文等各方面的资料明清时期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者们大量地记载了其往返所经之地的山川风貌地理形势驿道里程等情况加上这一文献具有史料记载的连续性,如果按整个明清时期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解读,可以从中了解地名聚落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朝鲜人从不同角度观察明清时期的一景一物,记载了许多中国文献缺载的史料,因此将燕行录与方志等中国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是探讨他者眼中的中国从周边看中国的新的路径
书稿以汉魏六朝时代的思想与政治间的关联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四编:“思想研究的社会政治维度”“早期政治传统的存续与维新”“魏晋玄学与门阀政治”“天下——政教传统的空间展开”。此前中国历史研究因断代史范式,多强调历史的断裂性,本书稿的研究试图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并将思想的展开置于社会政治背景下理解,同时从中国传统这一内在性视角理解中国历史的空间演进。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稿共八章,主要特点如下:首先,充分利用中外各种图书数据库资源。课题所涉及的文献,极为零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梳理出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仅靠传统的检索手段则远远不够,尚需充分结合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检索工具,如此才有可能在新史料发掘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其次,兼顾“人”与“书”两个层面。先行成果似过度重视“人”的作用,尤其是中外学人的交往,这方面秀的作品是桑兵先生《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一书。人际网络交往固然重要,但汉学著作在中国史学界的流传情形,或许对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更为重要,先行成果对此探讨不多,导致难以准确评估汉学在何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国现代史学;最后,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在研究内容上,不追求“大而全”,以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