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科技分析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对制订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既是文物科技分析领域的读本,也可作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材。 全书分为11章,内容包括化学成分分析、物相结构分析、显微形貌分析、文物成像技术、文物年代分析、产地来源分析、分离分析技术、理化性能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图像分析方法、谱图分析方法等。各章重点介绍分析原理、仪器设备、研究案例,使读者可直接了解各类设备的应用范围和特点,便于快速找到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呈现各类数据、图像的详细处理和分析过程,便于读者学习使用各类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读者还可扫描封底二维码看视频,了解多种检测仪器设备操作。
古格王国作为10 17世纪占据西藏西部的一个地方性王国,在长达700余年的王朝史中曾兴盛一时,它发展生产、抵御外侵、尊崇佛教,是当时西藏西部有影响的地方政权。王国遗留下来的建筑、塑像、壁画、金银器、武器、生产生活用品等文物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17世纪30年代,由于宗教之争与僧俗之争,终引发了王朝的覆灭,古格故城逐渐沦为废墟。《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以作者多年来专业科学的考古调查为基础,力图向读者呈现出那消失了的秘境之国 古格王朝的本真面貌。
《夏文化十二讲》系对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的十二个极有代表性的有关夏文化探索的讲座的整理,既有较为宏观的夏文化研究概况的叙述,亦有对夏文化学术史的梳理或理论方法的阐释,还有对具体遗址、文化类型等问题的分析,关于海外学者对夏文化的认识也尽量涉及,全面包含了有关夏文化探索的点(代表遗址、文化类型)、线(区域、发展流程)、面(研究概况)的所有问题。全书采用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可读性强,对于从事夏商考古的学生和老师来说,有很好的参考性,对对考古及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庞贝三日》为读者展现的是被火山喷发彻底毁灭前的古城庞贝的 貌似真实的 恢复:地貌,建筑,城市规模,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通方式以及快速有效地互通信息的办法。它将让读者逐一认识从那场*惨重的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七个幸存者:他们的性别、名字、年龄、职业。它将为读者提供一条探察庞贝及其周边地区的真实、准确的路线: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贵族的庭院别墅、再到山坡上的农场 除此,它还将推翻人所共知的 庞贝因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而被湮没 的定论并修正喷发的日期。该书是作者阿尔贝托?安杰拉通过对考古地的每一个*细微的发现加以精密的、科学的观察,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融合了火山学家、历史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医学专家的研究和意见,献给世人的一部辉煌著作。
本書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拓本集,為宋鎮豪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叢編(第二輯)》之一。全書收錄甲骨拓片182片,作者對其重新整理,做出新的釋文,梳理了所收材料的甲骨材質、分期、著錄、綴合及現藏地等信息,並且指出其中出現了新字 和新辭例 取牧 、 取? 等。 本書所收甲骨拓本爲早期拓本,拓制时间早,较好地保存了当时甲骨的原貌,对于甲骨流传、缀合、文字释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为殷商乃至先秦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供*手的资料。
本书萃集了近十年来靠前学者在考释、研究高句丽有关碑志材料方面的20篇代表性文章,分为 高句丽遗(移)民墓志研究 集安麻线高句丽碑研究 综合研究 三个部分。其中, 高句丽遗(移)民墓志研究 收录文章8篇, 集安麻线高句丽碑研究 收录文章8篇, 综合研究 收录文章4篇。这些文章的作者来自于靠前不同的研究机构,既有享有盛望的资历学者,也有闻名学界的中年教授、崭露头角的青年学人。这些文章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近十年高句丽碑志研究的新收获、新高度。
三秦出版社自2014年起,策划了《亲历汉陵考古文化丛书》,已经陆续出版了王学理先生的《考古队长说阳陵》、 王志杰先生的《守望茂陵:一位博物馆馆长的55年》、 卢兆荫先生的《回眸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陵》三种。何东红馆员的《南越王墓探奇》是其中的第四部。 广东象岗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不仅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随葬遗物*丰富、墓主身份*的一座西汉早期墓,还是我国发现年代*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墓葬未被盗扰,保存完好,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它的发掘被学者誉为 打开了岭南历史文化的宝库 。对学界研究和民众认识南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风俗价值巨大。 本书根据南越王墓发掘亲历者麦英豪先生生前的口述、访谈资料及其所著的《广州南越王墓》、《南越文王墓》、《西汉南越国寻踪》编写而成。全书共计约13万字,并附
《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为国家文物局主编的 年度快报,收入2016年全国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38项 ,如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四川大邑高山古 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洛阳寇店 西朱村曹魏墓、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石窟沟西区高台窟 群、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等。时代上起旧石器时代下 至明清,地域遍布大江南北。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 茂。
本书共收21篇文章,涉及青铜器、夏家台战国简、清华简、上博简、张家山汉简、玉门关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多批出土资料,内容则涵盖了古文字研究、古汉语研究、史学研究、医学史研究等诸多方面。既有对新出土简牍的释文整理,也有对传统热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简帛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另外,书中还有专文介绍2016-2019年台湾地区简帛研究概况,以及2019年中国大陆秦汉魏晋简牍研究概述,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书作为一个连续性集刊,对学术界产生持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博大而深邃,既拥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前后蜀文化、移民文化等、龙腾凤翔的历史记忆,又保有数不胜数、满载沧桑的文化遗迹、遗址。至于在成都城及成都平原上演过的那一幕幕或威武雄壮、或风流倜
1999年,山西太原发现一座古墓,墓的主人叫虞弘,是旅居中土的外国人。墓中出土的汉白玉石椁,既有浮雕,又有绘画,精美绝伦,各种人物、建筑、器物、动物和植物等构成的生活场景,充满着西域风情 宴饮乐舞、火坛祭祀、骑射搏斗 虞弘墓的发现,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它让我们*次知道世界上曾有一个叫 鱼国 的神秘王国,首次以实物确认了萨宝和祆教(拜火教)圣火的关系,再一次证明了古代社会之丰富多彩,远远超出我们贫乏、狭隘的想象。 确实,它的发现,为我们揭开过去的迷雾,填补了历史空白,然而,于我们来说,它更大的魅力却是带来的一连串新的疑问 外国人为什么要移居中国? 祆教的圣火是否曾在中国燃烧? 异域的宗教神话如何在中国流传? 东西方文化怎样交融? 《解读虞弘墓 北朝定居中国的粟特人》收录于 山西与丝绸之